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人生难忘少年时”,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在两个妈妈,特别是陈氏的抚养教育之恩终身不忘一件事,就是示儿《双飞图》,他后到日本留学,遇到困惑时曾经对着示儿《双飞图》焚香祷告,并写一篇《念娘文》可惜后来失传了”。
1907年,万氏生母因病去世后,陈氏妈妈为解除恩来极度悲痛和为自己治病,便与恩来商量说“鸾儿,我们去宝应你表哥家一趟吧!那里你外公、外婆都不在了,只有一个大表哥,他懂医道,我想请他看看病,你也该和他们熟悉,熟悉,多熟悉人多条路啊!”恩来考虑到陈妈妈的病,也就同意了。到了那儿,母子俩郁积在心头的忧愁得到疏散。陈氏妈妈在夏热天带着恩来来到宝应娘家。陈家在宝应城水巷口,是两个整齐的四合院,恩来一到宝应首先结识了比自己大十多岁的表哥陈式周,陈式周很有文学素养的家塾老师,少年时代曾在周家塾读过书,和周家兄弟很亲密。恩来在陈式周家住几个月,经常出入表哥家堆积书籍数以万册书屋里,除学习四书外,还读诗文,经常和表哥研究学问,颇有进益。陈式周也十分敬佩少年周恩来心怀宏图大志,并握住恩来小手夸赞他“表弟你的志向不同凡响,将来一定会像韩信那样英名流传……。在陈家和陈式周表哥相处几个月,他过人聪颖和智慧博得,深得陈式周的喜爱和器重,并由此结成忘年之交。两个月后陈氏妈妈痿黄而浮肿的面孔依旧如故,他不放心恩来其他两个弟弟,便开些药带着恩来离开宝应,重回淮阴。陈式周含着热泪不让恩来走,而恩来走亦泪眼汪汪一步三回头……。陈氏妈妈到淮阴时间不长,1907年她也恋恋不舍地抛下恩来,永远闭上了眼睛。门外的秋风扫落叶裹着秋雨飞落不停,恩来在两个妈妈去世痛苦之中逐渐成熟起来。伟人往事相隔百年,但少年周恩来随嗣母陈氏在宝应外婆家省亲的事至今在古城驸马巷内深传。古城淮安总理故乡人带着思念、惦想童年周恩来那一段和嗣母探亲的往事。
清晨笔者乘车,近一个多小时就进入了宝应古城,摸到城中南街南行五十米老街巷内,顺着青石铺就的小巷向西,眼见古朴深院,这座宅院为明清风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共有十八间房屋,宝应县政府在1982年对这宅进行维修,1996年省文化厅又进行了修复工作,19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10月22日被省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俗语说:“人生难忘少年时”,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在两个妈妈,特别是陈氏的抚养教育之恩终身不忘一件事……
院大门朝北,门楼古朴庄重,门楣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致题写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横匾。从正门向前是一条古砖铺的甬道,甬道的尽头是古朴的照壁,左右西侧相连两个四合院。东院为当年生活区,有砖木结构七间,一道四廊将上下堂屋和南边小院连为一体,庭院中间一株腊梅格一盆碧荷清香扑鼻,生机盎然,让人清晰地感受当年主人高洁品行和情操。正堂上堂屋的西屋是当年周恩来和过嗣母陈氏来宝应省亲时居住的卧室,内有雕花大床、柏棵橱、梳妆台等用具,面墙卜悬挂陈老莲工笔画两幅。周恩来是周劭纲和万氏的长子,出生后大约十一个月时过继病重的叔父周簪成,不久周簪成病故,周恩来一直随嗣母陈氏生活。陈家祖辈世居淮阴与周家、万家世谊深厚。后因战乱陈、周两家分别定居宝应和淮安。淮安与宝应相距不远,来往较为方便,因而两家联系不断。陈氏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华。年轻守寡后的陈氏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嗣子周恩来的身上,伞身心地培养和教育周恩来,周恩来童年时多次随陈氏来宝应省亲。上堂的东屋是陈式周夫妇卧室,内有雕花在床、木橱、梳妆台、长桌等生活用具,东墙上悬挂康有为书法,书法上写:“登山缥缈又登楼,风卷雪花揽九州”。
陈周式于1882年阴历1月19日生于宝应,号式周,名式臣、存梅等,陈式周父亲叫陈宝斋,与陈氏母亲是嫡堂兄妹,陈氏的父亲叫陈沅,有三个女儿,陈氏排行三,两个姐姐远嫁外地,陈沅最钟爱三女儿。陈沅无子,而侄儿宝斋又是独子,不能过继,故以宝斋为次子,陈式周作为承宗孙,过给陈沅为孙。陈氏是陈式周的亲姑母,周恩来与陈式周是亲表弟兄关系。陈式周比周恩来长16岁,年轻博览群书,爱国爱民,思想进步,少年时周恩来在宝应期间,陈式周对恩来给予悉心的照料和关怀,与恩来终日相伴,同窗共读,游览宝应名胜,经常向恩来灌输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他们结识浓厚的亲情和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