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村红军桥
凤山村红军井
凤山松竹居门楼
江天养老人在凤山红军街讲述往事
罗家边红军看病所
位于宁化县西南部的淮土镇凤山村,旧时称凤凰山,今当地人仍习惯称之。10月25日和28日,中共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一行在镇、村干部的陪同下,两度造访凤凰山一带的期颐老人江天养、王荣榜等,抢救性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考察了解那里的遗址遗迹。
红军开辟根据地
现年98岁(1919年7月生)的江天养,9岁时随父由江西迁驻凤凰山,当年住在老街33号,直至1968年在本村山塘背新建住房后才搬出。他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到老街,为党史干部一行讲述往事。
“一天早上,我在街脚下玩,看见不少兵从牛树老(淮土方向)来,随后人人往家里跑,家家关门闭户。” 江天养对第一次见红军来凤凰山的情况印象较深,大概是在他12或13岁时,村里人不知来了什么兵,很害怕。“我出于好奇,从门缝中窥视走在街道上的兵:头戴八角帽,身穿佩红领章的灰蓝色服装,有的带臂章,肩上扛着枪支,背后背着棉被和印有五星图案的斗笠,小腿打着绑腿,脚穿布鞋或草鞋。”
红军见百姓躲躲藏藏,便宣传“我们是工农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大家不要害怕”。
由于年代久远,老人只有片段式记忆,这支队伍有没有住下?住了多久?江天养似乎不能肯定。不过他认定红军来过好几拨,第一拨红军人数相对不多,后面来的红军人数相当多,到处都住满了。
“红军一般不进入老百姓屋内,吃住在汪背厅堂、新屋里厅堂、华公庙(五通庙)、岭背屋香火堂、山塘背厅堂等宗族公房和弄道及民房屋檐下。”他深深记得现王盛瑁居住的地段原有个亭子,红军用一口大铁锅在那煮饭;红军在五通庙门口、岭背屋香火堂门口召开过群众大会,向群众发放猪肉、粮食、衣物等;沙公嵊上红军挖过战壕,每天清晨有20多个司号手在该处吹军号(笔者注:应是司号手训练);蛇岭井原来井小且浅,呈四方形,红军来后将它挖深扩大,大家管这口井为红军井;好像是1932年春节期间,驻扎在新屋里的红军文艺宣传队,组织踩街表演,节目有花船、歌唱、秧歌舞等,群众人山人海,欢欣鼓舞。
由于凤凰山一带人多地少,江天养回忆这里土豪不多,听说宁化县城一带比较多。“红军在凤凰山打了一个土豪叫王荣昌,杀了他的猪,粮食分发给群众,田地也给分了。”“红军给贫农发放过几次的油米豆子,听说多是别的地方打土豪没收来的”。
“红军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百姓有困难还帮忙解决,干不了的活帮忙干。“常常见红军帮助百姓挖地、播种、收割、修井、挑水、劈柴的情景。”因此,“百姓都说红军好,很拥护红军。”江天养记得老街入口处原有一门楼,上面写着“红军万岁”四个大字;当时好多人会唱红军歌曲,唱起来挺顺口。在党史干部的提议下,他哼起当时流行的革命民谣:“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脚趾头,疼在妹妹的心那头。”
赤岭村的罗家边与凤山村间隔仅100多米,村支书王荣吉介绍“罗家边王氏总屋做过红军医院,还留有红军标语”。党史干部兴奋前往,果然见房屋正面砖墙上依稀可辨“……看病所,贫农看病不要钱”“ ……田契借……”两幅标语均落款红军及其番号。“太好了太好了,这是新发现,我们去年还询问在凤山村周围有没有红军标语。”党史干部谢丽梅激动的说。
现年96岁(1921年生)的大王村老人王荣榜说:“民国20年(当时11岁)见红军从凤凰山来,路过大王,民国21年分了田”。关于罗家边老屋有否办过红军医院?他慢慢想起来:“确有坐过医生。”
根据宁化党史资料记载,自1931年初起,红12军多次进驻宁化开辟革命根据地,7月首批成立曹坊、禾口、淮阳3个区苏维埃政府。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12军又奉命收复失地,常驻宁化指导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分配土地工作。11月上旬,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来淮阳主持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宁化县委。红12军直至1932年春才撤离宁化。另据宁化早期革命人士马维祺回忆:1931年10月9日,红12军34师101团和102团来到淮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工作。因此,“我们认为驻扎凤凰山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主要为红12军”党史干部龚翠英分析说。
