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太行愚公大寨人——太行三唱之三(组图)
2018-04-12 14:18:50
作者:李振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太行愚公大寨人(组照)(中红网李振国摄)

    中红网北京2018年4月12日电(李振国)

    《列子》载,太行山原在今天河北省的南部,与它并排的还有一座王屋山。相传这里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见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便率领他的儿子和孙子要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有个叫智叟的人看到他的这种行为,感到不可思议,就对他讲:这两座山太大了,你怎么能搬得走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糊涂!你难道不知道,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会再增长,搬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搬不走呢?于是,愚公一家老小每天挖山不止。后来这件事感动了“天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大山给背走了。太行山这才被移到了今天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地方。
    《列子》讲述的故事属寓言性质。寓言的主要作用在于说明道理,故事本身却不可以太当真。
    大寨村,位于愚公当年曾试图迁移的太行山腹地,大寨人所做的事情,竟与愚公移山很相似。

    大寨人人是愚公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那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 。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银光满屋喜气多,社员梦里笑声甜⋯⋯一条阳光道,万马奔向前,这就是大寨的英雄汉。扁担挑走烂石坡,撅头开出米粮川。困难一层层,歌声一串串。冰天造大坝,雪地移高山。哪怕灾害有千万,敢叫日月换新天!”

    2017年伊始,伴随着郭兰英一曲《敢叫日月換新天》,我登上了大寨的虎头山。
    虎头山并不高,海拔只有1100米,是大寨的制高点。
    半山腰处,一块巨石刻着“虎头山”三个大字。这是叶剑英元帅的手笔,笔力敦厚坚实,如同端坐的老人一样。
    站在虎头山举目远眺,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层层梯田,大寨村落的幢幢新居尽收眼底。
    整洁的街路,整齐的房屋,鱼鳞般的梯田,红色的标语⋯⋯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寨。
    似乎让我回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大寨人真了不起的情感油然升起。
    太行山腹地的大寨村,过去贫瘠而荒凉。
    解放前,全村700多亩土地分布成4700多块,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亩产只有七、八十斤。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害多。”
    村民们过着“宿无房,腹无粮,体无衣”的苦日子。
    “扛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
    当年,人们这样形容大寨。
    对着虎头山的一条沟,郁郁葱葱的梯田依次延伸。
    “那就是闻名的狼窝掌”。
    有人告诉我。
    “狼窝掌里三大害:山洪、饿狼、石头块。天旱不长草,下雨就成灾。”
    狼窝掌,是给大寨造祸的地方。
    大寨人“三战狼窝掌”,重新安排河山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使大寨和陈永贵名杨大江内外。
    狼窝掌,是大寨7条山沟中最大的一条,3里长,两丈多宽,上下落差200多米。暴雨季节,沟里的山洪像脱缰的野马,直扑下来,肆虐横行。长长的沟里没有耕地,只有乱石滚滚,野草丛生,人迹罕至。早年,常有野狼出没其间,故称“狼窝掌”。
    狼窝掌,给大寨人造成的灾难最大。然而因为它面积大,改造出来,给大寨提供的粮田也最多。
    1955年冬天,为了改造成良田,陈永贵带领大寨人首战狼窝掌。打坝30多条,第二年夏天被一场洪水冲垮。
    1956年冬天,大寨人再战狼窝掌。他们吸取上次教训,深挖坝基,用大石头垒砌坝墙,在上游筑缓洪池,但仍未逃脱遭受洪水冲毁的厄运。
    1957年冬季,大寨人没有气馁,在陈永贵带领下,顶住了各种风言风语的压力,三战狼窝掌。这次他们运用石拱桥和拱劵窑洞的建筑原理,修筑了拱形坝,再次深打坝基,用石灰灌浆,多层砌石,又在坝下修筑了滴水坑,终于顶住了洪水的冲击,建成了今天的狼窝掌。
    现在的狼窝掌,层层梯田连成片,满眼都是绿油油的景象。
    直到今天,当年参加过狼窝掌会战的村民仍然十分佩服陈永贵,“如果不是陈书记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狼窝掌怕是没得修了。”
    从1953年到1962年,从初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大寨人劈山填沟,重新安排山河,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平均亩产从65公斤上升到385公斤,有的梯田的亩产量竟然超过500公斤,这个产量甚至比当时江南一些地区的产量还要高。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每人还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洪涝灾害。
    灾后,政府派人带着钱、粮、物资慰问大寨,大寨人没有收下。
    “遭灾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国家救济,国家的钱财从哪里来呢?”大寨人说。
    支书陈永贵当即代表大寨人表态:“不要国家的钱,不要国家的粮,不要国家的物资”;“交售国家的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
    大寨人又用了五年时间,一个崭新的大寨,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和为国分忧的崇高情怀,受到毛主席、党中央的肯定和各级政府的赞扬。
    毛泽东主席,1966年8月12日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农业学大寨”这一口号传遍神州大地。
    周恩来总理,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一代文宗郭沫若有诗云:“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百年基业防涝旱,千仞山头待柏松。勤奋力将全国学,虚心赢得普天同。为防自满寻差距,绝不因循步自封。”

