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9日,新华社雅加达分社办公楼屋顶被烧毁。(方学辉摄)
1966年3月9日,新华社雅加达分社办公楼走廊被砸烂。(方学辉摄)
三
冷西同志从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也就是他离休以后,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继续关注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并为此继续努力奋斗。 1989年动乱以后,当时的党中央委托胡乔木、邓力群同志负责组织班子,总结70天(即从胡耀邦同志逝世到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经验教训。从1989年11月到1990年6月,我有幸与冷西同志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厅一起开会,探讨有关问题。我记得冷西同志在一系列问题上 ,包括我们所处的时代问题以及阶级观点、阶级分析问题,都发表过很精辟的见解。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冷西同志撰写、出版《十年论战》的重大意义。 记得在1993年初,我登门拜访冷西同志,向他请教。谈话过程中,我曾建议冷西同志把他亲身经历过的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批判写出来,给后入留下一笔宝贵遗产。我之所以提出此建议,是因为他曾经是《九评》(九篇马克思主义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尖锐斗争的理论文章)起草小组副组长。冷西同志欣然同意。但据我后来了解,并不是因为我曾提过建议,他早在1987年就已经着手撰写这部著作了。他自己说是“体弱多病”,实际上他患有严重的疾病,特别是心脏病,靠起搏器增强心脏功能。我们这些“老新华人”都知道,冷西同志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一只眼失明。尽管如此,冷西同志仍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埋头写作。在这部巨著里,他论述了中、苏两党从发生分歧到我党不得不公开应战的全部过程。在这上下两卷长篇著作中,他记载了毛主席的智慧和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这场与苏共斗争中的集体领导作用。冷西同志还如实、详细叙述了小平同志在1960年中苏两党会谈,同年10月在26国共产党起草委员会小平同志与苏方的直接斗争,特别是同年11月81党会议上小平同志与赫鲁晓夫面对面、你来我往的尖锐争论。此外,冷西同志在这部著作里还叙述了小平同志在党中央常委会议发表的许多正确观点,以及他主持讨论《九评》的撰写过程中所发挥的组织、领导作用。虽然冷西同志自谦是“述而不作”,这部学术著作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对我党和我国青年一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部著作完成,并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属的出版社出版后,冷西同志十分兴奋。他立即给我打电话(由于我搬了家,电话号码变了,他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查到了我的电话号码),表示要赠书给我。我也立即向他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这部著作完全是靠他自己在参加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过程中所记的笔记写成的。我对他的这种认真、顽强的作风表示十分钦佩。 上述各点,就是我所知道的作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吴冷西同志一生的一部分光辉业绩。虽然我因突击撰写一本著作导致右眼失明,从1999年冬季以来一直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前往拜访冷西同志,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谨写这篇回忆文章,作为对老领导、老战友、尊敬的冷西同志的永恒纪念。 冷西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文原载2002年第5期《当代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