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全国4支长征队伍中(中央红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有2支队伍与我们金寨密不可分,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一支是红25军、直接诞生于金寨。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时,深情感慨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金寨,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红色资源积淀厚重,红色基因灿烂辉煌。研究红色历史、开发红色资源、做大红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有着很多的工作要做。
作为全县党史军史、红色文化研究开发的重要职能部门-----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新优势、倾力打造红色发展的新高地、努力谱写红色金寨的新篇章,着力当好红色基因的研究者、传承者、实践者。具体的,应该着力做好这样8项工作:“研究好”红色历史、“编纂好”红色书籍、“讲述好”红色故事、“宣传好”红色金寨、“展示好”红色老区、“开展好”红色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谱写好”红色新篇。
基于这种考虑、立足金寨实际,近期,我们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一批革命历史故事(主要包括长征故事和红色故事两个部分)。现予以发表,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九篇:多谋善断的飞虎将军——肖全夫的红色故事
他是一位长征幸存者;为共和国奠基而战的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次;朝鲜战争期间,他指挥了志愿军在板门店前线的最后一次战斗,出席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仪式,神情庄重地注视彭德怀提笔签字的情景,成为人类艰难地走向和平的一个历史性的镜头;60年代末,他指挥了中苏珍宝岛之战,使其在冷战时期闻名全世界。他,就是我国开国将军——肖全夫。
肖全夫(1916—2005),原名肖全福,曾用名肖全起,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荣誉功勋章。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科员、股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反六路围攻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队长、支队长,科长,大队长,区队长,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带领和指挥部队参加了孟县破交战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代县十里铺伏击战,围歼敌“铁血”部队,帅甲河火车站伏击战和解放玉田、迁安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长、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杨仗子、丰润、五岭山、北宁路、朝阳、义西、辽沈、天津、衡宝等战斗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兼参谋长、副司令员,东北输油管道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原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等职。他率部参加了湘南剿匪、保卫粤东海防斗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组织指挥了嘉(禾)蓝(山)临(武)战役和梅岗里东山、马踏里等战斗。他主持领导了东北输油管道和国防工程、边防设施建设,使边防部队的执勤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在原乌鲁木齐军区任职期间,积极推动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维护了新疆的政治稳定,为新疆的战备建设和军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肖全夫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肖全夫走上从军之路的红四方面军和成为高级指挥员的第四野战军,都以多出猛将而著称。很多八面威风的都战将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剽悍勇猛、气吞万里,并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展现出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于是民间出现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而有关肖全夫的故事则多是围绕他智谋的一面传说的,因为他不仅勇猛,而且多谋善断。
1、“念咒”掀翻铁甲车
1947年秋,国共两军战事方酣,肖全夫率部破袭北宁铁路。这条从北平通往沈阳的重要铁路干线,是国民党军连接东北和关内的重要交通生命线。当肖全夫的人马追击狗河桥逃敌至网户屯车站时,突然遭到敌人护路铁甲车的阻击。
这辆铁甲车堪称巨无霸。它身背两寸厚的钢板,共载兵员200余人,装备有固定的山炮、野炮和大批重机枪,被国民党军自诩为“铁老虎”。机枪和小炮打不穿;用炸药包也无法奏效,因为它机动性强、火力猛,当进攻者付出重大伤亡靠近车身时,它早已经轮子一转跑得没影了。
肖全夫带着各团团长趴在山梁上眺望半天,别人都在看车上的枪和炮,唯独他死盯着铁甲车的轮子。
“能不能让敌人的车轮停下来?”肖全夫眼珠骨碌碌地转着说道。
“可咱们上不了车啊!”一位团长望着架在铁甲车上的机枪犯愁地说。
