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刘炳峰:毛泽东与香港回归——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
2017-08-01 14:25:00
作者:刘炳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据史料记载,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两次途经香港,后来便一直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但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像关注着祖国每一片国土那样,毛泽东始终关注香港、重视香港,很早就开始设想和谋划香港的未来蓝图了。他是香港现行体制的实际设计者,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定维护者。他在香港问题上的许多战略性思考,为后来顺利实现香港回归奠定了政策、政治和外交等多方面基础。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这一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特撰此文以纪念为香港回归作出卓越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开国元勋们!

    (一)早在解放战争国共鏖战正酣、我党执政地位尚未确定之际,毛泽东就提出了“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战略设想

    香港问题是近代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的产物。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趁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称“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

    通过上述三个条约,英国殖民者在鸦片战争后半个世纪时间里,先后侵占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从那时起,历届中国政府对这三个不平等条约从未明确承认过。期间,国民党政府曾经做过几次努力,企图收复失地,但也只是试图废除对九龙的租借,并未提出收回香港主权要求……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要求与努力,也终因“弱国无外交”和连年的军阀混战等原因而未果。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又提出在香港接受日本投降的要求,想趁机收复香港,但因英方提出了同样要求,美国站在英国一边,而使英国重新获得了对香港的统治权。不久,蒋介石挑起了国共内战,开始忙于“国内戡乱”,于是便无暇顾及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了。

    可就在这时候,住在延安窑洞指挥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却将关注目光投向了香港,并提出了将来我党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看法。1946年12月9日,毛泽东在与西方记者哈默、罗德里克等人的会谈中,专门谈到香港问题。毛泽东说:对香港,“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中国那么大,许多地方都没有管理好,先急于要这块小地方干吗?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这是深谋远虑的毛泽东,在党内第一次发表对于香港问题的处理意见。看似寥寥数语,但却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尊重香港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最终将以协商、和平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的思路与设想。它是毛泽东在其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洞察力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缜密分析而作出的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结论。不仅为我党其他领导人阐述党的对港政策确立了总基调,也为建国后我们党处理香港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

    194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亲笔修改过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执行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凡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有利而又可能解决者,应提出解决;其尚不可能解决者,则应暂缓解决。凡问题对于无害或无大害者,即使易于解决,也不必忙于解决。凡问题尚未研究清楚或解决时机尚未成熟者,更不可急于去解决。总之,在外交工作方面,我们对原则性和灵活性掌握得很恰当,方能站稳脚跟,灵活机动。”这一指示,尽管并非直接谈的香港问题,但却为日后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指导方针,即香港问题是帝国主义的“特权”之一,必须取消,但它又属于“解决时机尚未成熟者”,因此“不可急于去解决”。这与毛泽东两年前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可以看作是毛泽东有关思想的一个规范性表达。

    (二)全国解放前夕,解放军兵临香港城下,毛泽东权衡利弊,最后作出“暂不收回,维持现状”及“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决定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横扫广东大陆,兵锋直逼深圳界河畔。此时生活在对岸的香港人惶惶不安,先期逃到那里的国民党大小官员和工商阶层也都纷纷开始作逃离准备,英国朝野上下更是大惊失色。然而,正当收复香港在军事上易如反掌之时,毛泽东思忖再三,最终作出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决定,于是解放军的脚步停止了……

    毛泽东此时没有下令一鼓作气拿下香港,绝不是害怕港内驻扎的万余名英军,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早在1949年年初“国共胜败大局初定”时,毛泽东在与斯大林代表米高扬的谈话中就曾指出:“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没有多大意义。相反,恐怕利用这两地特别是香港的原来地位,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可见,暂不收回香港并非是毛泽东的一时动议,而是事先经过了充分酝酿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有他更为深远的战略考虑。

    在毛泽东看来,暂不收回香港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我新生政权的全面封锁,使香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把香港留在英国手里,还可以分化瓦解西方反华势力集团,使英国不能也不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跟得太紧。此后不久,周恩来的一次讲话可以看作是对毛泽东这一决策的感悟与诠释。周恩来说:“香港是大英帝国在远东政治经济势力范围里的象征。在这个范围里,英国和美国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因此,在对华政策上英美也有极大的分歧和矛盾。美国要蚕食英国在远东的政治经济势力范围,英国要力保大英帝国的余辉。那么保住香港、维持对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成了英国在远东的战略要点。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把香港留在英国人手里比收回好,也比落入美国人手上好。香港留在英国人手上,我们反而主动。我们抓住了英国人的一条辫子,我们就拉住了英国,使它不能也不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和远东战略部署跟的太紧,靠得太近。这样,我们就可以扩大和利用英美在远东问题上对华政策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对我们大有好处,大有用处。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支持我们的反美斗争,支持我们的国内建设。”

    同时,暂不收回香港还可充分利用香港的经济地位,在当时西方对我进行经济制裁与封锁的情况下,使香港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转运港。周恩来解释道:“香港是我们通往东南亚、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它将是我们的瞭望台、气象站和桥头堡。”“这个地方大有可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香港可以作为我们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可以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由此可见,毛泽东对香港提出的“暂不收回,维持现状”政策,有着长远的战略利益考量,它是新中国对外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

