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过继嗣母抚养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对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说:“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
俗语说:“过继不为子”。周恩来从小称贻淦为爹,称陈氏为娘,称自己的亲自父母为干爹、干娘。称家中的其他长辈均是以贻淦之子为准。如对贻奎,贻奎是贻能之弟兄,贻淦之兄。因称周贻奎是八叔,也称他八伯,这表明他是以嗣父为准。周恩来的小叔子周贻淦,后改名宗幹、字簪臣,生于清光绪四年三月初四(1878年4月6日)他是周劭纲的胞弟,大排行十一。1897年在周嵩尧的中举资料上,他已成为“国学生”,说明他已考取秀才,捐了国学生。但他体弱多病,结婚不到一年就因为患肺结核,于20岁时病故。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出生在宝应。生于公元1878年,在娘家排行三,所有的人称陈三姑,19岁时嫁给周恩来十一叔周贻淦,周贻淦常年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承嗣和冲喜,七哥周贻能遵父母之命将不足一岁的周恩来过继周贻淦为子,交给周贻淦的夫子陈氏抚养。陈三姑父亲陈源,他的生卒年限不详,祖籍浙江,后又迁清河清江浦居住。陈源是位了不起的秀才,擅长文学、书法、行医兼做慈善事业。陈源很有学问,但未能考中举人,当时居住他家对门的清河县令万青选对他十分尊重。他后来娶了山东袁状元的四小姐袁氏是状元门第的闰秀,袁氏有两个姐妹,一个姐妹嫁给了原籍江苏常州,后山阳县当钱谷师爷的龚怀朴。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清河的万立钰家,是万青选第八个儿子(周恩来的八舅)。陈源夫妇没有儿子,有三个女儿,小女儿长的很俊秀,街坊邻里都称她“美三姑”,三姑因相貌出众便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少女时代她除了跟母亲去淮安姨妈家串亲,很少出门总是在家里专心致志读书与字和绘画,间或缝制衣衫,描图绣花。她很幸运得到父亲的精心指教和培养。陈、周两家不仅祖籍同为浙江,山阳和宝应相距四十公里左右,又都在运河边上,往来便利,再加陈三姑的三姨父龚怀朴出面说媒,使陈源将三女儿陈三姑,许给周恩来的小叔父(十一叔)周贻淦为妻。陈氏没有生育,为了抚养大鸾,雇乳母蒋江氏,蒋江氏大约比陈氏小一岁,娘家在淮安东门农村,嫁给城内小鱼市口蒋家,丈夫蒋福是个裁缝,间或给人家抬抬轿子,且自种一部分园田。蒋江氏勤劳、朴素和周家相处很好,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回到淮安,周家已无钱开工资,蒋氏常到周家帮忙,周恩来到南开读书时,蒋江氏拿了“印子钱”,到天津看望周恩来,周恩来让他住在四伯父周贻赓家,回淮安时周恩来又请四伯父替他买船票,送一只搪瓷缸和一条毛巾。建国后周恩来曾向淮安县委打听过蒋江氏及后代的情况。
深爱朴在大鸾身上
大鸾过继给陈氏妈妈,她出生书香门弟,是个才华出众、知识渊博的女子。对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无不通晓,丈夫去世后,她把一切的希望和全部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大鸾两周岁时,她教他唱儿歌,三遍他就学会唱了,给他讲故事,一个故事最多两遍,他就嚷着会讲了。她还用通俗的唐诗、宋诗代替眠曲,大鸾在摇篮里就叫起呀呀学语。鲜花红了又谢,院中的榆树黄了又绿,转眼大鸾4岁了,大鸾天赋过人,非常聪明,陈氏妈妈又开始教他识字,每天教他识五个字,一个月教下来,陈氏妈妈检查大鸾认字情况,大鸾一口气背到底,认出150多个字,教他每首诗都能背出,陈氏妈妈高兴的热泪盈眶。她为了让大鸾读书识字更方便,把一个单字写在硬块纸片上,一个写一片,这样做的缺点是字块容易丢失掉,这又怎么办呢?陈氏双眉一皱,想了又想,特地给大鸾上街买了一个有盖的识字柳斗,还在上面千针万线的绣上一些含苞欲放的荷花,针针线线绣进慈母的深情,从此大鸾就把一张张字片存放在小柳斗里,一空就认真读起来。这对少年周恩来品格的形成和文化修养熏陶有较深的影响。她恪守封建家规,夫婿少丧后,即未改嫁也不轻易出门,则一心教继子大鸾。陈三姑在家很寂寞,常常带上幼子大鸾到姨外婆龚家串串门、会会亲。
从城里驸马巷周家往东岳庙龚家的一段路上,由镇淮楼南边往东必走关忠节公祠门前,由镇淮楼后边往东又必走汉韩祠门前经过。每次经过这两座祠门前时,陈三姑都要向大鸾讲述:关天培的无畏忠勇、韩信的忍辱奋进的故事,年幼的周恩来听了入迷。山阳县城是历史上名城重镇,为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所在,人文景观比比皆是,陈三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每次给爱子大鸾讲起这些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都是头头是道,生动活泼,这些给童年的周恩来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鸾五、六岁时,比他小一岁的周恩溥很顽皮,常常欺负大鸾。一次在院内玩刀,险些伤了大鸾的眼睛,陈三姑怕爱子发生意外,将大鸾整天关在房中,教他看书、背诗,坐久了她就给他讲故事。像《岳少保朱仙镇大捷》、《忠节公虎门殉国》、《梁红玉击鼓抗金》、《孙悟空大闹天宫》、《沈状元招勇抗倭》、《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绣像岳全传》、《西汉演义》、《聊斋志异》等等这些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保家卫国的动人故事,给大鸾童年的心灵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公元1905年秋,陈三姑随大鸾生母一起去清江浦万氏家居住,一段时间后又迁居在陈家花园十四间房屋处。在周恩来上学期间,陈氏十分注重爱子学业课程,在家开辟了第二课堂,指导孩子做益智游戏等。时刻关心儿子的生长,大约1906年农历元宵节后,陈三姑委托表兄龚荫荪,从淮安城里请了一位姓赵的塾师,在陈家花园那个偏僻的园子里,自立了家塾馆,恩来、恩溥兄弟就在自己家里念书了。陈氏见大鸾从小志气大,一股喜悦的热流贯全身,在她的心灵深处升起了无限美好的希望,因她年轻丧父,而常年紧锁的柳叶眉像和煦的春风吹佛下舒展开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