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苏区是福建苏区的扩红支前重点县,诞生红军的故乡,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也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四个起点县之一。
宁化苏区虽然只是一个县,但在中央红军的发展历程中,即中央红军的发展壮大、战略转移、长征胜利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正如著名党史专家、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研究员林强同志所说的:“当时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宁化县,全县广大军民不论在红军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准备阶段,还是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①
根据笔者掌握的史料,就“宁化苏区在中央红军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这一主题,谈一谈个人浅见。
一、作为战略后方基地 为中央红军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宁化苏区地处中央苏区东线,西南隔石城县与中央苏区首府瑞金相邻,南与福建省苏机关所在地长汀接壤。“宁化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在中央苏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武夷山东麓,是拱卫中央苏区首府的门户。”②这是著名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石仲泉同志,对宁化苏区在中央苏区中所处重要战略地位的科学定位。正是因为宁化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是拱卫中央苏区首府的门户”,在一至四次反“围剿”期间和第五次反“围剿”前期(1934年5月建宁县城保卫战之前),除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泉上土堡战斗”外,③在宁化苏区境内没有进行大的战役战斗,是一块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可以视为中央苏区的战略后方基地。在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掌握全国统一政权之前,战略后方基地对于首脑机关和红军的生存、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
从军事理论角度看,战略后方基地对军队作战具有重要作用,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亦认为“基地对作战有重要影响”。④宁化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战略后方基地,为中央红军的发展壮大至少作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㈠动员了大量优秀儿女参军参战
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黑暗腐败政权,早日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宁化苏区优秀儿女不怕牺牲,毅然告别骨肉亲人,离开难舍故土,踊跃参军参战,义无反顾的踏上革命征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据史料记载:“宁化有16000余人”⑤参加红军,按当时的中央红军编制,可以组建一个半左右的野战军团,有效地壮大了中央红军队伍;另据《红色中华》⑥不完全统计,宁化参加红军21600多人。当时全县13万多人口,每8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是福建苏区的扩红重点县,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觉悟青年自发参加红军,二是组建地方武装加入红军,三是赤少队成建制加入红军。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号召以后,全县上下广泛开展扩红突击运动,扩红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广大赤少队员参军参战热情高涨,整团整营整连整排成建制加入红军,涌现出20多个党团支部全体党团员集体加入红军的先进事迹,上演了“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夫妻一条心”的感人场面。在多次扩红突击运动中,宁化苏区走在前列,《红色中华》曾先后刊登三十多篇新闻稿,对宁化扩红工作予以高度赞扬或通报。准阳、禾口两区“仅在一个月中,淮阳区扩大了新战士八百余名,禾口区扩大了四百余名,……福建省苏特置了光荣牌一块,上书金字的‘我们模范区’……。并派阙继明同志前往领导授奖大会。”⑦
㈡筹集了大量物资给养支援作战
为大力支援中央红军对敌作战,宁化苏区人民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倾其所能,将自家仅存的口粮、零钱无私捐献出来,作为给红军的军需给养之用。据史料记载:“1931年春至1934年秋,共筹集粮食950多万斤、钱款近54万元和大量被装支援前线,……成为福建省的支前重点县。”⑧仅粮食一项,就可以满足18200多名红军一年军粮之需,有力地保证了中央红军战斗力的持续发挥。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发行战争和经济建设公债、收集粮食、借谷、节省三升米等号召以后,全县上下广泛开展支前突击运动,县与县(如宁化与汀东、石城、会昌三县订立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和筹款竞赛条约)、⑨区与区、乡与乡互相订立竞赛条约,开展竞赛活动。在多次支前突击运动中,宁化苏区同样走在前列,《红色中华》也曾先后刊登二十多篇新闻稿,对宁化支前工作予以高度赞扬或通报。在1934年2月开展的“收集谷子突击运动”中,下巫坊区、横锁区、武层区被《红色中华》誉为“收集粮食模范区”,⑩宁化苏区收集谷子3万多担,是整个中央苏区中“收集谷子最多的县份……。”⑾
㈢组织了大量民工负责战地支前