“上不了车还爬不上铁轨吗?”肖全夫眨巴着眼睛说。
团长们眼前一亮:“对,怎么早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各团的工兵立即出动了。“铁老虎”向东,他们把西进的路基拆除,“铁老虎”向西,他们把东边的铁轨锨翻。很快地,它的活动范围剩下的不足千米,“铁老虎”成了铁棺材。
敌人打出了白旗。不费一枪一弹,肖全夫生俘了这个铁轨上的巨天霸。老百姓把这件事传得神乎其神,说肖师长会法术,一念咒,天上飞下千万把镐头,愣是把铁甲车掀翻了。对于这些说法,肖全夫置之一笑。
“世界上没有无敌的武器,只有无敌的人,智者无敌。”多年后肖将军如是说。
2、两次负伤感悟深
肖全夫将军的大脑中似乎充满了指挥战争的技巧。其实不然,他和毛泽东麾下的众多开国将领一样,是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他的指挥才能更多的是源于经验和悟性。
1932年,高大威猛的肖全夫从战斗部队调往红四方面军总部精锐手枪队担任排长,这支部队实际上就是红四方面军领导和机关的卫队。此时,年方16岁的肖全夫已是经历过大小数十次恶战的老兵了。
肖全夫跟着红军队伍离开大别山的两年多时间,是红四方面军战事最为频繁的时期。部队从鄂豫皖转战到川陕,几乎每天都在作战。两年过去了,一个又一个人倒在了漫漫的西征路上。肖全夫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完成了自己的军事启蒙教育。
这两年里,肖全夫在和武器的较量中曾经吃了两次苦头。
第一次发生在1932年初春的皖西北。那是一个笼罩着浓雾的清晨,肖全夫带领一个班外出执行任务。走到一个山坳里时,肖全夫突然听到不远处有杂沓的脚步声。他立即示意战友们停下来。一阵风掠过,雾霁突然散了开来,红军和数倍于他们的民团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枪声骤然响起,几个敌人被击中倒下了。肖全夫手下的十几名百里挑一的警卫战士,个个都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射出的子弹像长了眼睛,敌人阵脚大乱,许多人缩着头准备逃命。他们就是当地民团顾敬之部,人数虽多,但均是土顽,装备和战斗力很差。
本来趁着这个机会,肖全夫是可以撤离的,但是一看敌人很“软”,红军战士们来劲了,开始发起主动进攻。不一会儿,雾完全散了,慌乱的敌人渐渐稳住了阵脚。当他们发现红军人数很少时,便大起胆来,战场形势顿时逆转。
肖全夫立即命令战友们撤退,自己边走边打断后。红军战士们排命地跑着,但是终究没有跑过子弹。突然一颗子弹追上了肖全夫,他清晰地看见自己殷红的鲜血汨汨地流出来。
这是参加过四次战争、数十次战役、百余场战斗的肖全夫负第一次战伤,战胜他的是最原始的热兵器——步枪。
第二次负伤是在川陕苏区。有一回遇到空袭,部队疏散隐蔽的时候,肖全夫怎么也不相信那个笨乎乎的“铁鸟”能把自己怎么样,他英勇地参加转移物资的行动,由于没有注意隐蔽,结果右腿被弹片炸伤。
少年时代的两次死里逃生给肖全夫留下的纪念是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这使他成为开国将领中独有的“短腿”将军。但是腿短了,他指挥作战却变得迅捷如闪电,决不脱泥带水。一些老首长因此亲切地称他为“飞虎”。
肖将军曾说,正是那两次经历使他悟到了许多东西。这些感悟深刻地影响着他,经过几十年战争实践的淬火,逐渐形成了他审视战争的独特思维方式,指引着他不断地取得胜利。
就像武功可以出神火化一样,经过刻苦的磨砺,人的智谋也可以磨练到一种特殊的境界,甚至神机妙算,近乎特异功能。犹如肖全夫指挥的五岭山阻击战就是这样。
3、大获全胜的五岭山阻击战
1947年的9月,31岁的东北民主联军9纵第26师师长肖全夫带领他的队伍,从冀东出关作战,在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打的第一仗,对手就是陈诚手下的两个美式装备的机械化师。
当时陈诚刚刚赶走熊式辉,夺得了东北的统兵大权。为了给陈诚一个下马威,以挫其锋,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派出黄永胜的8纵,围歼陈诚爱将王铁汉的49军于杨家杖子,同时调詹才芳的9纵出关打援,在战役发起后,阻击锦西、兴城来援之敌。
此役打援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上兵力尚有优势,士气未散;辽西紧邻国民党屯有重兵的沈阳、锦州,一旦敌人援兵突破我军阻击阵地,不仅消灭王铁汉的战役目的无法实现,8、9两个纵队也可能无法脱身。
8纵装备不错,攻击力强。而9纵武器较差,全纵队只有7、8门山炮,而且由于长期在敌后坚持战斗,以游击战见长,和陈诚这样的对手较量还是第一次。
对于这一点,8纵司令员黄永胜心中有数。他越想越不踏实,于是亲自给肖全夫打电报说,我们歼灭杨家杖子的敌人问题不大,就看你们能不能堵住援敌了。话语中含着明显的担忧。
9月18日,肖全夫接到9纵指挥部的命令,要他率部于22日拂晓前,进至杨家杖子东南设伏。此时连日行军出关的肖全夫师距预定阻击战场还有300多里。在师党委会上,有人埋怨纵队不了解实际情况,部队千里驱驰,异常疲劳,天又正下着大雨,三天时间走300里,是不可能按时到达的。为此,他们建议等雨停了再走,以使部队得到一点休整。更多的人认为,这么大的雨天,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也不会行动。
大伙议论纷纷,而肖全夫的眼睛却一直盯着地图上的五岭山。这座山东距锦西10公里,西至扬家杖子16公里,峰高524米。看着看着,肖全夫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它的位置不正是像人的脖子吗?谁卡住了它,谁就控制住了锦杨通道。
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才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我能看出来,陈诚和他手下那么多将领就看不出来?而且一旦锦西之敌在我之前进占五岭山,会是个什么结果?
肖全夫越想越不安。就算不停下来躲雨,按纵队司令部的时间表行动,也未必有把握能抢在敌人前面。他再也不敢想下去了,站起身大声命令:“部队立即出发,哪怕走得只剩一个人,也要抢占五岭山!”
如注的大雨中,疲惫不堪的将士们开始了三天三夜的急行军。路上不断有人倒下,但部队却继续前进。看着这些跟随他浴血多年的冀东子弟,肖全夫热泪盈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