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响菜”——薹干
“不将珍错竞甘鲜,春韭冬薹味自恬。菜号乐园东街字,古彭掌故有食单。”这首诗,是明代刘基(刘伯温)三次到徐州,在永乐园品尝该店名肴“开洋炒薹菜夹”后写下的诗章。
1994年编篡的《邳县志》载,薹干,纯天然绿色食品,江苏邳州特产,又名响菜、贡菜,驰名中外的徐州名特蔬菜品种,迄今有二千年历史。以肉质嫩茎供食,富含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清心爽口,风味别致,可加工成多种菜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始入贡皇宫。上世纪20—40年代东南亚客商和英国传教士将邳产薹干销往欧亚各国。
邳南薹干与邳北莴苣属一科二种。莴苣茎短而粗(茎长20—30厘米),薹干茎长而细(70—110厘米)。据《隋书》载,莴苣自古涡国传入邳州。古涡国,即今安徽省古涡水一带。邳南薹干相传于明代从安徽亳地传来。二者传至邳州后,分别在邳南、邳北落户。邳北多年来不产薹干,不独种植技术,可能与土质有关。
薹干分紫茎和青茎两类。紫茎水分少,产量偏低,晾干后绿色稍暗、盐霜少;青茎水分大,产量高,晾干后,绿色鲜亮,盐霜大,糖分高,为优种。薹干为莴苣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直根系,多分布在30—40厘米土层内。短缩茎,莲座叶形成后伸长肥大为笋状,长约50厘米、粗3—4厘米。根出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卵圆形,淡绿色。头状花序上着生黄色小花。瘦果黄褐色,顶端有伞状冠毛。
“贡菜”的非凡身世
伴随着薹干,还有几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公元前218年,张良刺秦始皇未中,逃匿下邳于圯桥遇黄石公授“天书”时,太公真人见他面黄肌瘦,让其生食薹干而强身,食后容颜焕发,变为白面书生。张良为西汉军师后,仍不忘薹干之美味,命地方官将下邳特产薹干进贡汉高祖品尝,刘邦赐薹干名为“贡菜”。
在邳南一带,传说薹干是由关羽的轿杆变化而来的。据说,关羽死后被封为关帝而立庙祭祀,他便横刀勒马巡游四方。
一天,途经晋西吕梁主峰的关圣庙,看见一个樵夫,放下扁担斧绳,从怀中取出大香三枝,双手将其插在关公像前的香炉里,然后跪地频频磕头,口中不断祷告:“愿关圣爷显灵,保佑千里之外的老母平安无事,我将卖柴请香,日日供奉。” 祷毕,起身拭泪,走出关帝庙。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关公心想,樵夫日日烧香必有缘故。便在路上变作一个农夫向樵夫打听原委。原来,樵夫姓花名逢春,祖居下邳土山南二里许的花河村,十年前听说母舅在太原做官,便携家书千里迢迢来晋投靠,孰料跋涉数月赶至此地,母舅却早已升迁他方。逢春欲回故里,无奈盘缠耗尽,无法回归,只得入山砍柴度日,一晃十年已过。因惦念老母,故天天来庙烧香祈祷。
关公为其孝心感动,便嘱樵夫第二天一早到关圣庙,送他回家侍母。次日三更,樵夫来到关圣庙,但见关帝早已骑马在庙前等候。吩咐樵夫坐在其身后,闭上眼睛,一切听从安排。只听得耳畔呼呼风响,大约半个时辰,只听一声“到了”,逢春睁眼一看,竟已到土山关帝庙前。只见庙中走出三个小童,一个小童将马牵进庙内,另两个小童送逢春回花河村。关公一口法气过后,一乘双杆轿出现在眼前。童子让樵夫入轿,眨眼功夫,轿便落在自家门口。逢春走下轿来,刚想谢过,但人、轿均已不见,只剩下两根轿杆落在地上。他走进家门,母子相见,涕泗交流。左邻右舍也纷纷前来看望,并询问他这么远的路程是怎么回来的。逢春说明缘由,好奇者便跑到土山关帝庙内验看。只见关帝金身闪光,且有尘土,好像出门刚回。再看拴马桩上的赤兔马浑身是汗,便想真是关公显灵。逢春为感谢关公的救助之恩,便将两根轿杆放在堂屋前的土台上日日供奉。
时间长了,两根轿杆生根、发叶、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