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部教科书,长征是这部教科书中永远值得珍视和铭记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强调“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都江堰市长征书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长征”命名的民营书院。18年来,创始人李崎带领一群志愿者,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学习长征历史文化,讲解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在传承、发扬长征红色文化基因的道路上不断探寻。由此,长征书院受到国内很多人士关注,成为很多红军后代的精神家园;这高擎的红色火炬,更是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斗方向。
“长征之子”守初心
作为长征书院的创办者、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崎的人格魅力自不必细说,人们赞誉他为“长征之子”。被他的精神呼召来的志愿者们都纷纷说:“我们都是被李老师这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甘愿投身到长征书院作一名长征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
梳理李崎的个人经历,才发现这位个子不大,身材单薄,看上去并不善言谈的中年男子身上始终有股“劲”,或者说一股“气”。李崎是1964年生人,属龙,1997年入党,他的长征路起点要追溯到2003年。2002年初,李崎从教师队伍转战到新闻行业,他将目光聚焦到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红军长征途经地的历史文化。经历了一年时间的筹备,2003年,李崎开始了他的长征路,他受革命年代长征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品德影响,不问前路艰难,只管风雨兼程。这一坚持就是18年。
最初,李崎把成都租住屋的一半拿来开设长征书屋,免费对同事、朋友开放;从最初的长征书屋,到后来的长征藏书馆、长征文史博览馆,展览地点几易其址、几易其名,共搬迁8次。2011年7月搬到如今位于永丰街道永寿社区的陈家院子里,叫“幸福红院”。这里曾经是灌县地下党活动地,还是灌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陈益凡的老家,他的儿子们感念于李崎的红色情怀,免费为其提供展览场地。2015年底,展览地点再次搬迁至旁边的杨家院子,更名为如今的长征书院。目前占地面积达10亩,展览面积800多平方米,分为红色博览区、红色培训区、农耕体验区3个区域。
一个人的坚持到底有多难?李崎并不愿意多谈,以下几个数字可窥见一斑:行程约7.5万公里,耗资一百万元左右,收集1000多件实物,其中红军时期长征实物300余件、红色书籍2.5万余册,他所收集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在全国民办博物馆中为最……
前面说李崎身上有股“劲”和“气”,在此可以理解为: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永不怕失败的决心。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长征途中,面对艰难困苦时,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在李崎看来,长征精神就是一把高擎的火炬,照亮他、引领着他。
“红色情怀”感召人
长征书院、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发展到今天,有会员300余人,而长期服务的志愿者有十多位,他们是:祝富兴、刘勇、刘龙海、刘敏建、王丹萍、王文群、秦柏雨、张炳基、顾梅、陈凯、余国利、伍征英等。
今年63岁的祝富兴老师退休前在阿坝州若尔盖县人大常委会担任教科委主任一职。而此前,他在档案局担任过局长,一直对红军长征,中国党史、军史比较感兴趣。从2017年开始,祝富兴就长期在长征书院做志愿者,整理、摘录重要文化知识;针对不同的人群备课,探索讲课方法;把革命故事贯穿到讲座中,引导年轻学子如何看待社会现象……祝富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这几年志愿者的工作中,获得了更多的心灵支撑,灵魂得以升华。他的心得体会是:“人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我们最终一定能战胜它。”
刘勇和刘敏建都是在5•12汶川大地震板房时期认识李崎的。当时,二人就住李崎家周围。“在板房里办书屋。”这样的精神劲头让二人对其肃然起敬。刘勇担任过企业副厂长,干过个体,从2000年以后就自己搞餐饮。收获了丰富物质的同时,他更看重精神生活的滋养。一直喜欢文史、军史、党史的他,随着对长征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出发点、行走路线、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如今已经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一张“长征地图”。虽然没有实地重走长征路,可这些年因跟着学习和讲解,长征路在他脑海里早已绕地球很多圈。他幽默地说:“用当下的话说,我已经‘云上’走了好多遍。”
刘敏建大姐是有故事的人。父亲上世纪50年代去东北第一航校当兵,后来在当地结婚、生子。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她,对军号、军人,严守纪律、不怕吃苦的部队作风非常熟悉。后来,回到四川在地方上工作的她,一直在向“红色”靠拢。在板房临时过渡安置的日子里,见到李崎的红色博览馆时,刘大姐被震撼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我们越需要精神食粮。”所以,这些年加入到长征书院做志愿者之后,刘大姐非常快乐,自己找寻到心灵的家园,同时她还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给更多的参观者,因其亲和力强,所以她的讲座非常吸引人。
