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粟裕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搏击沙场,雄才大略,战功显赫,胸怀全局,勇于开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建树。
正如一位伟大作家的名望通常是与他的惊世之作产生的反响比翼齐飞一样,一位伟大将军的威名总是与他的辉煌战绩难以分割地同时载入史册。
粟裕将军最可贵的特点:既有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杰出的军事组织指挥才能,又有其深谋远虑的战略头脑和洞察战局的战略眼光。他具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高尚将德和非凡的胆识。他多次就战略指导问题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力陈主见。由于所见深刻、独到、在理、科学,基本上都被采纳。他既善于独当一面,又善于照顾全局,是一位在战略战术上都很优秀的指挥员。
[关键词] 毛泽东;粟裕;淮海战役;战略战术;战局战场;坦荡负重;伟大胜利
一个将军最可贵的素质是什么? 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从战略高度提出改变局势的建议和意见来。 一个统帅最可贵的素质是什么? 是能够审时度势,听得进下面的正确建议和意见,改变自己已有的并不那么正确的决心。 这两点,淮海战役前夕的毛泽东和粟裕都做到了。
一、毛泽东要粟裕兵出淮南,粟裕提出留在华中,于是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为毛泽东制定内线歼敌的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1946年4月,正是苏北广袤平原杨柳儿青青,菜花儿黄黄的时节。 这些天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心情颇不平静:停战令○3下达以来,蒋介石○4没有闲着。他一是忙着接收日伪留下的100万人的武器装备和大批财产;二是忙着从美国那里得到足够的军火、飞机、舰艇和美金;三是忙着召开整军会议○5,做好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及领导的人民军队,其物资财产和人数达到了蒋介石统治中国时期的最高峰。兵力超过430万人。 而我军,除五师○6所在地区外,各解放区已联成一片,打破了敌人四面包围的态势,兵力也发展到了127万人。 敌我力量的这一重大变化,决定了战争形式的重大变化。敌我双方将不是“围剿”与反“围剿”的重复,而是双方在全国范围内诸多战区、战场的全面交锋。我军应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内线歼敌和有利条件,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为此,粟裕于5月5日和6月6日,先后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电建议: 拟于五师战斗大爆发时和敌军已向我多处进攻情况下,不待苏中顽军之动作,而先行发动攻势,求得打两个至三个大仗,达到歼灭顽二至三个师后,相机夺取泰州以巩固南线○7。 于是,粟裕和毛泽东开始了电报“对话。”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5月6日和6月11日的复电中指出: 你们先下手的计划是可行的。我们必须用一切方法歼敌人于南线,保卫900万人口的南线各区○8。 战争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到了6月下旬,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统帅部的决心也发生了变化。 25日,粟裕收到毛泽东发来的电报。看着电报,粟裕沉思起来,很久没有说出一句话。 这是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要粟裕和谭震林○9率领不少于15个团的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作战。 这怎么行呢?粟裕皱紧眉头,到底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粟裕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是不可能的,用传统的诱敌深入的战法也是值得考虑的。唯可用的一着棋是: 先在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利用我军的内线优势,寻找战机,大量歼敌,逐步转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于是,粟裕和司令部的各成员,详细分析了华中主力兵出淮南的利弊,得出的结论是: 此时兵出淮南,凶多吉少。 接着,粟裕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电建议: 在苏中先打一个仗再西移○10。 发出这个电报的时候,粟裕在海城,第二天,他便赶回到了华中局的所在地淮安。他把自己的分析一说,张鼎丞○11、邓子恢○12、谭震林都表示赞同。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还要给中央军委发个电报。张鼎丞立即表态。 于是,他们三人和粟裕联名向中央军委发电,明确建议在山东及太行主力第一阶段作战中,华中主力仍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以一部担任蚌○13段破击,进行第二阶段作战时再以主力加入蚌段作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很认真地考虑了他们的建议,于7月4日发电指示: 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14。 7月13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发起了著名的苏中战役○15。 在枪炮声中,粟裕对作战方针有了更进一步的考虑。他认为战争初期各主要方向应只作战略性的配合,不宜过早作战役性配合。如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集中,则敌兵力必作更大集中,不仅对我各个歼敌不利,且在敌优我劣的兵力对比条件下,过早进行大会战也没有胜利把握。 