限于篇幅,没有谈及大多数军垦战士在广阔天地里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以及回城后面对重重困难又以顽强的进取精神献身现代化建设、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感人事迹,因为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他们都是成功者。他们的成功是经过戈壁荒漠的砥砺,西域罡风的洗礼,回城后的回炉锻造而百炼成钢的。知青精神起了砥柱中流的作用,他们把知青精神升华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魂。
十一师知青的经历告诉人们:成功的路上不全是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磨难;人生路上没有终点,每时每刻都是起点;成才成功没有模式,不懈进取便是精彩。
传承伴随着孕育。条山农场老职工子弟,现武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立志在一次知青聚会时充满深情地说:“虽然我没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但作为兵团子弟,我曾在天津知青的影响下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你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谦虚谨慎、雍容大度、严谨认真,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你们是我学习的楷模,崇拜的偶像。知青在我的心中永远高大,我仰慕你们,我尊重你们,我留恋兵团,更热爱兵团的知青。”
天津知青去河西走廊拍摄大型纪录片《破壁》时,采访了黄羊河农场党委书记崔建勇。他深刻地概括了知青对农垦的传承作用:“天津知青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活理念,让我们感受到知青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和不怕苦不怕难的坚强意志。现在,甘肃农垦集团总公司的三千多名干部中,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都是当年知青老师教育出来的。”
知青们走了,留下来的农垦人把农垦发展的这副重担担了起来,现在接过这一棒的是迅速成长起来的兵团二代。他们接过农垦的旗帜,发扬知青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迅跑,续写着农垦这片广阔天地的辉煌篇章。在他们身上,除了吃苦耐劳、励精图治之外,还多了一种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今日的甘肃农垦已经今非昔比,昔日的戈壁荒漠变成了如今的林带成网,瓜果飘香,城镇崛起,边境安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不断改革探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在甘肃农垦创建60周年之际的2013年,实现利税总额9.3亿元,几乎是前50年的总和。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目前拥有10.1万人口,3.2万职工,离退休人员1.9万人,37户直属企业,12户事业单位,耕地90万亩,林地49万亩,牧草地371万亩,成为一个资产和利税均大幅度增长的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农工商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