    后来,国际上有些共产党组织,对毛泽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上述政策,感到不甚理解。有的甚至还发表声明,指责中国对帝国主义的态度过于软弱,批评中国“竟然容许殖民地存在”。对此,毛泽东作了明确的解释和回应,他说:“至于香港,英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我们要占领是可以的。但过去有条约关系,小部分是割让的,大部分是租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还有三十四年才满期。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们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毛泽东又说:“我们不动它并不是永远不动它,英国现在安心,将来会不安心的”。到了60年代,毛泽东在总结过去10年对港工作的经验教训时,又结合新的形势,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港澳工作总方针,即暂时不考虑收回香港,但应充分利用香港的地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外交战略以及对台工作服务。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多次发表声明,重申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对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在条件成熟时,经过谈判和平解决。

    应该说,我国当时奉行的香港政策总体是成功的。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这样的战略决策,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英国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了新中国,并与新中国通过谈判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也正因为有了毛泽东这样的战略决策,因此当西方国家跟随美国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时,中国才能够通过香港这一特殊渠道,进口石油、化工等重要战略物资。而到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在陆上的进出口通道完全被封闭之时,香港更几乎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应该说,在此期间,香港不仅对祖国内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它本身也因背靠祖国而获得快速发展,并很快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三)文革期间,面对国内“收回香港”呼声和岛内激烈的反英活动,毛泽东下令禁止暴力行为,坚持对港物资供应,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进入50年代以后,毛泽东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出发,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香港的新政策。1957年,毛泽东强调:“香港不同于大陆”,对香港应采取特殊政策。

    毛泽东的有关思想,后来集中体现在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于当年4月28日在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关于香港问题》的讲话中。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项原则:第一,香港不同于大陆,要按资本主义办事。这一原则,确定了我党关于香港保持资本主义长期不变的方针。第二,香港可以作为我国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可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这一原则,确定了我党关于一定要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保持其繁荣稳定的方针。第三,把香港企业家当作朋友,要同他们进行合作。这一原则,实际确定了团结包括香港资本家在内的香港人,实行长期合作的方针。这其实也为后来的“港人治港”打下了基础。

    1959年,毛泽东针对党内少数人的急躁情绪,再次提出:“香港还是暂时不收回好,我们不急,目前对我们还有用处。”同年,他在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再次强调:“我们不谈香港问题。”言外之意,还是要继续维持目前香港的地位不变。

    进入60年代,为切实落实毛泽东关于“维持香港现状不变、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精神,我党在一方面对香港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特殊政策,尊重香港资本主义现实外,另一方面还在周恩来的亲自指导和关怀下,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大量供应香港人民各种生活必需品等。即使到了六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异常困难时,这种供应仍然没有间断。

    1962年,在周恩来直接关怀下,我国外贸部和铁道部为适应供应港澳鲜活商品“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要求,开通了编号为751、753及755的三趟快车,分别自上海、郑州、武汉三地始发,每日满载供港鲜活商品,经深圳运抵香港。此前,内地输港鲜活商品靠零散货物列车运送,运载时间长,作业环节多,线路不固定,设施不配套,因此沿途活畜禽死亡率高,鲜果时蔬腐烂多。“三趟快车”开行后,铁路部门制订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如“一保(保车源)三优先(优先配车、优先装货、优先挂运)”,除了中途加水外沿途一律不停。因此,“三趟快车”的开行扩展了对港澳市场的供应范围。由此,内地除西藏、宁夏以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共同担负起对港澳鲜活冷冻商品的供应任务,标志着对港澳供应“举国体制”的最终形成。

    同时,从1962年秋至1963年夏,香港地区出现了严重缺水局面。为解决香港人的吃水问题,广东除允许香港派船只到珠江口免费取用淡水外,还同意由深圳水库增加供水317万立方米,并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从东江引水供给香港。这项工程1965年完工后,基本上解决了香港人吃水用水难问题。

    另外,在此期间,随着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香港市民对生活日用消费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过去每当鲜活商品供应不足时,一般市民多以干货和腊味作替代品,但后来却难以满足一般市民的需求了。而此时广东提供香港市场农副产品的珠三角地区,自然条件几乎与港澳一致。因此,每当香港自然灾害发生,珠三角的相关产品也同时因灾而减产。在这种情况下,内地对港澳市场的供应,便成为交通(特别是铁路)、商业(供销合作社)、粮食、气象、农林水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中国大陆对香港地区稳定的货源供应,事关每个普通香港民众的生活质量。这项工作做的好,有利于争取民心民意,增强港人对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感,加强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日后港澳顺利回归准备了条件。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刘炳峰:毛泽东与鲜为人知的“四三方案”的制定实施
·下一篇:无
·特稿:毛泽东与香港回归——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
·徐曙光、李国贤、陈兰杰、于涛:纪念党96岁生日和香港回归20周年:扎兰屯市举行多彩活
·特稿:纪念党96岁生日和香港回归20周年:扎兰屯市举行多彩活动(组图)
·清平乐·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香港,你好!——喜庆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陈景胜:贺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特稿:贺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魏岳江、马铭骏:小河溪流归大海——写下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
·特稿:小河溪流归大海——写下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
·《香港回归》(七绝)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刘炳峰:毛泽东与香港回归——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
特稿:毛泽东与香港回归——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
刘炳峰:毛泽东与鲜为人知的“四三方案”的制定实施
特稿:毛泽东与鲜为人知的“四三方案”的制定实施
刘炳峰:毛泽东与中国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特稿:毛泽东与中国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曾家文:不忘初心跟党走 筑牢强军强军梦(组图)
特稿:不忘初心跟党走 筑牢强军强军梦(组图)
纪念建军90周年暨韩家鳌书法展在京隆重开幕(组图)
淮安舰上忆总理 捍卫海疆铸军魂——周恩来纪念地管理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