8月1日,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 战争初期,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16。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接到粟裕的电报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很快发来电报向粟裕征询下一步作战方案。 8月14日,电波将粟裕和谭震林联名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再“在苏中打仗为有利○17”的意见传到了统帅部。 8月15日,毛泽东复电: 未寒○18电悉。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1个月内再打两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两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19。 于是就有了苏中的七战七捷○20的战例。 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完成了苏中前部的7次作战,利用内线的各种有利条件,灵活用兵,每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战无不胜。粟谭以3万主力对付12万敌军,取得了歼敌5万余人,活捉敌将军11名的重大胜利。战役的胜利实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歼敌的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华野外线兵团向陇海路以南进击还是留在陇海线以北?粟裕果断建议:挺进路南!毛泽东经过思考,回答说:粟裕意见极为正确 1947年7月,为配合刘邓○21大军向大别山进军,中央军委要求华野兵团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规定华野外线兵团的活动范围为陇海线及以北地区。如果从自己单位的利益出发,粟裕可以在这一带活动,也可以使自己的部队得到一些休整的机会。 但是,粟裕不是这么想的。他从多拖住一些敌人减轻刘邓压力出发,并考虑到中央军委关于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指示精神和当时敌我双方战略态势,提出了华野外线兵团越陇海路挺进豫皖苏的建议。 8月18日,粟裕用粗钢笔将一份电报签发了。他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说: 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之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因此西兵团○22目前应位于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23、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并寻机歼灭薄弱之敌。此计划如能有效实施,不仅可拖住一部敌人可能南去,且可迫使鲁中、胶济线之敌抽出一部分西来。如是,则又会减轻我鲁中及胶济线负担,并使敌人进犯胶东腹地及烟台之可能性更减少○24。 电报发出以后,粟裕的心很是沉重。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但能不能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所接受呢? 没想到毛泽东的反映很快。5天以后,粟裕收到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复电: 粟裕同志18日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25以西,平汉○26以东。○27 毛泽东还告诉粟裕说: 现已有约20个旅的敌军向刘邓方面前进,鲁西南及豫皖苏边区较为空虚,你们必须在9、10两个月内歼灭几部敌人,攻占多数薄弱城镇,逐步将此两区创造成有利战场及支援刘邓之后方○28。 毛泽东极为赞赏的说: 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7月减员较多无损大局。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种任务○29。 有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肯定,粟裕和他的同事们就有了尚方宝剑,动作起来自然也就更有章法。 9月2日,陈○30粟,率野直和王宋○31等部渡过黄河,与陈唐○32率领的华野1、3、4、8纵队会合组成西兵团○33,接着举行了沙土集战役○34,全歼敌整编第五十七师。 为扩大解放区,协同刘邓、陈谢○35协同作战,9月下旬,陈粟率华野外线兵团○368个纵队,在徐州与开封间横越陇海路挥戈南下,分5路向豫皖苏地区推进。仅一个月时间,就攻克县城24座,歼敌4万余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士地改革,群众热情十分高涨。 豫皖苏位于鄂豫皖、鄂豫陕、山东和苏中苏北4大根据地之间,华野外线兵团在这里站住了脚。这样,同大别山地区的刘邓主力,和陈谢集团的豫西根据地形成了“品”字形的战略格局,为建立和巩固中原解放区打下了基础。
三、陈粟应召来到城南庄○37,毛泽东破例出门迎接,和陈粟紧紧握手、拥抱。粟裕当面向毛泽东提出暂不过江的建议和意见,这事构成了后来淮海战役的蓝图
