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踏出第一步
“最后见红军应该是我16岁时,凤凰山驻有红军,同时从禾口、淮阳方向不断有红军部队走来,经凤凰山、大王往江西横江方向去,走了三天三夜,可能上万人,后来就再也不见红军大部队了。” 江天养介绍红军晚上行军点竹筒火;松竹居住着军官,有士兵站岗放哨;有一些伤病兵在罗家边收住不下,安排到五通庙住。驻扎在凤凰山的部队离开时,许多老百姓依依不舍,自发送青菜、黄豆、大米、鸡蛋以及布草鞋等给红军战士,有的还送红军战士一程到10华里处的江西地界。
梨树村93岁(1924年生)老人张标行说:最后一次来的红军在石高排、漆屋里、祠堂等处,住满了,过了一天就走了。
赤岭村支书王荣吉告诉党史干部,他父亲王昌利健在时常说,红军住不下时在罗家边樟树下搭棚住。他父亲和本村50多人参加红军,从这里出发,转战到江西于都,再到广西,后来部队被打散了,失去联系,便和王盛俊、王盛流3人一起,一路乞讨回到赤岭。出去50多人,结果有40多人从此杳无音信,只有王胜彪才胜利到达陕北。解放后申报烈士的也只有14名,多数没有亲人申报或证明条件不足而成为无名烈士。王富科等不少人就牺牲在湘江战役。
据2005年当时86岁的凤山村老人王富瑞回忆,当年山头上满是松树、杉树、茶树,森林茂密。1934年10月6日、7日,红军大队人马从江西石城方向集结到凤凰山,家家户户的大厅、空房都住满了部队还有较多的红军在山头上露宿。
大王村失散老红军王富添也是从宁化踏上长征路的。“没有成家的年轻人都跟红军走了。”红军分3路纵队前进,一路上在10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边打边跑”。红军大多是白天休息,晚上前进。王富添随队伍过江西、广东梅岭,一直走到湖南地界,不久就走得两只脚都肿了,拄着棍子,又因得了痢疾,站都站不起来,部队没有药治,又没担架,无奈把他寄在老乡家。老乡将南瓜捣烂敷在脚上,消了肿。可红军大部队已走远了。王富添就将一套军衣军帽同老乡换了一件烂棉袄和一个小火炉,往回走,一路要饭,一直走了二三个月,到了赣州,听到客家乡音,这才放心了。到1935年3月才回到宁化大王村。他说“在长征路上死了很多战友,光我知道的仕边村就有55人”。他的战友中,走完长征路的有隘门的王荣高、赤岭的王胜彪、桥头村的黄承衍等。
江天养的儿子江祖耀向党史室电话反映,他父亲原来说过红军大部队开走后的一个月内,不时有小股人员到凤凰山搬运大部队留下的一些武器。“这些小股人员可能是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的闽赣省地方武装或宁化游击队人员”党史室干部谢丽梅这样认为。
“对于中央红军长征从宁化凤凰山一带和曹坊上曹、下曹等地跨出第一步,《国民党东路军匪情报告》也可佐证”党史干部龚翠英翻阅该资料:10月6日,卢兴荣鱼(6日)电,据由宁化逃出难民称,禾口、凤凰山至宁化一带到匪数千……10月7日,虞(7日)空军报称,宁化方面有匪工事甚多,并有匪据守在该处,城内见有匪千余人,宁化至长汀道上有散匪往来。10月16日,卢兴荣铣(16日)电,据探报,日前窜至宁化泉上之匪数千人复向石城南之横江窜去,其伤兵在宁化;现在清流、宁化一带仅有当地赤卫队、游击队数百人等语。
五六十年代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的注释中记载“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至于从宁化出发长征的红军部队番号,“根据《福建革命史》《闽西革命根据地史》等党史军史著作记载,从凤凰山、大王一带或经过此地出发,往于都方向集结进行战略大转移的有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少共国际师的一部、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还有原闽赣省的主要领导及一批省级机关工作人员;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当时驻防在曹坊,则从上曹、下曹、滑石出发,往长汀、瑞金集结长征。”党史室干部龚翠英介绍说。
在大王村干部的引领下,党史干部一行沿着凤凰山、罗家边、大王往石城横江一线的旧路探寻,体验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步。在大王村老人王荣榜家往前走一公里多的山坳里,有一座年代久远、广为当地人传颂但显荒凉的“红军屋桥”。再翻越白石岭,可见山腰上矗立着“红军亭”,那是福建江西的分界处,眺眼望去,石城县朱坑乡、横江镇近在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