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周顺杰:薛喜梅:广阔天地不了情(组图)
2022-06-28 10:24:38
作者:周顺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前言:广阔天地乡的知青最有代表性就应该是薛喜梅了,来到广阔天地乡遗憾的没有见到她本人,但在纪念馆的展厅里,有薛喜梅的蜡像雕塑。那是十多个人的塑像,是当年乡亲们迎接第一批知青进村时的群像雕塑。每一个人物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似乎随时都会微笑着走过来和你握手。在北京一个知青聚会上,我却见到薛喜梅,真是喜出望外。但当记者说明采访的意图时,她却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回乡办企业,为第二故乡做什么贡献,是在农科院时帮助了一些。但也没什么好写的,好说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知青运动的标本型人物,薛喜梅和邢燕子、候隽等知青人物已深深的烙印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他们应该是中国知青乐章中最响亮的音符和知青群像画卷中最耀眼的特写。她也应该是那段历史中的一个醒目的符号。

    47年前,薛喜梅从省城郑州来到了广阔天地乡板场村.正是在这里栉风沐雨,战天斗地,虔诚的经受锻炼和洗礼,继而由此走进了中南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美国华盛顿的科研院校、庄园农场。她从普通知青到知青组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团省委副书记、全国四届人大常委,先后受到周恩来、胡耀邦、华国锋、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每一次的谆谆教诲,每一次热情鼓励,都让她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继而化作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和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

    47年了,作为中国下乡知识青年的楷模、河南省感动中原人物、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百名巾帼科技带头人,薛喜梅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多少鲜花,多少桂冠,多少掌声,那一切,在她心中一如过眼烟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 

2006年4月24日邢燕子和薛喜梅相聚郑州

年轻时候的薛喜梅在田间地头给贫下中农讲解当前大好形势

    1968年,薛喜梅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打起背包第一批从省城郑州来到了当年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过的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板厂村。从此,便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艰苦的农村生活使这位年仅17岁的城市姑娘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强毅力。1974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广阔天地锻炼成长》,后来新华社向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播发了关于薛喜梅的连续报道,使薛喜梅在郏县农村拉车、耕地、扶耧、植树、精心照料孤寡老人的动人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全国上山下乡知青的一代楷模。

薛喜梅在和知识青年畅谈理想

    12年的农村生活的艰苦磨练,塑造了她吃苦耐劳、倔强不屈的性格,对农民、农村生活的深切体味,使她获得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回首往事,薛喜梅感慨万千,她说:“当时如果不到农村去,就不知道中国的农民有多好、有多苦。就不知道我们的肩上责任的有多重。农村的贫困状况使知青们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直到今天,薛喜梅还深感愧疚:我们为农民做事太少了。

    在汝河滩上,薛喜梅和乡亲们一起叩石垦荒,把寸草不生的荒滩变成了花果飘香的果园。可那是多么艰苦的劳动啊:先用铁镐刨出1米见方的大坑,然后填上肥土,再从村里挑来水浇好,把树苗栽上。现在薛喜梅回忆起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真不知道那时是怎么干的。谁的手伸出来都是满手血泡。汝河滩上风大浪急,风一吹,就是一手血口子,可谁也没叫过苦。这块地我们连续干了好几年才开出来,种上了从山东买来的苹果树苗、桃树苗,插上了柳树。”苹果树第二年就挂了果,以后每年都有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乡亲们更忘不了,薛喜梅对广阔天地一草一木的珍爱,不,那是一个知心女儿对亲人和家园的无限深情。1969年的冬季,深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把地里几畦烟苗上罩着的塑料薄膜给刮得无影无踪了,刚长几公分高的烟苗眼看就要冻死了,薛喜梅赶忙叫起了20多个知青们,连夜动员他们把自己的棉被、褥子、棉袄,被单、枕巾全部拿出来盖到烟苗上,才保住了烟苗。那一年乡亲们的烟叶破天荒有了最好的收成,直到现在板场村的乡亲们还念念不忘的。

    在薛喜梅曾经生活工作过的板场生产队,当年的“知青房”还保持着原貌,房子如今的主人王阿姨谈起喜梅依旧是啧啧称赞:“喜梅姐人可好哩,那可是个菩萨心肠呀。村西头年近70岁的李兰大娘和40多岁的儿子李栓俩人在一起生活。可那一年,李栓一场大病就撒手而去了。李兰大娘哭成了泪人。送走李栓的当天晚上,喜梅姐就搬到李兰大娘家里来住,每天给大娘洗衣、做饭、梳头、擦身、端屎端尿,像亲闺女一样伺候她。这一住就是三年呀!直到老人离世前,还在呼喊着她的名字……”