为将后方大量物资给养及时运往前线、将前线战利品和伤员运(抬)回苏区、帮助红军修筑野战工事,宁化苏区人民以高昂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战地支前工作。据史料记载:“1931年春至1934年秋,……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仅1934年2月,东方军攻打闽中重镇沙县,宁化苏区在短短10天之内动员了1086名赤少队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前往沙县担负军需品、战利品运输和战场救护等任务。”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就连小脚妇女也积极参加了战地支前工作。据《红色中华》报道:“宁化全城市的妇女,大部分是小脚妇女,非常热烈的帮助运送,在7月30日到8月2日,共计动员了1300余名的妇女送谷到××(到××的路,来往要两天)……。”⒀
㈣设立了多家红军医院救护伤员
为及时抢救前线作战红军伤员,根据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野战军团的命令,在宁化苏区境内先后设立了多家红军医院。据史料记载:在石壁陈塘大禾头下新屋设立中央红色医院第四医院、在城关谢氏家庙设立中央红色医院第四医院分院(1934年9月迁往方田大罗丁氏宗祠),分别在城郊茶湖江、湖村巫坊少塘公祠和石下邱氏宗祠设立东方军野战医院,在曹坊上曹溪背古民居设立红九军团后方医院,在淮土凤山设立红三军团野战医院。⒁这些红军医院设在宁化苏区期间,抢救了大量红军伤员。在此期间,宁化苏区的男赤少队员协助各红军医院警卫部队站岗放哨,女赤少队员帮助浣洗绷带、被装、护理红军伤员,为保证红军医院安全、使红军伤员早日康复重返前线杀敌,宁化苏区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作为战略锁匙要地 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第五次反“围剿”后期(1934年5月建宁县城保卫战失利之后),宁化苏区由中央苏区的战略后方基地,转变为东南战线的战略锁匙要地。石仲泉同志在《中央红军长征与宁化》一文中认为:“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它(指宁化)属于中央苏区东南战线的锁匙要地,是与国民党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因而成为中央苏区坚持到最后的8个县之一。”⒂宁化苏区作为中央苏区东南战线的战略锁匙要地,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至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㈠提供了安全的战略转移空间
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顽固推行冒险主义的军事战略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节节失利,江西的黎川、广昌和福建的泰宁、建宁等中央苏区东北要地相继失守。而宁化苏区当时还没有受到敌军的直接威胁,加之各级党政军组织工作得力,群众基础很好,是一块相对安全的红色区域,有利于红军部队在此驻防、休整。中央红军一部分别于1934年5月中旬从建宁、1934年10月上旬从石城撤退到宁化境内驻防、休整。
据史料记载并经实地考证,中央红军一部撤退到宁化苏区境内具体的驻防、休整地为:1934年5月中旬,建宁保卫战失利后,红九军团向南撤退到宁化、长汀一线,其中红九军团后方机关撤退到宁化南部曹坊的上曹、下曹及滑石一带驻防、休整;1934年10月上旬,驿前和石城阻击战失利后,红一军团第15师(又称“少共国际师”)一个团撤退到宁化西部淮土的隘门驻防、休整,红三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撤退到宁化淮土的凤凰山、大王一带驻防、休整,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撤退到宁化淮土的淮阳驻防、休整。⒃即使以上中央红军部队在宁化苏区境内驻防、休整期间,据目前掌握史料,也没有遭到国民党军以及地方反动武装的进攻、袭扰,因而为中央红军一部撤退到宁化苏区境内驻防、休整直至出发长征,提供了安全的战略转移空间。
此外,在宁化苏区境内还设有几家红军医院和一处红军兵站。据史料记载:“同时在宁化设有红军第十医院、第四医院、红三军团医院等。”⒄另据史料记载:“中央主力红军在宁化河龙上伊设立了兵站。”⒅
㈡争取了宝贵的战略转移时间
随着中央苏区东北要地相继失守,至“1934年7、8月间,敌东、北两路军开始向中央苏区的中枢地区推进,石城、汀州、兴国、宁都等重地已处在敌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不得不在继续组织兵力拼死抵御敌人进攻的同时,开始着手进行战略转移的一些具体准备工作。”⒆与此同时,中革军委召开中央苏区有关省及县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和保卫局局长参加的军事会议,具体布置在地方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军军事部署,阻击、牵制敌军进攻。
根据中革军委部署,闽赣省在“7至12月,闽赣军区武装先后在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等区域牵制了国民党军四个师(即敌第8师、第52师、第80师、第88师)的兵力,对掩护中央主力红军转移作了积极的努力。”⒇因而为中央红军长征争取了宝贵的战略转移时间,使驻防宁化苏区境内的中央红军一部得以安全转移。据1934年10月7日9时30分朱德签署的《关于三军团完成阻击任务后的行动命令》载:“三军团全部将于12号晚出动,并于14日晨达到第二集中地域。”(21)同日10时朱德签署的《关于红九军团转移到古城、瑞金间地域的部署致罗炳辉、蔡树藩电》载:“(九军团)今7日夜应秘密转移到汀州地域,8日即在该处隐蔽配置。”(22)
根据以上电报分析,驻防宁化苏区境内的中央红军一部分两路出发长征,一路为驻防宁化南部曹坊的上曹、下曹及滑石一带的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应于1934年10月7日(下午)出发长征,经长汀、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另一路为驻防宁化西部淮土的淮阳、大王、隘门的红三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少共国际师之一团、中直炮兵营,先在淮土的凤凰山集中,应于1934年10月8-10日从凤凰山出发长征,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设在宁化苏区境内的其它几家红军医院、一处红军兵站与驻防宁化苏区境内的中央红军一部一并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