如果说前面粟裕向毛泽东的建议还只是通过电报的话,那么这一次,是粟裕 面对面向最高统帅提不同意见。 自1946年春天算起,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驰骋中原,歼灭了大量敌人,创建了新的根据地,但我军一直没有找到打大歼灭战的战机。那些日子里,粟裕总是站在地图前,一看就是一天。他看到敌人在多次遭我歼灭后,兵力已大为集中,我们如果不能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歼灭战则战机很难寻找。 粟裕对华野其他领导说:我们如果不担任打援,歼敌一路兵力是够用的,但必须有邻区及时协同或打援。 粟裕的说法,其他领导都很赞成。 于是,于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电明确建议: 刘邓、陈谢和华野外线兵团3支大军,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38的作战方式,以求能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39 粟裕认为,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 但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有新的考虑。 1月27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给粟裕发电: 为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确定粟率华野一兵团○40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任务○41。并要粟裕熟筹见复。 自己的意见和统帅部的意见相左。 粟裕意识到这一重大决策显然是为了发动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的他,一面积极进行渡江南下的准备,一面再次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自己的意见。 1月31日,粟裕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行动时间及渡江方案的电报中重申了他对中原战局的认识。电报说: 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华野除叶王陶○42外,可以3至4个纵队参战),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43。 粟裕认为,为了改变中原战局,中原和华东我军势必还要同敌人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大歼灭战。而要打大歼灭战,3个纵队过江是办不到的,而且这时在中原战场上中原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再加上其他部队和地方武装,我军是有力量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同时中原黄淮海地区背靠大后方,人力物力的补给供应比较方便,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在我破坏铁路、公路限制敌人重装备机动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我军徒步行军的长处。这说明在这个地区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条件正在成熟。如果我3个纵队渡江南进,不仅调不走蒋介石在中原的4个主力军,其中两个军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军、中原战场骨干、又是美械化部队,不会调回江南打游击的;也调不走桂系的两个军(蒋介石怕纵虎归山),那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分散我军兵力。 粟裕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形成了3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海地区打大仗的建议。并于4月18日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此时,陈毅刚从中央开罢政治局扩大会议回来。 对于这样的建议,粟裕不知道统帅部到底是什么态度。所以电报发出以后,他静待毛泽东的声音。 粟司令,电报。 粟裕打机要手里接过电报,只见上面写着: 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两同志于卯有○44卯世○45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为盼○46。 看来中央难下决心啊!陈毅看罢电报对粟裕大大咧咧说。 那我就当面陈述我们的意见喽!粟裕对陈毅沉甸甸说。 陈粟昼夜兼程、风尘仆仆地来到城南庄。 也是刚从延安来到城南庄的毛泽东,听说陈粟到了以后,很快安排见了他们。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迎送客人一般是不出门的。在他的卫士的记忆里,毛泽东只有两回是例外: 一回是同越南的胡志明○47见面,那是1965年春天,胡志明秘密到达长沙。他到这里会见正在视察工作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毛泽东迎出门外,两位伟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胡主席,你来自越南,我来自湖南○48,咱们一家子嘛!有什么困难?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你说。 正是毛泽东的这席话,从1965年5月到1968年8月,使中国调动了中国人民陆海空三军30万大军赴越南。在这几年里,中国向越南无赏提供足够装备陆海空军200多万人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品,2亿多米布匹,3万多辆汽车,5百多万吨粮食,2百多万吨汽油。还无赏援助越南建造3千公里以上的油管,成百个生产企业和军工厂,几百公里铁路,几千公里公路以及提供全部铁轨、机车、车厢和几亿美元的现汇等,总价额超过2百亿美元。 再一回就是和陈粟见面了: 陈毅粟裕同志来了,好哇! 随着浓重的湖南腔,毛泽东走出了办公室,和陈毅、粟裕紧紧握手、拥抱。 这是毛泽东难得地和他的战将的一种见面。 进屋坐下来,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49,听取了粟裕的详细汇报。整个汇报过程,毛泽东很少插话,只是吸烟。 就在这个会上中央通过了粟裕暂不过江的意见。这件事构成了后来淮海战役的蓝图。 会议结束的时候,毛泽东约了粟裕单独谈话。毛泽东说: 粟裕同志,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由你来搞。 这个消息对粟裕来说忒突然了,给中央提不同意见不仅没挨批评,反而“升官”了。 这就是战争年代的毛泽东。 主席,陈毅同志不能离开华野,华野也离不开陈毅同志。粟裕恳切地说。 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和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那里更需要他们。