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随着时光流逝,外面多彩世界,通过种种渠道,陆陆续续传到了郭亮村。村民们要走下山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愈来愈强烈。 为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让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村民们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买来钢锤、钢锉等施工工具。 1972年3月9日,郭亮村13条青年汉子聚在天梯下,在村党支书申明信的带领下,举拳面壁,发誓要凿穿绝壁,打通走向山外的大路。 "郭亮洞",是南太行山第一个横穿绝壁的挂壁公路,被称为"太行隧道之父"。 "郭亮洞",建在110米高,1250米长的绝壁横面上。郭亮村人在无电力、无机械条件下,在悬崖上贴着峭壁、悬空作业,用铁锤钢钎,凿出排排炮眼,炸开个个"天窗",打通段段隧道。 郭亮绝壁,属砂质沉积岩。硬度达到8.3级,一支钢钎打10公分深,就得淬火,10公分深的炮眼,8镑重的铁锤要打上千次。5年间,郭亮村人硬是在绝壁上一锤一锤地凿去了约2•4万余立方米石方,打秃钢钎12吨之多,打烂8磅重的铁锤2000余个。 1975年年底,是"郭亮洞"工程最艰难时期。郭亮村人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了粮食,没有一分钱。这时,全村男女老少出动了,早上5点钟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挖了一冬一春,挣到工钱3100多元。拿到钱,村里100多号人围着村支书,催他赶紧到城里买钢材、雷管、导火线、炸药等施工工具和材料,尽快恢复施工。 关键时刻,郭亮村男女老少都轮流走上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头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村民王怀堂为打通"郭亮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就这样,郭亮村人把艰难困苦和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和热血让天堑变成了通途。 "十三壮士出郭亮,抡锤执钎凿太行,打通天堑破石壁,横断千仞穿一廊。" 1977年5月1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一辆辆汽车横穿绝壁,盘旋而上,开进郭亮村。历时5年,一条宽6米、高4米,长1300米的挂壁公路"郭亮洞",终于全线贯通,从此天堑变通途。
崖上人家
在郭亮村石碑前,我走下汽车,静观郭亮村。 郭亮村,位于海拔1700米的悬崖上,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近乎绝境⋯⋯脚下是裂缝大峡谷,百余米深,笔直峭立,巍巍大气,磅礴壮观……群山环抱着郭亮村,民房依山而建,层层递增,错落有致⋯⋯放眼眺望,悠闲的牛羊漫步在奇石、丛林之间,黄色的柿子、红色的山 楂、绿色的核桃挂满枝头…… 郭亮村,一派世外桃源的雅景。 路过"天池",走过"天桥",我来到了"崖上人家"。 "崖上人家",依山顺势地坐落在海拔1297米高的悬崖边上。门前是3米宽的石子路,跨过路,便是绝壁悬崖了。崖边一排粗壮的黄榆树,树下绝壁陡立,高差139米,走到近处,触目惊心。 明末清初,有人开始在此筑屋,4幢农家院落,木柱石墙,浑厚古朴。 这是一处现存完整的太行山古民居。 "千仞绝壁立太行,高阔雄险在郭亮。崖上耕织农家乐,清风白云拂石房",碑刻上这样写着。 村民们说,是谢晋使郭亮村扬名。没有谢晋,就没有现在的郭亮村。 在村中,我看到一处谢晋导演当年住过的农家小院,"谢晋居"。 谢晋,为拍《清凉寺钟声》三上郭亮,在村里常住百天之久,称郭亮村是"太行明珠"。 谢晋刻石留言:"太行深处郭亮村化为影片清凉寺钟声的乳泉村,我们曾在这里度过盛夏深秋,我们曾和郭亮的父老兄弟姐妹结下深厚友谊,美丽的村庄,勤劳的乡亲将永远留下我们的记忆里。" 郭亮村人为感谢谢晋,将他当年住过的地方辟为"谢晋居",一直保持着原样。院内贴了不少谢晋在这里的工作、生活照。 中原大地,北有红旗渠,南有红街村,中有郭亮洞。这是难得而绝不是单调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处处散发着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虚此行。(本文参考了有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