百姓保卫苏维埃
在党史干部的启发下,江天养回忆:第一拨红军来后大约半年至一年,凤凰山办起乡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设在何子云房屋的隔壁王富明(小名老七)家,挂过牌,苏区干部有王富庆、王富兴(小名再发哥)和王绍维老师,自己的父亲任过凤山工会主任;列宁小学办在岭背屋上面现荒废的学校处。说起儿童团,江天养笑呵呵,说自己当过儿童队队长,带领过10多名儿童队员,手拿缠上红纸条的棍子,去路口查路条,后来又参加了少先队。
他记得15岁时,看见一帮红军骑着高大的赤马、白马来到凤凰山,午饭后在岭背屋香火堂大坪召开群众大会,号召青年当红军。第一个报名的是船坑(自然村)人,姓刘,名字记不起了,后来好多人报名参了军。
大王村老人王荣榜讲述:大王有办苏维埃政府,开始好像设在太子庙,后来搬到上祠;全村儿童团有几十人,他参加了儿童团,去检查路条;当时18岁以上的少先队、赤卫队、游击队员天天在上祠堂出操,后来扩红全体动员,都去当红军了。他二哥王荣梯参加过少先队,民国21年或22年参加游击队,到长汀作战,后回来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宁清归军分区)做司务长。1987年认定为革命“五老”,享受政府补助。党史干部问:青壮年都去参军了,军属家缺劳力怎么办?“这一带田不多,军属家缺劳力的由苏维埃政府派劳力代耕代种”“土豪家人不能去当红军,苏维埃政府派他们帮军烈属种田”。
梨树村村民张望喜向党史干部诉说二件事:一是我父亲张标辉1933年参加少共国际师,1934年由于祖父病得厉害没人照顾,父亲被叫回来。他虽属革命“五老”,享受政府待遇,但由于没有参加长征而觉得留有遗憾。二是梨树村在册烈士19名,其中17名参加红军在战斗中牺牲,2名属于苏区干部。
2005年,时有95岁高龄的失散老红军王富添在大王村村部,向后生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淮土大王、隘门、凤凰山一带是宁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下赣南,首次入闽,建立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红军一部经过隘门岭和凤山一带,当地就有部分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参加红军。此后这里一直是“扩大红军”的重点地区。“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这首《禾口淮土比参军》说的是1933年9月、10月当地青年踊跃参军的事。当时23岁的王富添同叔叔、弟弟一道在故乡淮土仕边村参加了红军教导团。随后就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王老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那时候穿着草鞋就没脱过”。1934年叔叔牺牲,年仅37岁。
《宁化人民革命史》“淮阳事件”一节有这么记载:“淮阳区是扩大红军的模范区,青壮年大部分都去当红军了,大王乡300多户,就有300多人参军,平均每户就有一人当了红军,留在后方的多是区乡干部、老人、小孩、妇女,即使还有部分青年也是思想顽固落后,以及不适宜当红军的农民。”“这与几位老人的述说相当吻合,是对凤凰山、大王一带乃至整个淮阳区扩红工作的真实记述。”县党史室几位干部均这样认为。
当年宁化先后有13700多人参加红军,牺牲6600多人,其中在册烈士3301人,而淮土镇在册烈士达544名。时过50多年后,县民政局于1987年登记健在的失散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苏区干部等革命“五老”人员,总人数达853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包括凤凰山一带在内的宁化苏区人民为保卫红色政权、支援革命战争作出过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历史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