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张经、张传征、江焕启:军工先驱张贻祥的革命故事
2016-09-20 14:38:47
作者:张经、张传征/收集资料 江焕启/编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张贻祥,1909年1月出生,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南湾村吴家湾人。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25军班长,独立第4师排长、代理副连长,红31军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教导队政委,援西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立夏节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营政治教导员、工作团主任、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冀西分区支队政委兼地委武装部长、太行军区独立支队政治部主任、129师司令部参谋处政治协理员,参加了抗大总校上干队学习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第18集团军军工部部长、华北企业部长治第2兵工厂政委等职。建国后,任中央重工业部华北兵工局第1兵工厂政委兼党委书记,华北军械部副部长,中央军械试验靶场选场委员会主任、军械靶场场长兼党委书记,第20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国防科委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一、少小贫苦  历经磨难

    1909年阴历正月初八日,张贻祥生于金寨南溪贫苦农家。全家9口人,仅有三亩薄田、三间草房,全年出产粮食仅够三个月,其余时间只能靠野菜度过饥荒。父亲张良英,与母亲张汪氏共养育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子张贻乾,一年中有一半时间给地主做短工,另一半时间当货郎做点小生意,后为躲避国民党反攻倒算,挑着两个孩子到外县讨饭。二子张贻厚,长年在地主家打长工。三子张贻祥,八岁后才在本村念了两年私塾,后又与弟弟一起到外村念书;时间不长,由于灾荒和外债增加,就辍学在家,帮助家里干一些拾柴、放牛等农活。14岁开始到舅舅家做活,16岁到冷冲帮工,18岁到地主家打长工。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只能换来200斤玉米,帮助全家勉强度日。三个姐姐十余岁就先后卖给人家当童养媳。1928年春节,母亲到地主家借粮无果,反被地主放狗咬伤,从此一病不起,当年4月就去世了。青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使张贻祥的反抗精神与日俱增。

    二、接触马列  投身革命

    1928年,张贻祥在地主家做雇工时,偶然接触了被土豪劣绅斥为“赤色分子”的革命人士。在一起扛活的有个叫张世才的帮工,他经常悄悄地向长工们宣传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知识。黄麻起义爆发后,张贻祥思想上受到强烈震撼,坚定地回到家乡南溪,一边做农活,一边寻找党的秘密组织,终于在1928年5月参加了商南秘密农会小组。在农会的组织领导下,张贻祥勇于冲锋陷阵,与大家一起,杀了地主张赤桓、毛三爷、扬山吴家少爷、流波噇蒋家十少爷等一批地主老财,在当地产生了重要影响。1929年4月,张贻祥与弟弟张贻瑞一起参加了赤卫军,被编入麻河二区游击队。5月,参加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的一名战士,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随后,张贻祥随红32师参加了对地主武装、民团、清乡队、编练队和联保办事处的历次战斗。红军所到之处,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沉重打击了乡绅、地主武装和民团的嚣张气焰。

    1930年12月14日,在第三次攻打金家寨战斗中,由于上码头敌人工事坚固、火力较强,红军进攻一度受阻。张贻祥所在的红4团奉命担任主攻,他们敢于牺牲、勇猛冲杀,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终于撕开敌人阵地缺口,取得了战斗胜利,拔去了敌人部署在鄂豫皖苏区的一个大钉子,对此后鄂豫皖苏区红军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鄂豫皖根据地达到鼎盛时期,红军主力约有5万多人,苏区人口达350万,20多个县全部建立了红色政权,独立营和赤卫军也发展到20多万人。

    由于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1931年3月,经汪乃宽介绍,张贻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两次“肃反”死里逃生

    1932年4月,张贻祥担任连指导员期间,被错划为“改组派”。原因是,作为连党支部书记的张贻祥,为便于开展组织工作,把18个党员的名单悄悄记下来放在衣服口袋里,结果被搜了出来,认定为“敌特”行为,被反绑着关进了牛棚。关押期间,由于连续多日无人送饭,饥渴难忍,只能歪躺在地,侧过身子喝地上的牲口尿。这样,张贻祥一蹲监狱就是几个月,每隔几天就被拉出去审讯,戴上麻绳编的手铐,反绑着吊在房梁上,一吊就是十几分钟,最多的一次反复吊了十回。因监狱的伙食极差,又喝了不干净的水和牲口尿,他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吊起来时恶臭的粘液顺着屁股和大腿流淌,行刑的人厌恶他不卫生,放下来后还要变本加厉地灌辣椒水、压杠子、劈腿叉,直到休克、昏迷才肯暂时放过。如此反复,直到8月中旬,张贻祥才彻底得到“甄别”,因为是贫雇农身份而被释放。