    农民陈永贵

    从虎头山向上,接近山顶,一片霞光射向不远处松林间的陈永贵墓园。
    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
    头扎白毛巾,穿着土布衣裳,一身农民装扮的陈永贵,不能不说是个传奇。      
    从大寨党支部书记作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死后,骨灰撒在了虎头山上,他要在大寨的最高处看大寨的变化。
    陈永贵故居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子。
    大门两侧的对联,这样评价陈永贵的一生:“一生耕耘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清廉哲贤。”
    这是一处典型大寨式的农家院落。
    既有北方农居那种平房,也有大寨式的那种窑洞。
    三间普通的瓦房记录了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陈永贵在这里接待了中央领导和外地来大寨学习的人,有一张周恩来在陈永贵家里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陈永贵在这里接待过很多的来大寨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要员和外国友人。
    窑洞有两口。一口是陈永贵的卧室,一口是厨房。
    靠西面的这口是卧室,靠窗是一个土炕,下面还有一个烧火炕的出灰口。炕上铺着十分朴素,家具也十分简单,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西。窑洞的窗台上是一部醒目的老式电话,据当年可以直通中南海。
    陈永贵身为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没有城市户口。夫人和孩子在大寨靠工分吃饭,他自己挣的也是大寨一个中等劳力的工分,吃的也是大寨那份口粮换成的粮票。中央每月补助36元,山西省补助60元,京城开销大,后提高到100元。国家给他的特供本,其实就是白白地拿着。一个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永远保持一个纯朴农民的本性,拒腐蚀、永不沾,这是令人敬重的。
    1986年3月26日,72岁的陈永贵在北京病逝。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下一篇:无
·特稿: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特稿: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等组织齐赴南梁调研(组图)
·特稿:桂东会议上被严厉追责的龚楚
·特稿:永恒的约定——记胡炳云将军子女清明祭扫(组图)
·特稿:缅怀革命先烈 感悟人生真谛——都江堰市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组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24——关向应(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24——关向应(图)
·特稿:扎兰屯:看大戏 上党课(组图)
·特稿:2018年清明节保定人民缅怀亲人毛主席(组图)
·特稿:开国中将丁秋生后代到安源寻访父辈足迹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李振国:太行愚公大寨人——太行三唱之三(组图)
特稿:太行愚公大寨人——太行三唱之三(组图)
缅怀苏联女英雄“丹娘”卓娅·科斯莫杰扬斯卡娅
陈景胜: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特稿: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陈彦荣: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
特稿: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
共建“同声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在周恩来纪念馆
王帅:追随红色足记 感悟生命真谛
郭谦贵:桂东会议上被严厉追责的龚楚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