志愿者都是一群有爱心、讲奉献的人。某保险公司经理刘龙海加入志愿者行列后,常常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员工,他表示大家都受益匪浅。而志愿者王文群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李崎的妻子。最初,她对李崎老师散尽家财、一有空闲就出门收实物的举动并不理解。可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团队中来,她也深受感染,并充分发挥贤内助的角色,做好安全保障、人员接待、后勤管理等工作。
还有蒲俊昌志愿者,常年义务打扫通往长征书院一百多米道路的清洁;已经故去的老党员王天泰,曾担任幸福街道永寿村老书记,多次帮长征书院搬家,租来三轮车运送物资;党员志愿者、谋文化传播公司老总王丹萍常年安排公司年轻人专门维护长征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并捐献桌椅板凳若干……
一位位志愿者,就是一束束光亮。众多的光亮集合起来,就把长征书院这块牌子照得越来越亮。
“精神家园”感染人
说到创始人李崎,他也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红色文化协会理事、四川省红色收藏协会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成都市五老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员。
2005年10月,他率先再成都发起举办了四五十人参加的四川长征文化论坛。2006年3月,谢觉哉夫人、杰出女革命家、女红军王定国就亲笔为他亲笔题词:“一个人走长征路”。王老还为他的红色书屋题写了最初的馆名“南光长征藏书馆”(李崎曾以“南光”为笔名)。近些年,李崎个人更是获得了“红色文化传播大使”“红军精神传承人物” 等等荣誉称号,并被推荐为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而他创办的长征书院也相机成为四川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成都市示范老党员工作室、都江堰市微党校现场教学基地、都江堰市社科普及实践基地、都江堰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获得了“成都市社会组织服务优秀案例奖”等殊荣。
通过长征书院这块阵地,这群志愿者广泛宣传长征精神,发挥时代作用。李崎与他创办的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均受到党史、军史及旅游专家的好评,中央党校、省委党委、省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大、西南交大、四川旅游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工商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全国多省市的教授学子以及各地党史军史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纷纷来此参观。
2017年,西北现代军旅作家赵太国重访长征书院。临别时,赵太国为李崎即兴赋诗一首:
长征书院好, 红色基因纯。 积典充连栋, 藏宝建殊勋。 如堰灌信仰, 若山屹精神。 崎君真奇才, 李冰贤子孙。
赵太国籍贯四川南江县,父亲曾是红一方面军侦查员,母亲是红四方面军宣传员,父母均参加过长征。2005年,他采取步行、乘车结合,用207天时间重走长征路,沿途祭扫红军墓50余次,寻访健在老红军21人,完成了“两代人的长征”,并著有《独步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2006年,赵太国曾为李崎的第一本重走长征路专辑《一个人的长征》撰写书评。随后,又于2007年为李崎“一个人的长征壮举”题诗,并收录进《寻找中国红》一书。
汶川地震后,他格外关注都江堰板房红色博览馆和李崎坚持不懈的“一个人的长征”,多次赋诗点赞。2012年,他不远千里来到都江堰市,到幸福红院(长征书院曾用名)寻访。六年后,他再次来到都江堰市,惊叹长征书院的变化。
参观了长征书院各个陈列室后,赵太国不无感慨地说:“比我想象中的样子简直好多了,不知道费了你和大家多少心思和精力,红军后代们感谢你!”经过多年的打造,长征书院不仅实现了从长征书屋到长征书院的转身,还成为各地党团组织接受红色教育的基地。
在赵太国看来,长征书院无疑是全国红色藏书特别是红军长征文献史料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灌区水利历史、中共地下党历史、剿匪平叛、红色年代老教材、抗震救灾历史文献资料最多的民办红馆。
原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李井泉之女李力清2014年曾来长征书院参观。2020年因为受疫情影响,老人捐款1000元用实际行动支持长征书院。都江堰本地、迄今为止参加红军长征第一人李振财之女李芝兰,也于2019年、2020年两次前来参观长征书院,表示深受感染。元旦前,她还专门从兰州为李崎微信捐赠2000元,支持长征书院建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众多红军后代的眼中,曾经父辈的足迹虽已远去,可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经过长征的“淬火”,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之“钙”。随着时代发展,其思想内涵与时俱进,表达形式不断创新,但其思想精髓则永放光芒,为后代筑牢了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