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仁荣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2019年5月,甘祖昌之女甘仁荣的作品《父亲甘祖昌》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甘仁荣通过对父亲甘祖昌生活琐事的点滴回忆,追忆了甘祖昌将军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作风,还原了甘祖昌将军对子女严格要求、言传身教的父亲形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甘祖昌将军入党94年,甘仁荣再次著文怀念父亲,展现父亲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下为原文(略有删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父亲入党94年,离开我们已经35年。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回忆起和父亲一起劳动生活的情景,好像他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有时是穿着粗布衣,卷起裤脚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情景,有时是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读报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一个只会拼命干活,不讲亲情,不会享受,甚至有些冷漠、倔强的农村老头。将军、部长这样的称呼对我来说十分模糊。父亲的过去,大都来自母亲讲过的一些故事。后来,随着父亲的事迹陆续写成文章,拍成影视作品,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才逐渐清晰、高大起来。特别是父亲这双铁脚板,走遍了祖国千山万水,走向了光明,走到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他万里长征不歇脚,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鞠躬尽瘁。退休后,我在收集整理撰写父亲的文字中,经常声泪俱下。夜深人静的时候,父亲慈祥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仿佛跨越了时空,与父亲进行内心的交流,我读懂了他当初的选择;读懂了他为什么有那种气概;读懂了他对儿女的严格要求,那便是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坚定信念。
父亲生前经常对我们讲:“他能幸存下来已经很幸福了,想想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他做的还不够 。”父亲一生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激励自己,教育子女。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告诫我们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老实做人、勤恳做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也是我们家的家风。
父亲是个忠诚勇敢的军人
我的父亲生于1905年2月,小时候家里很穷,从10岁起就当了挑脚夫。当时,他还没有扁担高,就跟着村里的大人们一起挑着三四十斤重的担子,往返在坊楼至安源一百多里的山路上,为的是能从地主老财那里领到三四个铜板的脚力钱以贴补家用。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敲骨吸髓的苦难经历,1927年6月,父亲结识了党的早期领导人方志敏同志。通过与他交谈,父亲找到了“家里这么多人劳动,为什么一年到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根源,并懂得了“不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穷人就永远无法翻身”的道理。同年8月,父亲在家乡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把自己锻造成一名红心向党、意志坚定、有勇有谋的钢铁战士。
在长达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父亲先后经受了井冈山革命斗争、五次反“围剿”、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红军万里长征、晋绥抗日、保卫延安、南下广东、中原突围、解放西北、进军新疆等大战恶战的血火考验。作为长期从事部队后勤工作的“粮草官”,父亲从修械所所长、湘赣军区兵工厂财政总务科科长兼原料采购员,到团、旅、纵队、军、兵团、大军区等单位后勤部门的负责人,面对千难万险,他能够坚定不移地一路走来,而且越走越稳,靠的就是军人的忠诚勇敢和对党的坚定信念。
父亲把党交代的任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常说:“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我甘祖昌随时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1931年冬天,他冒着被捕杀的危险,混入敌人重兵把守的湖南攸县县城,采购到红军造子弹急需的17斤洋硝,用油纸包好藏在装满粪便的木桶内,敌城门哨兵见他一副脏兮兮的菜农模样,便捂着鼻子叫他滚蛋,父亲乘机挑着木桶大摇大摆出了城。
战争年代,没有前方后方之分,父亲几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他在红六军团补充团担任供给处主任期间。那天,父亲奉命带领兵工厂的100多名军工外出筹办军粮,半路上突然遭到敌军伏击,父亲迅速组织大家实施反击。由于他一直冲在最前面,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脑门。他只觉得脑门上曾被地主用斧子砍过的伤疤处一阵发麻,随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流了下来,用手一摸全是鲜血,再一摸还有半截弹头露在外面。幸亏这是一颗已经超出有效射程的流弹,否则就没命了。旁边的战友看到父亲满脸是血,要为他包扎伤口,父亲用手一推说:“没事,不要管我!”说着将头一偏,“嗞”地一声,竟然用两根手指头活生生地把这颗子弹拔了出来。接着,又顺手从上衣撕下一块布条,三缠两绕简单的扎在额头上,然后忍着剧痛带领大家继续战斗。等到他们摆脱敌人,战士们劝父亲回驻地包扎伤口,可父亲却说:“咱们部队不能饿着肚子行军打仗啊,筹粮要紧。”于是领着大家翻山越岭挨村挨户做工作,宣传红军的政策、性质和任务,在不到两天时间里为部队筹回近3000斤粮食返回驻地,这时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血人。医生在为他清理伤口时吃惊地说:“你真是个铁人啊,子弹都打破头骨了,还流了这么多血,一般人早就倒下了。”
父亲是个朴实无华的农民
我们常常在想,父亲之所以从农民到将军,再从将军回归农民,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清贫一生、奉献一生,就在于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生自农民、长自农民”这个根本,从走上革命道路起,不论职务、资历、环境如何变化,他身上始终永葆着普通农民原有的本色,处处凸显着人性之善、党性之美。
1957年,父亲第三次向组织递交申请要求辞职,终于获得批准。父亲马上开始整理回老家的行李,全家大小11人的东西只装了三个箱子、三条麻袋,而他买来的六头约克母猪、15只安哥拉兔子、15只来亨鸡,却装了8个笼子。父亲说,他要把新疆这些优良品种带回老家去带领乡亲们发展养殖业。
一踏上家乡的土地,父亲就像鱼回大海,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第二天,父亲就把部队派来的军医和警卫员送回了部队,他说,我现在是个普通农民,部队更需要你们。
第三天天刚亮,父亲就和村民一样身穿粗布衣、腰系白汗巾、打着赤脚板,领着几个哥哥,提上大筐小筐到村里村外拾野粪。村里人看到议论纷纷。有的说:“将军当农民千古稀罕事,也许就是回来做做样子罢了,不会当真的。”有的说:“这人真是生得贱,又没犯什么错误,放着上好的清福不享,回到这穷山沟受苦,真搞不懂。”有的人说:“国家给他工资,还种什么田,是不是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说:“就算你甘祖昌不愿做官愿种田,也不能把老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跟着你一块受苦吧。”听了这些议论,父亲理直气壮地告诉乡亲们:“共产党人就要敢为人先,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当将军、当农民,同样都是为人民服务。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何况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回到农村的确比城里艰苦,但与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国家目前还很穷,好多人都吃不饱饭,革命的道路长着哩,我们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