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9日 苏铁山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演讲
(根据录音整理)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请到了老红军之后,原国史学会的副秘书长苏铁山老师给我们讲第二次党课,内容是红军的长征精神,大家欢迎!
苏铁山:
同学们,首先我要谢谢大家,今天能够参加这样一个讲座。大家都知道,长征是一段非常悲壮的历史,这段历史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为长征这个伟大的事业献身的几十万人和硕果仅存的几万人,他们为了完成他们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那个时候,正是处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关头,他们勇敢的承担起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同学们都很年轻,今天我来的早一点,因为我喜欢到处走走,我特别愿意在大学里面走,到中学里面走,因为在这个地方,一方面校园非常美丽,这是个初冬的充满阳光的校园,也是落樱缤纷,树叶铺满草地,景色非常的美。另一方面,校园充满朝气。同学们没有到外面去玩儿,而是牺牲了你们的休息时间,和我一起来研究长征问题,来研究和探索长征精神,破解长征精神,我觉得这是因为同学们为完成你们的伟大历史使命。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改革开放也已近三十年了,这三十年的历史过程,应该说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造成了大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这些矛盾和问题、危机,大家已经感觉到了,人民已经感觉到了,中央已经感觉到了,所以才有中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主题的提出,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关头啊!下一步中国向何处去,,还是一个两条道路的选择。跟当年那些长征的先烈们,他们为了创造一个光明的中国 ,所作的那样的选择是一样的。所以今天同学们能够来参加这个讲座,听我这个红军的后代跟大家谈一谈我所理解的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我把话说的全一点,叫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我觉的同学们是准备承担起你们伟大的历史使命,因此,我向在座的各位同学致敬!表示感谢!(掌声)
我不准备一般的回忆长征的历史,因为长征的历史都在同学们的知识范围之内,大概都是清楚的,一些事情同学们也应该都了解,,所以一般的回顾,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了,打了一个什么仗,如何如何,我就不占更多时间了,所以我不准备从这个角度来介绍长征,我只是把长征的一些梗概在这里面作一个介绍,然后通过一些事情,和同学们一起把长征精神发掘出来,下面我就和同学们简单回顾一下长征。大家知道,伟大的长征是从1934年10月持续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的时间,共有四支红军从不同的根据地出发,走了不同的长征路线,最后到达陕北胜利会师。这四支红军,大家都知道: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还有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是最早到达陕北的,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首先会师了。中央红军是1934年离开江西瑞金,离开于都河,突破了四道封锁线,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1935年的10月到达陕北。其他的各路红军,二方面军,是由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团组成的,还有四方面军,都是从不同的时间出发,分别到达陕北的。这是一个梗概。红军长征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大家知道,在江西瑞金根据地最大的时候,是有几十个县,后来经过一、二、三、四次围剿,到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根据地由于左倾的错误缩小了,最后只剩下了几个县。蒋介石用它的堡垒政策一步步的逼近,由于当时中央的错误的军事指挥路线,使得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的红色根据地,开始了长征。湘江之战是长征开始的第一场大战,也是最残酷的一场战争。中央红军在这一仗中由原来的八万六千人损失了五万六千人,只剩下三万人。长征在它未开始的时候及中央苏区最大的时候,那时红军的力量是三十多万人。当然,不仅仅是中央苏区。长征刚开始,各个方面军的总人数是多少呢?大概是二十万零六千人的规模。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打了无数的恶仗,蒋介石围追堵截,我们牺牲了许多英勇的同志,沿途也有很多人参加了红军,比如说,今天湖南的冷水江市,那地方有一个锡矿,在那个地方一次参加红军的矿工就有八百人;在遵义,一次参加红军的年轻男女就有好几千人。长征沿途,红军一共补充了多少呢?说法不太一致,大概有几万人到十几万人的规模。当四支红军都达到陕北之后,加在一起大概的人数是五万人多一点。而中央红军这支部队,经过五次围剿的残酷斗争,从中央根据地撤出的时候,是八万六千人,残酷的湘江之战之后只剩下了三万人。一路上所经历的无数的艰难险阻大家都是知道的,雪山草地,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等等,这支部队最后到陕北的时候是七千人!还有一说是八千人!牺牲是非常非常惨重的。湘江之战中红五军团的一个师,第三十四师,那时候的师不大,几千人,全部打光了,没有一个幸存者,没有一个人回来向中央的领导同志报告这个仗是怎么打的!谁也不知道这个仗是怎么打的!因为所有的人都牺牲了。当时的师长负了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了,被国民党生擒,把他放在担架上,这个师长不愿做俘虏,把自己的肠子拉出来,英勇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以后在湘江十几年将近二十年,附近的老百姓没有人吃湘江里面的鱼。就是这样的惨烈的景象。当我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的心是颤抖的。