    作为一名普通知青,薛喜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做一个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梦想,她始终把改造广阔天地当成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1978年国家知青政策调整,招工、回城、结婚,一批又一批的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当年的火热场面不复存在。身 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薛喜梅却始没有动过要走的念头。1980年3月,她被组织上推荐到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进修学习。两年后分配到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工作,后任该所副所长。正是在这个人生舞台之上,她用科技这把火炬照亮了故乡故土的沃野荒原,村村寨寨。当年,她向院领导请求将郏县作为她科研项目的联系点,把广阔天地乡作为农科院小麦良种试验繁育基地,获准后她又把玉米、大豆、花生等到20多个高产作物品种首先引进了郏县,应用于当年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那片土地。

    为圆乡亲们的小康梦,30多年来她不断往返于郑州和郏县之间,经常带着农业专家,指导乡亲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兴农技术。

    她回来了,仿佛离家多年的游子,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口,终于找到了并审视着自己的家园——变了,变高了,变靓了,变美了。一切都变了,唯独不变的是父老乡亲们真挚的爱。

    她回来了,仿佛出嫁多年的姑娘,回到了母亲温馨的家园庭院,一切都是那样的随意自然,无拘无束。每一次回来,村子里便热闹起来,乡亲们年老的亲昵地称她闺女,年轻的大多称她喜梅姐。每一次她都不会空手而来,总要带回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音像、材料分发给乡亲们。然后就是下田查看,手把手现场做示范。这是自己多么熟悉的田埂,依稀可以找到自己当年的足迹。每次讲课,教室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挤不进门的就立在门外听。没吃早饭的,手里可以拿着一卷菜馍,端一碗稀饭,边吃边听,完全可以无拘无束的吃,喝,没听懂的可以随时提问,用不着各种礼仪的束缚。到了中午,乡亲们争着拉她去自己家吃饭,更多的时候喜梅喜欢帮着下厨,择菜剥葱,擀面烙饼,总能做出自己和乡亲们都喜欢的饭菜。

    十几年来,她先后为郏县引进几十个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她当年所在的广阔天地乡已率先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吨粮乡。同时她还利用自己和其他知青们在省城的人际资源和省知青联谊会的平台优势,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广阔天地乡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如今的广阔天地乡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乡镇。

    痴情钻研农业科技,使薛喜梅在农业科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厚。她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为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主持参与的农业科研项目已有两项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5项获省部级奖励。1995年她被破格评聘为副研究员,并从小麦研究所调任科技信息研究所任所长。

    这一切,都成为广阔天地乡父老乡亲们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2006年12月,薛喜梅从河南省农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岗位上退了下来。该是颐享天年的时候了,可是她却闲不下来。近年来,她一直热心致力于知青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她只想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知青运动的背景、成因、得失、经验、教训,力图通过自己和其他知青的共同努力,告诉后人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个真实的知青。她经常应邀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知青历史文化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撰写了十多篇有关知青文化与现代社会现象的调查报告,表现出对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对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教育的特别关注。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当代青年能够把当年知青身上那种为国分忧、公而忘私、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执着进取等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这也是一种良知,一种责任。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更可以助振兴。”薛喜梅很严肃的说。

    从薛喜梅的娓娓畅谈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这位老知青,对广阔天地乡这片故乡故土的无限深情,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多年来,薛喜梅一直非常关注荧屏上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电视剧。《雪城》《知青》《今夜有暴风雪》等电视剧也常常把她带回激情燃烧在岁月,让她热血沸腾,也让她陷入沉思……

    她给我推荐了一本书——《福建博士风采》,那是一本装订精美的小册子,她找到里面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一段话,读给我听——“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阅读中,看得出她在微微颔首。那是一种有着相似经历,相似感悟者所引发出的共鸣。

    “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人们在各种场合,包括网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评价,也有人说,那段历史不堪回首,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埋葬在北大荒、大西南……褒贬不一。老大姐,你怎么看待?”

    薛喜梅说:“关于那段历史,我认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方向是对的。客观公正的讲,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确是一些地方在管理上,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上出了问题。有的地方搞得扎扎实实,知青与农民鱼水深情;有的地方却搞得乌烟瘴气,各种关系不够融洽,甚至很是紧张,已经背离了中央的要求……当年,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为国分忧,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执着进取,在困境中愈挫愈勇,创造了辉煌?为什么有的人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甘于沉沦?实实求是的讲,有的地方就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着极左倾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所以才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在当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主流是好的。当然,这些同样需要历史的检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邱静波:为国分忧,坚忍不拔——从甘肃兵团历史看知青精神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周顺杰:薛喜梅:广阔天地不了情(组图)
邱静波:为国分忧,坚忍不拔——从甘肃兵团历史看知
特稿: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古都北京的五色文化传统
毛泽建:“只要革命成功了,就算万死也无恨”
对付美帝只服毛主席!看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一次经典对
郑斯维: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展“庆七一、
特稿: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展“庆七一、感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海棠情志愿者艺术团”首
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时代楷模”彭士禄生平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