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是在皖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红军队伍,是一只肯吃苦、能战斗、愿奉献的英雄部队。这支英雄部队充满了传奇色彩,书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的英雄史诗,也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历史功绩和特殊的功勋。
1、能征善战,参建创建四块根据地
得益于在实践中的历练, 红二十五军整体的战斗力比较强。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客观事实下,红二十五军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作战的主要形式,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发扬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打了不少胜仗。不仅战斗力大大提升,而且武器装备越来越好。比如长岭岗战斗,红二十五军把握战机,只用了几个小时,就给东北军115师以歼灭性的打击,不仅消灭了敌人5个营,而且缴获了大量的新武器,经此一战,“不少连队配备有9挺轻机枪,有的营整建制的换上了崭新的马步枪。”[1] 有四块根据地与这支队伍有着密切的关系。1931年10月25日,红二十五军成立于皖西麻埠镇,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参与了根据地的建设,共同缔造了这块根据地的辉煌,并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坚持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红二十五军最早下辖的红七十三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以后,参加了川陕根据地的创建,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比鄂豫皖根据地还要大,有4.2万平方公里;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孤军长征,独立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率先结束长征,并在陕北接连取得胜利,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根据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西征北上,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1935年8月,为了配合党中央的行动,红二十五军主动出击、西征甘肃,犹如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后方,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尤其是切断了国民党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西安至兰州公路长达18天,打乱了敌人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部署,牵制了敌人向南调动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
虽然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没有见到中央红军,但是中央红军在到了哈达铺以后,毛主席等中央首长从《山西日报》《大公报》等报纸上看到刘志丹与徐海东的消息,偶然知道陕北有红军!随后党中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把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2]因此,毛主席对红二十五军评价很高,他说“徐海东部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3]
3、解困分忧,力助中央红军渡难关
1935年9月17日,红二十五军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随后发起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打退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南线进攻。战斗中的大量缴获,改善了红军的武器装备,补充了服装给养,巩固了陕北根据地,为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提供了稳定的落脚点。11月初,红十五军团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并编入红一方面军。
中央红军刚到陕北时,物资匮乏,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进入12月份,陕北天寒地冻,别说解决冬装棉衣,连吃饭都已成问题,眼看着部队就要饥寒交迫了。毛主席就想到了徐海东,亲笔写信借2500大洋。当时红十五军团有7000块银圆,这笔钱精打细算、自己过冬都不够,但是大家一致同意先解决中央的困难,立刻拿出5000块银圆送给党中央,并言明是送不是借。这笔钱帮助中央红军顺利度过在陕北的第一个冬天。不仅送银元,红十五军团还将新兵和东北军投诚士兵,全部送给中央红军补充兵员,缓解了中央红军兵力不足问题。
在军事行动上,红十五军团参加了中央统一指挥的直罗镇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4]
4、奉命南下,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决定给张学良、杨虎城政治上和军事上积极的援助。张学良、杨虎城更是指名要徐海东领兵南下,保卫西安。因为他们和红二十五军交战多次,深知徐海东是一员虎将,他领导的这支红军的战斗力很强。杨虎城甚至提出,把他的警备旅交给徐海东指挥。党中央命令徐海东为红军南路总指挥,负责西安南线的防守任务。红十五军团日夜兼程,一路南下,抵达西安南部的商县地区后,马上抢占有利地形,与过去的敌人杨虎城的警备旅并肩作战,修筑工事,做好了打仗的准备。此时,国民党亲日派的一支先头部队也到了这一地区,得知徐海东已经率红军前来驻防,就不敢冒然向西安进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