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节节失败,中央苏区日益缩小,至1934年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以及福建的宁化、长汀等县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域,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上旬,驻防宁化中央主力红军从驻防地向于都方向集结,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
一、战略地位重要
宁化苏区位于闽赣中部结合部,地处中央苏区东线,西南隔石城县与中央苏区首府瑞金相邻,南与福建苏区省机关所在地长汀接壤,是拱卫瑞金安全的东北侧门户,也是闽赣两省和闽西苏区通往闽北苏区的主要通道。
虽然历史上宁化并非兵家必争之地,但在当时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缘政治和军事关系的变化,宁化苏区在中央苏区中所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即宁化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东线战略要地。在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期间,由于国共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在中央苏区不同地点、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变化和彼此消长,地缘政治和军事关系随之改变,宁化苏区作为中央苏区东线战略要地的地位亦随之变化,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之前,宁化属于中央苏区东线战略要地的战略纵深区,之后宁化属于中央苏区东线战略要地的战略前沿区,即战略锁匙要地。
第二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至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之前,宁化苏区是一块红色政权比较巩固的苏区县,地方革命武装战斗力较强,西南面的石城、长汀苏区县是中央苏区的战略中心区,东、南、北外围的连城、清流、归化、建宁等苏区县是中央苏区的战略前沿区,宁化苏区介于中央苏区战略中心区与战略前沿区之间,这对红军而言,是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纵深区;对敌军而言,则是一道由地理障碍(武夷山脉在境内纵横交错)和地方革命武装复合构成的、很难逾越的纵深屏障。在此期间,中央红军常在宁化苏区作战略集结、驻防、待机和休整,而敌军却始终未撕破这道屏障而占领过宁化苏区。
正如毛泽东在第一封指示信中所分析的那样:“第一,将系地盘无直接威协两广之弊;第二,地势偏僻即不受威协,若较之我们去南丰、宜黄者小;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第四,有款可筹,一军以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①,并对这两个相邻地区着眼长远谋划,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因有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在这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②故而,红一方面军这次分兵全部布署在这几个相邻区域。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红一方面军主力立即分兵赣东南、闽西及闽西北地区,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地方武装、地方红色政权和党团组织,至1931年秋冬,赣西南和闽西两大块革命根据地已从点到面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江西东南部和西南部(仅赣江东岸地区)、福建西部(包括闽西北部分)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二、红军退守宁化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分四路“围剿”中央苏区,宁化苏区成为中央苏区东南战线的战略“锁匙”要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主要驻防地之一。
1933年12月中旬,中央主力红军从白区撤回中央苏区内转入战略防御,福建省军区所属部队及新组建的红九军团活动于闽赣边界的建宁、泰宁、宁化、长汀一线。1934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敌东路军汤恩伯、孙元良、王仲廉、李默庵部相继攻占沙县、将乐、泰宁、归化,红七军团、红34师及其它红军部队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5月中旬至6月初,敌东路军孙元良部、第52师、第3师相继攻占建宁、永安、连城,中央主力红军之“红一、三、七、九军团被迫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宁化、石城、长汀、宁都、兴国一线。” ③1934年6月后,敌东路军将鼎文部由永安、连城一线向长汀、宁化进逼,并构筑起连城至宁化苏区的战略封锁线,宁化苏区的东、南、北三面已处在敌军的战略包围之下,敌我双方在宁化苏区与连城、归化、建宁一线形成战略攻防态势,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下,宁化苏区处于战略前沿区,即战略锁匙要地;敌北路军陈诚部的第三路军由广昌进取石城;敌第六路军薛岳部从龙冈向古龙冈推进。以上三路敌军象三根楔子步步插进中央苏区腹地,然后对中央主力红军实行分割“清剿”。
1934年5月中旬,建宁保卫战失利后,红九军团向南撤退到宁化、长汀一线,其中红九军团后方机关撤退到宁化南部曹坊的上曹、下曹及滑石一带驻防、休整。1934年10月上旬,驿前和石城阻击战失利后,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各一部、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撤退到宁化西部淮土一带驻防、休整。其中红一军团第15师(又称“少共国际师”)一个团在宁化淮土的隘门驻防、休整,红三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在宁化淮土的凤凰山(今淮土乡凤山村)、大王一带驻防、休整,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在宁化淮土的淮阳驻防、休整。至长征出发前,驻防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包括设在宁化境内的各红军野战医院与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医护人员和保卫部队)约1.4万人,占中央主力红军总兵力的百分之16强。
三、踏上万里征途
至1934年5月中旬,闽赣省北部各县相继失守,宁、清、归、彭、泉五县由福建省划归闽赣省管辖。为粉碎敌军六路进攻,保卫中央苏区,中央和省委对宁化苏区的工作发出重要指示信。1934年6月12日,中央局给闽赣省战委会的指示信中明确指示:“闽赣应以宁化为中心,确实加强突击力量”,并对各项工作做了具体布暑。6、7月间,项英、毛泽民、张闻天等领导人莅临宁化苏区,检查督促闽赣省及宁化的工作。朱德亲自部署了宁化等地方武装消灭石城、宁化、安远等反动刀团匪,巩固闽赣边苏区的任务,并电令红九军团一部协同闽赣军区肃清刀团匪。9月,闽赣省战委会发出10月份工作计划,强调宁化苏区在10月4日前以飞快的速度动员和扩大地方武装。7至12月,闽赣省军区地方武装在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等区域,依托有利地形,节节阻击敌军,有效牵制了国民党军第8、第52、第80、第88共四个师的兵力,迟滞了敌军向中央苏区腹地的推进速度,并有力掩护了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上旬,中革军委向驻防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部队发出电报,命令其将防务立即移交地方红军和游击队。据《毛泽东选集》记载:“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④另据1934年10月7日9时30分朱德签署的《关于三军团完成阻击任务后的行动命令》载:“三军团全部将于12号晚出动,并于14日晨达到第二集中地域。” ⑤同日10时朱德签署的《关于红九军团转移到古城、瑞金间地域的部署致罗炳辉、蔡树藩电》载:“(九军团)今7日夜应秘密转移到汀州地域,8日即在该处隐蔽配置。”⑥根据以上电报分析,驻防宁化南部曹坊的上曹、下曹及滑石一带的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应于1934年10月7日(下午)出发长征,经长汀、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驻防宁化西部淮土的淮阳、大王、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在淮土的凤凰山集中,应于1934年10月12日晚从凤凰山出发长征,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10月16日,中央主力红军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向西突围实行战略大转移,踏上了前途艰险的万里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