我想问同学们是不是想到了,为什么有这些人,几十万人啊,英勇拼杀,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出来,这是为什么?它的深刻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红军战士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年轻,十几岁,十四、五岁的有,十七、八岁的有,二十岁左右的是大多数,或者说二十岁以下的是绝大多数。当时红军的领导者,主要的领导者三十岁出头,就是这样一个年龄。是一种什么样的崇高理想,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去完成这一切的?同学们知道,中央红军到了陕北之后,立足未稳,蒋介石就派了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去围剿中央红军,因为蒋介石这个人从来都是要靠战争来排除异己。西北军和东北军不是他的嫡系,他首先用这两支部队去围剿立足未稳的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打的第一仗,张学良就惨败了。张学良非常感慨。同学们,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同学这次到军事博物馆去看这次长征的展览,有同学去过吗?(部分同学回答:有)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留心到了,那里面有张学良的一段话,有同学看到吗?(部分同学回答:有)也有同学可能没看到。在这里我想用用这段话。张学良怎么说的呢?张学良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是个疲惫之师,还能把我的部队打败。因为大家知道,经过长征的红军,到了陕北,装备极差,破衣烂衫,和叫化子一样。营养很差,装备很差,但是却能够把张学良的装备很好的部队打败,张学良非常感慨,他问他的部下,问他手下的将领们,他说:我们都是带兵的,我们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走了两万五千里,还跟着你走,而且还能打胜仗,还没把部队带没了,带散了,我们谁能做到!?同学们,打个比方,比如说今天,你邀请你的亲朋好友,所谓挚爱亲朋,邀请自己的亲人,去做一件挺艰难的事,恐怕都不容易啊!是不是这样?当时,是怎么样一种精神力量凝聚起这样一个几十万人的队伍,开始的时候是几十万人的队伍,然后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九死一生的牺牲,到达陕北。而且这个部队非常的团结,同仇敌忾。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些人能够凝聚在一起的?所以,在这里,我是想和同学们共同的来破解这个历史之迷。当然,这个迷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是迷了,他已经悟透了。但是对有些人来讲,他并不理解,说他们是傻瓜,流血牺牲干什么?有什么必要?我想,要理解这一段历史,还是要把这件事放到中国的整个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来看,才能看的明白。同学们知道,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康乾盛世。到乾隆的时候,那时候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他的总的产值,所谓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这是1760年左右的这样的一个历史。后来,由于西方整个的工业进步,到了1840年,就是七、八十年过来之后,从那时候开始,中国是大祸临头。1840年就开始跟英国人交火了,到1848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吧,185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是英法联军攻到北京来,火烧了我们的圆明园。1884年是中法战争,189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是八国联军又打来了,1931年是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又来了。首先是占了我们的东三省。民族的危机非常的深重。这就是当时中国大的历史背景环境。由于有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环境,中国的志士仁人们从1840年以后,就纷纷起来救国了。我随便说几个名字,随便说几件事。大家都知道林则徐,他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他也算是满清的一个高官,尽管是一个封建的官吏,但是他在抵抗外辱方面却是非常英勇。最后,他被反动的、腐朽的当时清王朝的贪官污吏们诬陷,后来被贬斥了,当时的皇帝也是极为昏庸。林则徐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最感人的一句话是什么呢?“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同学们都记得。为国家的利益生死可以不在乎,祸福不在话下,一切都无所谓。1894年甲午战败,很惨啊,败在腐败上。我们军舰的吨位当时跟日本军舰的吨位和火力差不多,应该说不相上下。当然他们的船快一点,有快速炮。我们的船慢一点,炮的速度慢一点,但口径比他们的大。但是我们败了,败的很惨。当然,甲午战争中,我们的水兵,我们的以邓世昌为首的将领们还是非常英勇的,但是仍然惨败了。甲午惨败之后,引出了个什么事呢?戊戌变法,对不对?戊戌六君子对不对?没有甲午惨败,就引不出这个事。那么,戊戌六君子,大家知道,康有为、梁启超。这里面,我认为最值得记忆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使我的灵魂震动的,是谁呢?是谭嗣同。谭嗣同当时是什么态度呀?那时候谭嗣同是可以跑的,就是可以不死,可是当时谭嗣同他怎么样呢?他说:世界上凡是变法维新没有不流血的。社会要进步,总要有人付出,总要有人流血,那么好,要流血,要变法,从我谭嗣同开始。这就是谭嗣同。以后,他是被杀死在菜市口。后来,有许许多多的为了救国救民,做出他们英勇贡献的人。陈天华、邹容、秋瑾、孙中山,有往后的李大钊、陈独秀也算,尽管后来他犯了右倾的错误。再往后,毛泽东、周恩来。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在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时候他们有个新民学会,他和同学们,他的那些校友们通信的时候,他们那时非常的年轻,是个什么样的抱负?毛泽东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抱负。大家也知道周恩来,他在天津南开上学,他在那个时候,留给今天年轻人印象最深的话,就是“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