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军部以后,新四军对敌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地知识分子来参军、来根据地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文学艺术界的知识青年更为突出。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新四军有一支在东南战场上享有盛名的战地服务团。皖南时期,战地服务团团员曾多达400余人,大都是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年学生,也有一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文化人才,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场所,舞蹈家吴晓邦,戏剧家邵惟,音乐家何士德,画家沈柔坚、鲁莽、涂克和演《杨乃武与小白菜》闻名全军的张茜都是战地服务团的骨干。1940年后,战地服务团的同志大部分上了前线,各师接着也成立了战地服务团或文工团,新四军三师成立了鲁迅艺术工作团。各旅成立了文工队。他们在对日作战中做了大量工作,如反映群众参军的戏剧《红鼻子》,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编的历史剧《甲申记》,反映部队整训的《刺枪歌》,反映姜堰战斗的《勇敢队》,反映人民支前的《黄桥烧饼》,根据艾青长诗改编的秧歌剧《刘桂英是一朵大红花》。新四军文艺工作者还改编了不少外国名剧,如《钦差大臣》《前线》《带枪的人》等等。他们的演出形象地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和我军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对建立一支有文化、有觉悟的革命军队起了积极作用。
新四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培养工农干部的大学校,也是培养知识分子的革命大熔炉,在极其艰苦和频繁的战斗条件下,培养的大批知识分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