毛泽东提高了嗓门。 主席,我请求不要让陈毅同志离开。粟裕还是坚持地说。 毛泽东大手一挥:中央已经决定了。 粟裕觉得中央已经决定了,再坚持也不好,就提议说:是不是请陈毅同志继续兼任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想了想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但中原的工作很需要他,必须马上就去。他在华野的职务,就由你来代理吧。 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粟裕“两让司令”故事中的第二次让贤。 早在1945年10月,中央曾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再三恳请中央自己担任副职,协助司令员张鼎丞开展工作。 这就是战争年代的粟裕。 粟裕打城南庄回来后,说,那个时候我的压力很大呀,毛主席接受了自己的建议,陈毅同志又走了,这等于在毛主席那里立了军令状,如果这一仗要是打不好,那可真难以见江东父老了。 6月17日至7月6日,粟裕集中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8个纵队,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组织指挥了豫东战役○50,首先夺取了开封。接着,又歼灭了援敌一个兵团,活捉了兵团司令区寿年,重创了黄伯韬○51兵团,总共歼敌9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战役歼敌数字的新纪录。两个月后的9月7日,在粟裕指挥下,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全歼济南守敌10万人,活捉其首领王耀武○52。
四、第一次提出淮海战役的说法出自粟裕之口,与敌决战于长江以北的建议也是从这里来的。于是,毛泽东亲笔起草复电具体部署。整个战役,粟裕负责指挥的华野取得了歼敌44万多人的光辉战绩。
那段日子,应该说是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最兴奋的日子。 有时候一天两个胜仗,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整个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使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也使作为战将的粟裕有了新的思考。 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说明了以我军之相对集中对付敌人的高度集中是可能的也是成功的。 粟裕认为,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必就是与敌人主力的决战,而要决战,徐淮海地区比中原地区更为有利。 8月22日,粟裕在报军委关于调苏北兵团○53参加济南战役的电报中就已经提出: 俟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济南战役中,敌援兵未敢与我接触,我打援之8个半纵队即成了下一个战役的主力军。○54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已成定局时,就敏锐地看到,如我军回师中原必处于蒋军武汉集团○55和徐州集团○56之间,这将是和优势之敌作战,不如出兵徐蚌线以东。 于是,9月14日拂晓,粟裕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电: 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57。 粟裕的这个建议,第二天就得到了军委各首长的赞同和毛泽东的批准。 足见其建议的重要和及时。 然而,淮海战役怎么打,打成个什么样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了的,正象要打淮海战役一样,是一步一步变化而来的。 淮海战役发起时,全国和华东战场形势中几个重大的变化引起粟裕的注意。 11月6日,在一次作战会议上,他拿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辽沈战役○58已于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将使华北之敌难以南调; 第二,10月,中原野战军主力在陈毅、邓小平指挥下已进到徐州西南地区,中野和华野已由战略上的配合发展到战役上的协同作战; 第三,淮海战役刚开始,敌人放弃了连云港和海州,我军随即进占,卡死了敌人从海上进入淮海战场的最近通路; 第四,何基沣○59、张克侠○60率部起义,该部起义后我军可通过其防区直插陇海线,切断黄兵团○61向徐州的退路,并对徐州之敌形成包围态势; 第五,徐州之敌有退守淮河以南的征候。 末了,粟裕肯定地说:我们在南线同敌人决战的条件已经到来。 经过和陈士榘、张震○62研究,于11月7日联名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发出电报: 如中原军歼灭刘汝明○63部作战已经完成,则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现在即请告豫皖苏对该段破击,淮海已告江淮破击),截断徐敌退路,使李邱○64兵团不能南撤。我运东部队解决黄(伯韬)兵团后,即以一部加入运西,歼灭李(弥)兵团,主力则协同中原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65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66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者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67。 次日,电波传来毛泽东的复电: 好○69虞○68午电悉。估计及部署均很。 粟裕在7日电报发出的当晚,又把张震叫了来,你一句我一句一直商讨到了第二天的东方发白。 此时,他们已经形成了将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明确建议,于是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刘陈邓○70并华东局、中原局。