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蒙村,是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渔泽镇下辖村,地处屯留县东北部、渔泽镇东部,紧挨北岗村、东古村、寺底村、顾车村。关注抗大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939年初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6年多时间里,抗大总校及其一、二、六分校在太行山地区曾经艰苦转战。
屯留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敌后创办抗大分校后,开往晋东南的抗大一分校的第一个落脚点。1939年1月21日,由抗大总校的一部分学员、陕北公学旬邑分校的一部分学员和安吴堡青训班的部分学员共计3000多人,以及教职员工组成的抗大一分校队伍,在校长何长工等领导的带领下,开到了山西屯留县故县镇。校部机关驻扎在二仙庙,学员及教职员工分为九个营,以故县为中心分别驻扎在东旺、西旺、岗上、崔蒙、故漳、寺底等周边几个村子里,四营十四大队住在了崔蒙村,八营下属的女生队住在了岗上。
崔蒙村与抗大的鱼水情
据中共屯留县委宣传部、屯留县史志办公室编辑的《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在屯留》一书介绍,当时崔蒙村为单独村,有100多户近700人。四营十四大队大部分战士住在村东的真武祖师庙内(又称国民学校),少部分入住村民家,如住在了王廷文、王中英、孙仁和、李双景等宅院。课堂设在曾任国民党山西议员的李安堂宅院,灶房设在名医孙二先生(孙冕的先人)宅院,训练场设在李双景宅院南的开阔地,俗称“南场”,约有3亩地大。抗大一分校第四营营长是芦迪、张培荣;教导员是刘惠东、李振邦;军事教育干事茹夫一;军事主任教员赖光勋;政治主任教员李书厢;医生是向进。在崔蒙村,保留着许多与抗大有关的红色记忆:
2012年84岁的村民王廷文老人回忆,因他家宅院是崔蒙村有名的花墙院,房间多,抗大一分校住崔蒙村时,有一个班住进了他家。班长是一个声音发哑的壮汉,班中有一个学员叫李廷广,李认王廷文的祖母崔氏作了干娘。后来,王廷文的两个哥哥都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其二哥在解放云南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廷文家成为革命烈士之家。
在长治市煤矿工作直至退休的李双存,是抗日时期崔蒙村村长李有根的孙子。他说,李有根在抗日时期为共产党游击队做地下工作。当时当地的游击区被划分为第五行政区,李有根作为崔蒙村的村长同时负责好几个村的地下工作。抗大一分校四营到村后,李有根协助抗大师生向村里各户借板凳、柜子等生活用具,他的媳妇与村里其他妇女一起为抗大师生做军鞋和鞋垫等。迄今,李双存家仍保留着抗大一分校四营十四大队及卫生队当年驻村时的借条。李有根后来为革命牺牲,他在抗大一分校四营离开崔蒙村后的一天去长治北郊30公里处的石圪节做地下工作,路上遇到当时占领石圪节煤矿的日本鬼子,被杀害,那时他29岁。
李双存家保留的抗大一分校四营十四大队及卫生队驻村时的借条
李双存与本村李安堂的一位后人是煤矿同事。他介绍,李安堂是民国时期从崔蒙村走出的一位有知识有权力的名人。李安堂曾任屯留县学教员,1913年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考入太原省学,1917年擢入山西育才馆,1922年当选山西省议会议员,主管文化、出版事业,并担任山西阎锡山治政督军法令古籍《晋民快览》的主编。1929年阎锡山走马上任京津卫戍总司令时,李安堂随其到北京商务印书馆做事,把《晋民快览》改为《北方快览》。1936年李安堂还编著了一本《儿童自治》刊物,提出了儿童维权、课改、素质教育等问题。崔蒙村的李氏民宅,是李安堂到山西省任职后盖的,在抗战期间是村里最好的房子,抗大一分校四营驻村时用作教室。
抗大一分校四营驻崔蒙村时,设有营部、卫生队、学员驻地、教室、训练场等,粮菜供应村里有财粮专门机构。平时抗大学员在村中上课学习,进行军事训练,并进行抗日宣传,周末在村南小河洗衣服时学员们还边洗衣边唱军歌。崔蒙村村民王海英听老人们说,学生兵用的瓷盆又打饭、又洗脸,十分稀罕。四营学员的操练也吸引了不少村民观看。
崔蒙村与岗上村隔小河相望,驻崔蒙村的四营学员还与驻岗上村的女生队学员互动,春节庙会联合编演抗日节目,全力发动群众共同抗日。定居在太原的退休干部、北岗村(原岗上村的一部分)小沟街人李天恩回忆,抗大一分校女生队住岗上村时,他曾在正月跟着她们到崔蒙村看过联欢表演,崔蒙村的四营男生跟岗上村的女生在崔蒙大庙(真武祖师庙)戏台共同表演了一个戏剧,内容是声讨日本兵强奸中国妇女暴行的。屯留县退休教师岗上村人周景堂家是抗大一分校女生队旧址,他说,1939年正月十五女生队组织了高跷队、宣传队,到崔蒙村国民学校(真武祖师庙)抗大一分校第四营驻地闹红火。
