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航空队是指1937年冬至1938年春,中共中央借巢育鹰,利用与新疆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关系,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中,选派43名红军干部,进入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飞行班和机械班学习。这批红军骨干,经过四年多的刻苦学习训练,系统地掌握了苏制乌-2型、埃尔-5型、伊-15型、伊-16型飞机的驾驶作战、维护技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空地勤配套的航空队伍。
盛世才公开投靠蒋介石后,这批航空队员被软禁、关押,备受摧残折磨。但他们信仰坚定、大义凛然,并在狱中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和航空知识。后经党中央多方营救,这批航空队员历尽艰险,有31人于1946年7月回到延安。(未回延安者12人,其中在校期间停学调离者3人;因事故牺牲者2人;病故者2人;在软禁期间逃离者2人;在监狱期间单独释放者3人。)集体回到延安的15名飞行员和16名机械员,经中央军委决定组成“八路军总部航空队”。继而辗转数月奔赴东北,于1947年2月到达老航校,担任了多种重要职务,增强了老航校的领导和教学力量。
在1989年王定烈主编《当代中国空军》中是这样表述这些人员的:“这是一支特殊的学员队伍,它是存在于盛世才航空队中的‘红军航空队’,后来被习惯称为‘新疆航空队’。”(引自:《当代中国空军》第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从此,“新疆航空队”就成了这批干部的特殊称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民空军发展历史的研究逐步深入,新疆航空队的历史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对新疆航空队在人民空军建设发展中历史地位的讨论,也多了起来。我个人认为,在人民空军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新疆航空队至少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为人民空军建设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众所周知,人民空军诞生于1949年11月11日,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而发展起来的。然而,外界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党为了创建人民空军进行了长达25年艰苦准备和艰辛探索。早在1924年,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不到3年、人数不足千人的情况下,就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天空,利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机会,为创建人民空军积聚力量。此后,建立人民空军的准备工作从未间断。
1924年,孙中山在“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在广州大沙头创办了广州航空学校,为北伐培养军事航空人才。中共中央抓住这个机会,选送了9名共产党员去航校学习航空技术。1926年6月,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航校选调人员赴苏联学习深造,我们党又积极推荐人员参加,建国初期的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就是这一时期到苏联学习的。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之后,我党及时调整了培养航空技术人才的计划,先后从留学苏联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中挑选两批人共19人学习航空技术,后来成为空军首任工程部部长的王弼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30年3月,鄂豫皖边区缴获国民党军队一架“柯塞”式飞机,也就是著名的“列宁号”。1931年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航空局,为建立自己的航空力量进行了有益尝试。
新疆航空队也是我们党对如何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人民空军所进行的一种尝试。那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建立我党自己的人民空军培养人才,积累经验。通过对新疆航空队的培养,我们党至少得到了两点宝贵经验:
一是“枪杆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家知道,新疆航空队的学习和培养,经历了一波三折,特别是盛世才投靠蒋介石后,这批航空队员被软禁、关押,备受摧残折磨。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因为“枪杆子”没有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党对如何使用这批航空人才没有绝对的主动权。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东北老航校时期,我们党在关键时刻及时调整领导班子,让党的绝对领导贯穿于老航校建设始终的根本原因。
二是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比文化水平更重要。入航空队学习的是从当时红军所有主力部队中选拔出来的营、团干部和个别师职干部,政治素质都很过硬,但文化程度的确不高。其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也就是在家读了5年私塾,文化水平最低的,参加革命前根本没念过书,只是在红军队伍上进行过扫盲。党中央原本准备选60人参加航空队学习,也因为红军队伍中文化水平太低,导致挑选范围受限制,只挑选出了43名。以至于在刚开始学习时,连最基本的“物理三变态”是什么都不知道,曾被国民党教官一度看不起。但是他们每个人浑身是胆,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有一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当他们把这种精神力量转为学习的动力时,就产生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效果。正是这样的一批人,仅用四年多的时间,就系统地掌握了2-4种型号飞机的驾驶、空战和地面保障能力,成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空地配套的航空作战队伍。这就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文化不是学好飞行的首要条件,只要肯付出努力就能创造奇迹。这也为后来老航校在选拔学员时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样板。
二、为人民空军建设发展注入了红色基因
新疆航空队成员,都是经历长征和无数战斗生死考验的红军干部,入选航空队学习后,又经历了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派软禁和关押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政治考验,其中,有32人(包括回延安途中牺牲的谢奇光)坚持到了最后。大家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对党的无限忠诚,没有决不屈服的英雄品质,怎么可能在这大起大落、大浪淘沙中坚持下来?
这批人被党中央营救回到延安后,组成“八路军总部航空队”。此时,正值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建设发展的“爬坡”期,受党中央、中央军委委托,“八路军总部航空队”迅即奔赴东北,参加东北老航校建设。
航校建设初期,由于人员构成复杂,思想比较混乱,作风上还有旧军队习气,有的重飞行、轻机务,不服从教学安排,甚至因为学不成飞行而开枪自杀;有的不讲纪律、随意蛮干,屡屡造成飞行事故;有的高高在上、摆官架子,缺少官兵一致的意识等等。
这些同志来到东北老航校后,把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也带到了老航校,特别是老红军自然展现的优良作风,让他们很快成为了老航校思想作风建设的鲜活榜样,给航校建设注入了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也让他们迅速成为了航校建设的骨干力量,受到“东总”的高度重视。不久,这些红军干部不仅全面恢复了飞行技术,而且陆续担当起航校的各级领导职务,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