电报中说: 如果各老解放区尚能做比较大支持的话,我们应迫使敌人现在江北之部队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与我在江北作战,造成我在江北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认为这个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撤(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蚌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之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撤。○71 这个电报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9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复电指出: 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72。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集结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至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战场的国民党军有以刘峙○73徐州“剿总”主力组建的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4个机动兵团13个军;李延年、刘汝明、冯治安、周岩4个绥靖区8个军,以后又从华中增援了一个黄维兵团,加上徐州特种部队、二线部队共计29个军80万人。我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以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计60余万人,发起了震撼中外的淮海战役。 11月5日,毛泽东下达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随之,为统筹淮海战役的领导,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总前委,由刘陈邓为总前委常委,由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陈毅为副书记。至此,淮海战役已经发展为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整个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战役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主要是歼灭黄伯韬兵团。
5日,国民党军由东、西、北防御体系开始向徐蚌间收缩兵力。 6日凌晨3时,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以3个纵队于徐州北面和东北面向新安镇、碾庄地区进击,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迫黄伯韬兵团既救助不了从海州西撤的敌第四十四军,自己也陷入了包围。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统一行动,从鲁西南单县向开封至徐州600里段上分4路向兰封(今兰考)、民权、黄口、砀山进逼。驻商丘的邱清泉兵团已向东移,在人马、物资还没完全过了砀山车站,邱清泉便命令第五军工兵把砀山车站西七里处蒋庄大桥炸毁。害得担任后卫的刘汝明的第五十五军第一八一师坐不上火车。 11日拂晓,中原野战军杨勇纵队攻下砀山县城和火车站,会合强行军南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砀南一举将敌第一八一师全歼,各路大军越过陇海线,锋芒直逼徐州。刘峙在惊慌之中意识到,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徐州,便改变原定在徐蚌间集结兵力的计划,决定将主力集结在徐州附近。就把黄伯韬撂在一边。 蒋介石大骂刘峙无能,急令杜聿明深夜抵徐指挥作战,一定要解黄伯韬之围。就在这时,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所属第七十七军、第五十九军两部3个半师,共2万3千余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让出道来由山东兵团南下,同时苏北兵团北上,分割由徐州东援黄伯韬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然后,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兵力割裂,围歼黄伯韬兵团。经过12日至22日刀锋卷刃钝挫的胶状惨烈格斗,全歼该敌5个军12万人,黄伯韬被击毙。 这期间,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6个纵队转至徐蚌线作战,攻克宿县,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保障了华野主力围歼黄伯韬的作战。
战役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主要是歼灭黄维兵团。
蒋介石为扭转态势,11月8日,令黄维兵团从平汉路确山火速东援向徐州运动,又令在蚌埠新建兵团○74全力北上协援,图谋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均被中原野战军阻止,4天4夜,黄维兵团仅前进了60里路。经过25日至27日的连续战斗,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将黄维兵团压缩在双堆集东西只有15里、南北才4里半的狭小地区,形成了合围。蒋介石急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兵团弃徐南撤救黄维。粟裕立即率领华东野战军8个主力纵队向萧县、永城急进截击,并命令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经宿县向永城进发,命令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率部占领徐州。一场尾追、堵截,合围南逃之敌的行动开始了。 这样,淮海战役的大局面为之一变,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淮北平原相距100里的区域内包围了两个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距离黄维兵团也只有80里路的进程,相持日久战局可能变化。 