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寨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过曲折,有过磨难,有过辛酸。但是金寨县人民用质朴、坚毅的革命精神战胜这一切。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一步步带入康庄大道。为新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从思想信念到健全组织,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济稳步的增长。每时每刻不包含着金寨县人民的殷殷期盼。
关键词:思想理念 组织制度 基础工程 经济
金寨,隶属于安徽省。它是一个平凡却又不简单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小县城用它的方式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以焕发生机。这里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安徽省抗战指挥中心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金寨同时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封建主义、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像一幕厚重的幕帘深深的遮盖着着旧社会的金寨,让它见不到太阳,让它暗无天日,让它饱受摧残。是中国共产党的到来把这沉重的幕帘掀起来了,把金寨满目疮痍的伤口暴露出来,让人民觉醒,让土地获得新生。1949年10月1日,金寨县党、政、军、民在金家寨飞机场旧址隆重集会,人民弹冠相庆,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本县剿匪取得的伟大胜利。[ 《金寨县志》]这是金寨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新金寨的诞生。在曲折历程中建设社会主义革命,金寨人民为此而获得经验教训。
一、坚定的思想理念
金寨县是革命的产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金寨县的建立。金寨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境内,从1920年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青年读书会”“青年学会”、“新文化研究”、“豫皖青年学会”等组织,在一些学校和进步知识分子中相继建立,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打下了思想基础。1924年,在汤家汇笔架山农校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笔架山农校党小组,年底发展为支部。到1927年春,境内已建立了中共特支和支部7个,有党员30多人,并建立了县级农民协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和反帝反封建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为了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决定》,在全国开展“三反”运动。根据六安地委的指示,1951年12月下旬,全县开始开展“三反”运动。在增产节约学习的基础上,各级干部带头检查,亲自动手上前线,采取谨慎稳步深入的方法,分增产节约学习、集中“打老虎”和退赃定案三个阶段进行。“三反”“五反”运动使广大干部进一步认识和纠正了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密切了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使县委对地委、对各区乡的基层情况更加了解,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防止官僚主义,解决了基层干部的许多思想问题。
解放初期,中共金寨县委在领导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等运动的同时,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各级党组织在带领人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提高党员的基本素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县委十分重视党员教育。1953年1月5日至2月4日,县委举办党员培训班,按照“教育、改造、团结、爱护”的教育方针,逐条讲解党的基础知识和党员的八项标准条件。共计训练人员488名,发展党员40名,团员23名,党的宣传员37名,清洗不纯分子3名。与此同时,县委积极选送各级干部到党校、行政干校、学习总路线、中央文件和宪法等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 《中国共产党金寨历史第二卷(1949——1978)》]
“文化大革命”期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县各级党组织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当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保证全县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1970年1月,县委号召全县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深入开展“三清四反一深挖”[ “三清四反一深挖”:指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资本主义经营;挖隐蔽的阶级敌人。]运动,狠抓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在新时代时期,金寨县委一直号召党的领导,把中央精神牢固的贯彻到,认真学习各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金寨县县情相结合,让党的思想深入金寨县的土壤中去。
二、健全的组织制度
1949年9月4日在金家寨组建了中共中共金寨县委和县民主政府,隶属于鄂豫皖区一地委领导。白涛任县委书记兼县长,余光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白鲁克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张翼任县公安局局长,黎平任县政府秘书,辛子翔任粮财科科长。当时,全县共有部队和干部3000多人,分设11个区,区委书记均由县团级干部担任。新的县委第十次会议做出了3条重要决定:一是更改县名,发布安民布告。经县委研究,报经鄂豫区一地委、鄂豫区党委同意,将“立煌县”改名为“金寨县”二是建立区委、区政府,任命各区区委书记、区长,设立区工作队;三是加强宣传工作,开展政治攻势。金家寨获得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立即开展区乡政权建设。当时,区一级设立有区委、区人民政府、区干队、区民主妇联会、青年团、农会等组织。1950年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皖北行署《关于土改前完成旧政权改造与民主建政》的指示,紧密结合剿匪反霸斗争,对全县原来的283个保、2009个甲进行彻底改造,废除保甲制度,改建村组。至6月底,全县基本建立起区、乡、村、组各级政权。
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在人民解放军和县委的领导下,县内部分地区也曾开展过土地改革。由于当时的敌情严重,人民政权不巩固,这项工作没能取得实际的效果。1950年9月,皖北行署召开土地改革工作会议,确定金寨县委第一批开展土地革命的县。全县的土地改革分为前期准备试点、逐步推广、全面展开三个阶段。土地制度的改革,过程是十分艰难的,我们的人民受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近几千年,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时间很难得到解决。但金寨县委不惧艰险,迎头而上,把一项项政策落实到位,挨家到户宣传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对共产党的由衷拥护,极大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立了新型的人地关系。
在中共金寨县委的领导下,金寨县先后召开了九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建立了县妇联、总工会、青年团等群众组织,极大地推进了全县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金寨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次会议的召开,标志了全县的民主进程和政权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时期,在探索正确道路上,我们国家遭遇到坎坷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切合社会实际,很快就暴露了许多问题。“左倾”和“反右倾”斗争严重损害了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制度,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伤害了敢于实事求是反映社会真实情况和提出批评意见的基层同志,导致脱离实际的“左倾”和“反右倾”思想在党内盛行。“文化大革命”中各项制度的瘫痪,导致政治工作一度开展不下去。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全国春天的到来,也是金寨的春天的到来。金寨县委、县人民政府努力纠正极“左”思潮。县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把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被审查、打倒或靠边站的各级干部陆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为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调整创造了组织条件。
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为响应国家治淮号召,“一五”期间,国家在金寨境内先后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拦蓄山洪。梅山水库整个工程历经两年,1954年4月下旬竣工。建成后的梅山水库总控制流域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流域的百分之三十八;总库容23.36亿立方米,蓄洪容量11.38亿立方米。梅山水库为我国自行设计的国内第二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整个枢纽工程包括连拱坝、溢洪道、泄洪隧道、泄水底孔、发电厂房五大部分,为I等工程。1956年响洪甸水库完工,用时18个月。它是新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等半径同心圆混凝土重力拱坝。大坝控制流域1431平方公里,水库防洪容5亿立方米,调洪库容14.05亿立方米。响洪甸水库大坝的建成,为国家后来建设大型重力拱坝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和实践经验;为淮河干流错峰蓄洪、淠河流域的农田灌溉、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及电力生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建设梅响两大水库,淹没金家寨、麻埠、流波3个经济重镇,47个乡,接近10万人民背井离乡,10万亩良田毁于一旦。为了淮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宁,国家修建梅山、响洪甸水库,致使在革命战争年代遭受重大创伤还没有得到恢复的金寨人民,又一次失去了富饶美丽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源,长期陷于十分窘迫的贫困生活,这也是制约金寨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