    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后,张贻祥任团特务连副连长兼党支部书记,再次被“肃反”。某天夜里,站岗执勤的哨兵发觉动静异常,随即开枪射击,后来发现是打死了一条狗。因当时红军粮食不足,大家吃不饱肚子,于是战士们就烧了狗肉开了荤。张贻祥因此被诬称为“反革命吃喝委员会主任”,抓进了牢房,并在“公审”大会上接受审判。他的连长和指导员先期被抓,均被政治保卫局的人用石头活活砸死。同时,他们在旁边监视其他被审人员,如果发现有恐惧、害怕表情,就认定是“改组派”,现场处死。由于张贻祥抱定坚持到底的决心,自始至终表现镇定自若,未被抓住其他把柄,暂时就没有被处理。不久,当地土匪进犯红军,他被临阵松绑,在团部交通队“戴罪立功”。暂时获得自由的张贻祥,扛起冲锋枪,拿起大片刀,光着膀子奋力冲在最前面。最终,交通队打了胜仗,新任的团长和政委看他打起仗来还挺顽强勇敢,不象“改组派”,就解除了对他的怀疑,把他调回了218团教导队。

    四、空山坠崖  结缘枪械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总部驻扎在四川通江空山坝地区,当时东有国民党军刘存厚部,西有田颂尧部,他们对红军形成了四面合围之势。总部决定以11师、12师为主力歼灭东线的刘存厚部,打破敌人包围。张贻祥所在的第73师218团奉命正面坚守大、小骡马和小坝子等阵地,堵击西线田颂尧部的进攻。空山坝战斗当天,师长王树声亲临阵地前线指挥作战,看着前面黑压压的敌人,他一再叮嘱大家:“沉住气,把敌人放到50米再打!”战斗从下午开始打响,王树声带领红军战士勇猛还击,与敌人展开多次肉搏战、拉锯战,用勇气、牺牲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天色变黑夜幕拉开后,空山坝突降大雨,加之敌人进攻猛烈,部队之间失去了联系。为赶在拂晓前消灭敌人,218团团长按照王树声要求,写了一封信,命令张贻祥带一个小分队送到坚守在另一个山头的三营。在越过敌人的封锁线时,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张贻祥当即决定兵分两路,由他带领几名战士与敌人正面交火,掩护另外几名战士突围迂回送信。经过两个多小时激烈战斗,估计战士们已经把信件送到三营,他们才开始实施撤退。面对敌人枪弹的持续扫射,他们只能摸黑紧贴地面匍匐后撤。行进中,不知不觉爬到山崖边缘,突然,他觉得身子一滑,连人带枪从悬崖边跌了下去。当从昏迷中睁开眼睛时,已是第二天大亮了,他发现自己正被吊在一棵松树杈上晃悠。原来,是随身的米袋子、子弹带和斜背的步枪挂住悬崖上的树杈,救了他一条命。直到这天下午,三个砍柴的老乡发现了他,把他拖上崖顶,藏到家中。战斗结束部队打扫战场,寻找失散人员时才找到他。归队后,王树声高兴地对他说:“你立了一大功,救了我们一个营!”张贻祥80寿辰之际,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曾为其赋诗一首:“空山战斗挂悬崖,隔日三农救到家;西北沙滩建伟业,同心奋起振中华。”而正是从空山坝战斗后,张贻祥与枪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丹巴筹粮  激流遇险

