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从1931年10月正式成立,到1937年8月改编编入八路军,走过了6年的光辉战斗历程。这6年军史以时间为节点,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初建阶段、坚持鄂豫皖斗争阶段、长征阶段、转战陕晋甘宁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可概括为初建、坚守、长征、转战四个关键词。
1、初建——激战鄂豫皖,合力铸辉煌(1931.10-1932.10)
土地革命时期,在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以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巩固和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新的“围剿”,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决定成立一支新的红军队伍。
在这个背景下,1931年10月,红二十五军在皖西麻埠镇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三个师全部建成后,全军共12000余人。这支队伍,是安徽境内诞生的第一支成军建制的红军队伍。
成立后的一年里,红二十五军作为红四方面军下辖的一个军,主要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参与了根据地的建设,共同缔造了这块根据地的辉煌。
1932年9月,由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减员较多,红二十五军的七十四师建制撤销;紧接着,七十三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西征川陕;而七十五师则奉命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反“围剿”斗争。
2、坚守——坚守大别山,铁血卫家乡(1932.11-1934.11)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以后,为集中红军力量,便于统一指挥,保卫红色政权,1932年11月底,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四个月以后,按照中央的指示,要求进一步集中兵力,大别山的另一只红军队伍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使红二十五军恢复至12000人的规模。
但是,由于鄂豫皖省委错误的估计形势,对敌情的严重性、斗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认识不足,半年的时间,红二十五军遭到重创,兵力损失严重,从12000人到6000人,最后只剩下3000余人。雪上加霜的是,在向鄂东北转移时,红二十五军被敌人分割,省委和军长吴焕先率领1000多人去了鄂东北地区,小范围的开展斗争。而副军长徐海东率后卫部队回到皖西地区,重建了红二十八军。
吴焕先和徐海东带着队伍各自活动了半年时间。后来在皖西汤家汇豹迹岩会师,为加强主力红军的战斗力,根据省委指示,红二十八军第二次编入红二十五军。全军2个师,但是仅有3000余人。好在此时鄂豫皖省委已经认识到之前的错误,逐步转变了斗争方针,随后取得了长岭岗、太湖等战斗的胜利,守住了几小块根据地。
主力红军离开,根据地大幅缩水。尽管如此,在数十倍敌人的重兵“围剿”下,重建的红二十五军坚守在大别山,整整2年,付出了巨大牺牲,坚持了鄂豫皖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3、长征——孤军万里行,威名震四方(1934.11-1935.9)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按照中央指示,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根据地。
1934年11月,鄂豫皖省委接到中央要求转移的指示。为了建立新的根据地,减轻老根据地的压力,同时使队伍得到发展。11月16日,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离开大别山以后,红二十五军从桐柏山区到伏牛山区,一路进入陕南。在庾家河的一家药铺里,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会议决定:建立鄂豫陕省委,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以武装斗争为先导,广泛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半年的时间,红二十五军粉碎了敌人的两次重兵“围剿”,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兵力也发展到4000余人,较好的完成了中央交办的指示任务。
第二个时期,主动出击,西征北上,迎接党中央。
1935年7月,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为了配合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鄂豫陕省委通过对局势的精准分析,独立自主地作出西征北上的战略决策。7月16日一早,红二十五军主力就迅速出发,西进甘肃。先后攻占了两当、秦安、隆德3座县城,打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并且在9月15日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实现了预定的战略意图。
这支青年军孤军深入10个月,凭借着惊人的战斗力,不仅创建了新的根据地,而且最早结束长征,人数上不减反增,在红军的长征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