12月4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总前委的指示,对黄维,杜聿明,李延年和刘汝明分别采取了攻歼、围困、阻止的不同方针。吃掉已被困的黄维集团,围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团,阻止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集团,使吃着的漏不了,夹着的掉不了,看着的跑不了,就必须迅速吃掉黄维兵团。 6日16时,总攻黄维兵团的战斗打响后,粟裕从已进入尾声的碾庄前线,抽调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以强行军的速度跃进双堆集战场,配合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豫皖苏独立旅及陕南第12旅组成东、西、南三路大军同时向黄维阵地发起攻击。到16日黄昏时分,黄维兵团4个军、10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被歼灭(该兵团廖运周○75师起义,黄子华○76师投诚),生俘黄维和兵团副司令官吴绍周及军、师长多人。 同时,华东野战军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3个兵团被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镇、陈官庄一带,并将其突围的孙元良兵团歼灭。此后,遵照毛泽东对粟裕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部队进行了20天的战场休整。 12月17日晚,刘陈邓由小李庄○77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乘车赶到百余里外的蔡凹村○78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与粟裕会合。在北线山东兵团指挥作战的谭震林也赶到蔡凹,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5位领导人第一次共聚一堂,举行第一次全委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商讨渡江作战。 18日,淮海战役5位总前委领导人,留下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照。 19日,刘伯承、陈毅应军委召见驱车北上,赴西柏坡面受进军命令。 当日,邓小平回到小李庄中原野战军司令部,谭震林回到山东兵团指挥部。
战役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主要是歼灭杜聿明集团。
11月26日,黄维几次东突未果,南下的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和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亦受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顽强阻止,帮不上黄维的忙。蒋介石见黄维处境困难,津浦路难以打通,急令杜聿明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兵团绕道永城南下,攻击中原野战军侧背,以救出黄维兵团共同南逃;又令刘峙率徐州“剿总”移防蚌埠,指挥李延年、刘汝明继续北援。 杜聿明率部向永城方向撤退途中,又接蒋令,命其取捷径转向濉溪方向前进,迅解黄维之围。引得杜聿明极为不满,又奈何不得。12月4日,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青龙集地区被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包围。 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于1月6日对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之敌发起总攻。受困多日的杜聿明集团,在冰天雪地上,空投停止○79,断炊绝粮,饥寒难耐,陷入绝境,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经4昼夜战斗,全歼杜聿明集团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第二、第十三两兵团,8个军部,25个师,1个骑兵旅,共25万人,生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李弥化装脱逃。
淮海战役至10日胜利结束,历时65天,全歼国民党军5个兵团,即22个军56个师,(内有5个半师起义)共55万5千人。 此外,还击退了由南京方面屡次来援的李延年、刘汝明的第六、第八两个兵团。至此,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实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打垮了蒋介石守住徐州重镇的美梦。粟裕风趣地说: 淮海战役,蒋介石先小器得很,接着又大器得骇人。开始是舍不得丢四十四军○80,令黄伯韬在新安镇等待连云港撤来的四十四军,结果,黄伯韬陷入重围;黄伯韬陷入重围以后,蒋介石又舍不得丢黄伯韬,不但派邱清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结果,黄伯韬没得救,黄维又被包围了;他又派杜聿明救黄维,结果黄维没有得救,又丢了杜聿明的3个兵团。 粟裕的话传到南京,蒋介石听了大发脾气: 这个徐蚌仗怎么打?粟裕他们会盘算。 由此,蒋介石得出结论: 这个,这个,娘希匹,非败不可!
正是粟裕以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努力把握战场局势,关照战役的各个方向,保持和发展战场的主动,并以顽强的毅力勇挑重担。他所负责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歼灭敌军1个“剿匪总部”、1个“绥靖区”、4个兵团,共计44万多人的光辉战绩,为淮海战役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战争史上添上了重重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