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笔者采访王禄清儿子王元增老人(左)。
梅县松源是闽粤边粤东北革命最早的发源地。1925年,梅县督学杨雪如(中共党员)到松源以督学身份秘密开展党建工作,在松源发展了刘雪明、赖一能、陈剑吾3位青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6月,经中共梅县特支批准,成立梅县第一个乡村级的松源党支部。1928年4月,以松源党支部为主体成立中共梅县松江区委。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梅县松源支部、梅县松江区委积极发展以松源周边的镇村,成立地下党小组、支部,农会、工会、妇女会、苏维埃、赤卫队等革命组织。松江区委和区赤卫队赖一能、苏树源、刘和、刘瑶章、刘永堂、刘玉田、刘开宏、刘元钊、郑子重、黄日斌、黄其香、温寿芳、李晋光、赖秀松、赖发达、黄联义、黄品才、黄祥优、黄林盛、何晋辉、温云发、李奎郎、赖松清等,经常在松源深山的王寿山、荷玉、园潭、黄坑、化联火烧坑、黄毛磜、楮树坪、湖洋坝、石子棋及白玉村、隆文苏溪、檀岗、梅州畲、蕉岭县高思、南北磜、桃尧等地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活动。
松源深山白玉村砂湖背单家独户的王云贤、王禄林(王带寿)、王禄清(带寿三)父子家(原无屋名),是座北向南靠山而建,面向大水坑及隆文叫冷水坑,一厅二杠二层土木结构的客家民居,左边顺山形高差,另辟楼和地二层的地脚杂物屋及圈养牲畜间。共占地约120平方米。
多年来,地下党赤卫队常转战到白玉村砂湖背的王云贤家开展革命活动与队伍休整。王云贤全家老小都积极支持和参加革命活动,协助赤卫队筹粮筹款、采购物资、打探输送情报等工作。他家是松江区地下党、区赤卫队重要革命活动据点堡垒户之一。
中共松江区委及区赤卫队革命活动,在分布广泛的各地乡村山区,很多象砂湖背单家独户的王云贤家据点堡垒户一样,为革命斗争胜利而全力支持和付出牺牲,才能在粤东北闽粤边区域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开展的轰轰烈烈。
1929年10月19日红四军出击东江,朱德等率军部、一、二、三纵队6000余众,从闽西分四批二天三路首站进驻广东松源,24日凌晨红四军撤离松源,留下雷鸣远(湖南省人,曾化名雷雨波、雷公)、雷寿、邓雄、吴国桢(吴超群)、吴镜清、钟聚光、卢大乌、卢小乌、张群福、曾亚辉、徐班长、黄班长及两位女红军等10多名红军骨干的革命火种,充实松江区赤卫队武装力量。
自红军大部队撤离松源的当天,国民党1万多人的军队从福建峰市、松口方向追赶而来,把松源及松江区域列为重点“赤匪区”,大肄搜捕杀害红军战士、地下党员、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施行烧、杀、抢,无恶不作的“三光”政策。
1930年春,松江区赤卫队在深山化联湖洋坝重新调整,成立松江区赤卫队总队,红四军骨干雷鸣远任区赤卫队总队长兼党代表,副队长刘克如。
松江区赤卫总队下辖三个直属班,五个分队;
一班邓雄班长、二班徐班长、三班黄班长。
一分队、由桥背村、案背村、正家村(赖屋)、湾溪村等地组成,队长刘和,党代表暂缺(原刘瑶章,己参加红四军二纵队,随军出击东江)。刘和、刘兆洪、刘德章、刘亦标、刘玉田、刘永堂、刘元钊、刘林芳、刘开宏、刘权清、朱老二、朱老三、朱老四、李晋光、温寿芳、赖发达、赖秀松、陈松茂等组成。
二分队、由松源横坊村、采山村等地组成,温石生任分队长,郑子重任党代表。
三分队、由蕉岭县南磜、北磜等地组成,负责人刘安、张宏。
四分队、由宝坑等地组成,队长黄公仁,副队长黄文贵。
五分队、由珠玉坑、桃源和福建省上杭、永定洪山半径等地组成,又名赤色游击队。队长许益辉,副队长吴国华。队员有吴鸿基、吴杨生、吴钦皆、吴应浩、吴连开、吴学富、吴玉文、吴职兰、吴富兴、吴添喜、吴其来、吴祥基、吴德发、吴其安、廖招秀、张克模、张聚光、何元招、张洪生和福建方面等的队员。
区赤卫队转战于闽粤边农村山区,开展打击国民党与地主土豪恶霸的游击战斗,赤卫队在各地打了不少胜仗,不断壮大了队伍,鼓舞了苏区民众士气。
1930年原设在松源新圩的松江区苏维埃政府及原寺边东升楼的松源农民协会迁至松源横坊磨坊并改选政府,改选苏维埃政府主席。松江区被国民党实行血腥打压,横坊村4月、6月二次受国民党反动军阀势力的包围,造成史称“横坊惨案”。时革命处于白色恐怖的极度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