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困难中前进的经济
金寨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区域内耕地面积小,多山区,粮食产量低,这给金寨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性。解放前,金寨由于受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限制和战乱、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释放出了巨大的动力。土地改革以后,一些刚刚翻身的贫雇农家底薄,农具不全,缺少耕牛,但劳动力剩余,依据《十大政策》提出的“根据自愿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中的劳动互助,并按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合作供销事业”的方针,县委及时指导农民在劳力、工具和资金等方面发展合作事业。“一五”时期,县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实施年度计划,大规模地组织开展了山区经济建设。切实贯彻省委提出的农业“三改”办法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多次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动员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踊跃认购公债,为国家建设募集资金。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全县也展开地方工业、商业、交通、电力事业的发展,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在前进中。1978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621万元,是1949年工业总产值287万元的12.6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样”、录音机、电视机、电风扇“新三样”在城乡普遍畅销。到如今的21世纪,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科研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金寨县的农、工、商也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蒸蒸日上,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70年过去了,金寨从一个落后的山区慢慢成长起来。宽阔的大马路、耸立的高楼、喧嚣的市场。这一切看起来多么繁华,然而金寨县却为此付出了好几代干部群众的血汗。政治上光荣,经济上落后的无奈;为治淮工程,背井离乡的辛酸;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添砖加瓦的辛劳。这是金寨县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屈不饶、坚贞忠诚、艰苦朴素的美好品德。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此分享金寨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是我为革命老区献上的最真挚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