    1935年8月,张国焘公然实施分裂活动,擅自命令红四方面军南下。这时,张贻祥任93师279团参谋长,随师部一同南下。由于部队严重缺粮,当部队行至丹巴河时,张贻祥奉命带领一个排的筹粮队(其实只有几个人)到河对岸筹集粮食。丹巴河位于大渡河上游,两岸高山险峻,中间水流湍急,再加上连续阴雨,此时的丹巴河浊浪翻滚、激流澎湃。本来不远处有吊桥,因为当地群众长期受敌人反面宣传欺骗,在红军到达之前将桥破坏了。没有渡船,红军只找到两只皮筏子。他们借助于波浪的惯性力量,用木板一点一点地向前划。到了河对岸藏家寨子,他们挨家挨户寻找粮食,找到粮食后就放下几块大洋,或者留下一张借粮的欠条。返回渡河到达河心时,正巧一股洪水激流奔涌而至,突遭巨浪冲击,皮筏顿时失去控制。紧接着又撞进一个大旋涡,皮筏子顺着水漩的方向飞快旋转,另外两个战士吓得脸都白了,慌乱之中连声喊叫:“跳河吧,快跳吧!”张贻祥赶紧制止说:“不能跳,跳下去必死无疑!”就在紧急万分的时刻,皮筏碰到了暗流中突出的一块大石头,被石头一顶,反被弹出了旋涡。他们又顺势用力一划,终于脱离了险境。等到爬上河西岸,因为疲劳和惊吓,大家躺在岸边几乎无法站立起来。第二天,红军筹粮队冒着生命危险,又到对岸筹集粮食。好不容易找到几袋麦子,就地用老乡的水磨磨成约三、四百斤面粉,分装成6袋。第三天,张贻祥带着两个通讯员扛着3袋面上了第一只皮筏,他担心皮筏负载过重,易于倾覆,临出发前丢下一袋面粉,顺利返回对岸。后面3个同志舍不得扔掉到手的粮食,坚持装了3袋面,划到河中心时,突遇急浪,被冲进一个石缝里,再也没能出来。在丹巴河边停留的五天五夜里,红军为了筹集粮食,有近百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六、两越雪山  三过草地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向阿坝、班佑地区挺进。第一次穿越纵横数百里的大草地时,红军出发前仅按每人每天一、两把青稞炒面标准分发了3天口粮,沿途沼泽遍地,环境异常恶劣,饥饿、干渴、泥潭等随时会带来致命危险。张贻祥所在团有一个排,实在忍受不住饥饿,夜里采吃了草地蘑菇,结果集体中毒,20多人几乎全被毒死。草原气候变化莫测,时雨时晴时有风雹,文工团里十二、三岁的小红军本来就饿得站不住,几天下来,有的硬是给冰雹打死了。凡是能找到、能充饥的东西,大家都平均分配,相互照顾,不让一个人吃亏。经过一个月左右艰苦行军,红军终于第一次通过了被称为“绝境”的草地。

    1935年9月,张国焘再次胁迫方面军南下,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再次穿越草地,许多红军指战员没有直接牺牲在反动派的炮火之下,却被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草地夺去了宝贵的性命。10月下旬,红军穿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此后,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东下川西平原,形成南下现实。

    1936年2月,张国焘因南下方案屡屡碰壁宣告失败,广大指战员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且共产国际也支持红军北上,不得不表面上赞同北上方案。3月初,方面军开始西进,再次翻越在丹巴、道孚之间的大雪山脉中段海拔5000米的折多山。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不时有冰雹、狂风、大雪降临。为避开风暴袭击,必须在每日12时前通过顶峰。这样,部队不得不在头天下午开始行动,连夜接近主峰,在陡峭的山坡上刨开冰雪,辟路前行,终于又一次翻越雪山。

    1936年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红31军从炉霍地区出发,经壤塘、查理寺、毛儿盖向包座前进,第三次穿行在茫茫数百里的草地上。这次虽然准备比较充分,但由于比以往两次路途远、时间长,刚过一个星期部队就断粮了,指战员们再次以野菜、草根、皮带、牛皮来充饥。他们每人柱着一根树枝,小心向前挪动,一不小心就有战士陷入泥沼,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有时连救援人员也一块儿淹没进去。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个人的性命,越来越多的战友倒在了草地泥浆里。红军过草地时,后面的人无需向导,只要随着络绎不绝的红军尸体向前走,就可以找到正确的行军路线。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再次走出了草地。

    七、深入敌后  团结抗战

    抗日战争开始后,张贻祥受命先后担任八路军涉县工作团、武涉工作团团长,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组建“八游支队”,组织发动群众,发展统一战线。