崔蒙村与抗大师生军爱民民拥军共同抗日的事情,可以说比比皆是。到1939年7月初,因日寇调动5万兵力对晋东南进行大规模的九路围攻,使故县镇及周边抗大驻地面临极大危险。7月6日,抗大一分校接到命令翻山转移,次日到达壶关县神郊村。从抵达到离开,抗大一分校四营在崔蒙村驻扎了5个多月。
崔蒙村抗大驻地一瞥
近日,笔者收到现任崔蒙村村支书陈成林发来的该村抗大一分校四营部分驻地照片,非常令人震撼。这些照片不仅诉说了当年崔蒙村百姓与四营师生团结抗日的真实历史,而且提出了红色遗址历史文物如何保护并使其发扬光大的重要课题。
陈成林发来的是三处抗大一分校四营驻地照片:一是王氏民宅即王廷文家宅院,二是李氏民宅即李安堂家宅院,三是国民学校遗址即真武祖师庙遗址。这三处现在都挂上了屯留县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的牌子,受到当地县村各级政府的保护。
陈成林介绍,王氏民宅位于村西,是当年四营营部驻地。该宅院格局为一进三院,房子为一层半结构,一层住人,半层用来放杂物,现在整个宅院保存完好,无人居住。李氏民宅为一进两院,房子为二层结构,保存完好,现有一户居住,当年抗大一分校四营用作教室。
国民学校亦即真武祖师庙,现在挂牌玄武庙。1938年出生的崔蒙村村民崔秋林,曾在部队任连长,转业退休后回村居住,他家的老宅院位于国民学校西约30米处。他听家里老人在世时说,1939年正月抗大一分校学生兵驻村东国民学校,每人一个挎包,学员在宿舍墙上钉两个钉子,一个挂挎包,另一个挂水壶,地铺上的被子叠得很整齐。夏天时的一个晚上这些学生兵还在村子里,第二天早晨就不见了(因日寇大举扫荡晋东南,屯留抗大驻地面临极大危险,1939年7月5日夜抗大一分校师生奉命转移)。
此真武祖师庙在屯留及周边属于规模比较大的,一进三院,有29间房子。大门保存较好,由3间房的中间辟门,门顶部为弧形,石头垒的门头上有阴刻四字“国民学校”,字迹清楚。大门所在这3间房的隔墙外表由砖垒的4个方垛子装饰,4个方垛顶着的砖横梁上有3个三角形砖垛(两个完整)装饰,整体看上去很像一顶唐僧帽。庙里一进三院呈从南至北东西两排房布局,第一个院儿东西对称各有3间二层楼房,第二个院儿东西对称各有5间平房,第三个院儿东西对称各有3间平房,最里面是5间堂房为楼房(也应该是庙的主殿)。院内建筑除了5间堂房无顶、东排3间楼房无顶、西排3间平房无顶外,其余保存较好。从村里走出的卓庭叶,在二哈•(太陽之子)营造室的“屯留崔蒙村抗大一分校第四营旧址”博客上留言说,实际上这里就是大庙,也叫西庙。记得儿时在此上学时(1954年左右)还有清理在一角落的泥塑佛像,院内前后三层(3个院儿),在第三层的1间约20平米的东屋,墙上还有艺术体写的“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抗大标语。
这个庙历尽沧桑,最早村民在此上香求愿。随着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其相继曾成为私塾课堂,村里很多佃农来此读书;后来成了国民学校,设有小学、中学;抗日时期,抗大一分校四营大部分学员驻扎于此将近半年;解放后,做过山西省潞城县劳改队;劳改队迁走后,又改为屯留县崔蒙完小(学校)。直至1991年学校迁移村中新校址后,此院落闲置。陈成林介绍,现在此院落由村里管理,不少从村里走出的人回乡时还会到此看看,一些研究红色历史的人也来过这里进行考察。尤其屯留县委县政府领导、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们多次来到崔蒙村,对抗大旧址包括上党战役刘邓大军在村的临时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十分认可和重视。山西省文化局杨局长还对崔蒙村王宅、李宅、国民学校当年的抗大故事特别感兴趣,强调一定要深入挖掘整理,把抗大精神和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历史好好记录并弘扬。
陈成林说,村里的村民们对抗大一分校四营驻扎崔蒙村这段红色历史,感到十分自豪,说起当年的故事都非常兴奋,特别是住进自家宅院的村民后人,有的至今仍保留了当年与抗大师生往来的珍贵历史凭证,非常有意义。他还说,随着时间的飞逝,了解当年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村委会有计划要努力抢救这段历史遗存遗迹,争取给后人们多留下一些当年的红色记忆。在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文化成为重要旋律的今天,崔蒙村更应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王氏民宅(抗大一分校四营营部旧址)
李氏民宅(抗大一分校四营教室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