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征,生于1937年10月30日。1949年3月,他作为随军家属到河南,1953年随调北京。中学时期就热衷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北京高教局、中共北京市委、河南省教育厅工作。后来曾任国家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月刊、《高校社会科学》双月刊主持工作的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兼职主持理论局工作。1998年7月,李长征调任人民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编审。2002年9月退休。
父亲是他的引路人
李长征自幼生活于日伪军经常扫荡和多次铁壁合围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农村。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父亲在冀南地区干革命,先后任县委、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冀南区党委领导职务。在他未满月的时候,日本人轰炸了离他们村不远的县城,母亲抱着他在风雨中逃难。5岁时祖母惨死在日本的炮弹之下。1942年秋,他父亲等人夜过日军封锁线时警卫员被抓走后,为避日寇捕杀全家之祸,组织安排他们在根据地农村“游击”居住,是老百姓冒着风险掩护、养活了他们,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回到老家。1949年春随军南下。当时他虽是个孩子,但对抗日战争的无限艰苦卓绝、解放战争的“天翻地覆慨而慷”,都有切身感受,他的命运同革命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使他后来孜孜不倦地读马列、毛泽东的著作,也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1952年,李长征来京。在初中二年级暑假,他看到父亲房间里有“毛选”、马列著作等书籍,就开始翻看,先后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都看了。
他大学读的是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适值批判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所以在大学时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上,正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学好理论。
1986年12月前后随国家教委代表团访问印度、伊朗、美国。这是代表团在德黑兰自由广场。左二为李长征
李长征1960年入党,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市高教局、北京市委工作,是去农村搞四清。“文革”期间下放农村,在京郊(其间有较长时间借调通县县委、北京市委搞农村调查)、河南农村下放劳动,学大寨。上述经历使他把“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脑中装着马克思主义,双脚扎根于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信条努力践行。
从事理论宣传和管理工作
1979年以后,李长征一直从事思想理论宣传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先在教育部政策研究室工作,1983年3月中央教育部(国家教委)主办、彭佩云主管的《中国教育报》创刊,李长征任理论部主任、社务委员。在筹办时他就约好了一些文章,其中有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分别写的批评抽象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社会实践的错误观点。这两篇文章,恰巧于3月16日周扬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的第三天,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教育界,特别是有些高等学校,认为这两篇文章代表了教育部的观点,有的大学印发干部教师组织学习。
1985年5月至1992年5月,李长征先后任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月刊、1988年创刊的《高校社会科学》双月刊主持工作的副总编辑、总编辑(正局级,并先后获副编审、编审职称)。《高校社会科学》后来由教育部社科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并改名为月刊《高校理论战线》。针对当时资产阶级自由思潮泛滥的形势,李长征主持的两刊自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当作第一任务,组织发表了大量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动乱的文章。1989年的动乱平息后,中纪委关于对教育部系统报刊检查的结果中,举例予以充分肯定的文章绝大部分为上述两刊发表。李长征在教育部工作期间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理论文章、报道和短评,包括起草了中央审定、为开除某自由化名人党籍《人民日报》配发的评论,其中心思想是党内决不能容许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特殊党员。在教育部他能做到这些是同张承先、何东昌、彭佩云、刘中德等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