    1938年2月9日,以桂干生为司令员、张贻祥为政委的游击支队(亦称桂张支队)成立,在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山区活动,破坏铁路交通,拆卸枕木钢轨,剪切通讯电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他们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建立政权,把一批又一批的武装人员输送到主力部队。1938年5、6月份,仅3个月时间,他们就严格执行师部命令,向八路军总部选送了500人的优质兵员,这些人政治成分好,百分之七十是党、团员,为组建成立八路军特务团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后,他们又按照师部要求,以赞高团为基础,以红军干部为骨干,组织了符合要求的1800人,编成了385旅13团。从1937年底到1939年上半年,是抗日力量大发展的时期。到1938年底,八游支队发展到6000人左右,加上平顺、昔阳等8个县游击队和地方独立营,共有10000余人。

    1939年,张贻祥到太行独立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晋冀豫军区2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参加了多次“反扫荡”斗争。1941年开始,任129师司令部参谋处政治协理员、直工科总支委员会委员。那时129师师部有一批知识分子,张贻祥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做不好师部机关的支部工作。邓小平政委鼓励他说:“机关官多兵少,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你是老做政治工作的,来这儿好!党管干部,该管就管,首先把支部工作做好。”由于敌人的封锁,各抗日边区纷纷学习八路军359旅搞起了大生产运动。129师师部的干部都争先恐后地参加开荒队,以反击日本鬼子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在师部党总支带领下,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和邓小平夫人卓琳等一批女同志,也都和男同志一样,一起上山开荒、种粮种菜。八路军平战结合、屯田开荒,获得了较好收成和极佳效果,有效打破了敌人封锁。

    八、制造军火  保障战需

    抗战初期,八路军因武器装备不足,逐步开办了一些修械所和炸药厂。1943年1月,张贻祥由129师师部调往军工部,从此踏进了军事工业的大门。

    军工部下辖的兵工厂实际上只是一些手工作坊,设备、工具和工艺基本是土法上马。以土窑洞、农宅、庙宇作工房,用木制风箱作鼓风机,用泥土制作化铁炉和砂箱,用老百姓盛水或储粮的陶瓷缸作硫酸容器,用日常用棉作硝化棉发射药原料,用大铁锅脱脂,用土炕当烘干机,用擀面杖当碾棍,剪刀代替切片机进行生产。每个兵工厂只有极少数几名自愿投身革命、来自城镇的所谓专业技术人员,其余大部分都是从社会上招收的铁匠、木匠、铜匠、锡匠等手工业者和农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贻祥与工匠们一起制模具、翻砂、打铁、拉皮带轮,战胜了生产技术和物质生活困难,保障了战场军需。由于敌人的频繁扫荡和严密封锁,军火生产难以为继。为了筹备原材料,张贻祥亲自与各村农会一起发动群众献铁、献铜、献火硝,汇集群众的智慧和才能,研制生产出多种规格、多种品种的地雷,极大地支援了抗日前线的游击战、地雷战。军工部从抗日战争初期只能以修理枪械、炒制炸药为主,逐步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枪械,以后又生产出50mm口径小炮及炮弹、迫击炮等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兵工厂昼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到1946年底,这里的兵工企业已有职工3000余人,生产能力发展到能复装山炮、生产野战炮弹,月产82mm迫击炮弹8000余发、手榴弹23万枚,复装各种枪支8万支,制造小口径火炮180门,生产各种枪炮发射药1.5吨,硝铵炸药2.5吨。他们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华北、淮海战场,为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曹元成:杨得志突破乌江天险
·下一篇:无
·特稿:军工先驱张贻祥的革命故事
·胡遵远: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十)
·特稿: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十)
·胡遵远: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九)
·特稿: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九)
·胡遵远: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八)
·特稿: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八)
·胡遵远: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七)
·特稿: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七)
·胡遵远:安徽省金寨籍老红军、老将军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之六)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张经、张传征、江焕启:军工先驱张贻祥的革命故事
特稿:军工先驱张贻祥的革命故事
曹元成:杨得志突破乌江天险
特稿:杨得志突破乌江天险
王艳霞、张琼:徐菊香救助红西路军
特稿:徐菊香救助红西路军
马吉成、邓楠:夹信子镇举行“九一八”事变85周年纪
特稿:夹信子镇举行“九一八”事变85周年纪念活动
胡燕清、桑吉飞: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开展“弘
特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开展“弘扬中华美德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四野后代在建党94周年之际举办文化交流促进会筹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