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全国4支长征队伍中(中央红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有2支队伍与我们金寨密不可分,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一支是红25军、直接诞生于金寨。
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时,深情感慨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金寨,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红色资源积淀厚重,红色基因灿烂辉煌。研究红色历史、开发红色资源、做大红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有着很多的工作要做。
作为全县党史军史、红色文化研究开发的重要职能部门-----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新优势、倾力打造红色发展的新高地、努力谱写红色金寨的新篇章,着力当好红色基因的研究者、传承者、实践者。具体的,应该着力做好这样8项工作:“研究好”红色历史、“编纂好”红色书籍、“讲述好”红色故事、“宣传好”红色金寨、“展示好”红色老区、“开展好”红色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谱写好”红色新篇。
基于这种考虑、立足金寨实际,近期,我们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一批革命历史故事(主要包括长征故事和红色故事两个部分)。现予以发表,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八篇:将军爸爸和院士儿子的红色故事
人物简介:
(一)邬兰亭,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宣传员、少共书记、班长、连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为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夺取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参谋、营长、团参谋长等职,率领部队多次深入敌占区参加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团长、副师长等职,先后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胶济路西线、济南、南麻临朐、淮海、渡江、青岛、南下追击、福建剿匪、解放东山岛等重大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军长、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部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战等多次战役战斗。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坚持从严治军,致力于部队的全面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是党的十一大代表。1961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
邬兰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5月20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3岁。
(二)邬江兴, 1953年9月12日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著名专家,中国APEC工商理事会副主席。曾先后担任过“九五”、“十五”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移动通信重大专项(第3专项)论证委员会主任、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专家委员会主任兼总工程师、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第一副组长等职务。1997年至2009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中国候补代表、正式代表,现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副主席。
很多年以后,邬江兴仍然记得入伍前与父亲邬兰亭长谈的那个夜晚:父亲以全身上下几十处伤疤告诉他,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军人要敢打硬仗,能打胜仗,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不过,昏黄的灯光下,令年轻的邬江兴稍感意外的是:13岁参加红军、30岁出头当军长,曾在鄂豫皖苏区和鸭绿江对岸浴血奋战的父亲,对战场英雄视若平常,可谈起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时却推崇备至。
一、认准的事就坚决走下去
16岁那年,邬江兴参军入伍,在大别山深处一边当最苦最累的坑道工程兵,一边自学工程机械原理;17岁,被选拔到南京军区某部,一边当数据录入员,一边“偷偷摸摸”地学习数理化知识。在那个科学技术如“毒草”的年代,邬江兴“偷偷摸摸”地学习被揭发了,还受到了批判。一个原本前途光明的年轻人突然掉入深渊,邬江兴向父亲写信诉苦:学习技术有罪,而且罪大到了要毁掉前途,为什么?
“放牛娃”出身的父亲,用红蓝铅笔在公文纸上粗粗地写了几十个字:儿子,认准的事就坚决走下去,管他艰难困苦,还是黑暗光明,走下去……
这是父亲一生中给邬江兴写的唯一的一封信。
邬江兴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他像一棵长在荒漠中的胡杨,在没有高等教育、漠视科学技术的年代,却执著着自己“认准的事”,走自己认准的路,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吸收一切可以学到的知识,他年轻的身体和头脑中充满了对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的渴望。
机遇就是这样留给有准备的人。随后几年间,在中国计算机整体开发水平尚停留在每秒1亿次运算量级的时候,年仅20多岁的邬江兴已经开始主持中国最快、也是最大的计算机项目:GP300,一种每秒5亿次运算速度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自学成才的邬江兴就此走上了自己的“报国”之路,杀进了和父辈们不同的“另一个战场”。
二、没有硝烟也是战场
改革,改变了国家命运,也深刻影响着人民军队。
1985年6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虽然没被裁员,可GP300项目下马了,3年多的心血一下子就没有了……一个星期没好好吃饭,蒙头睡,觉得一片黑暗。”“失业”后的邬江兴,一度当过军界“倒爷”,从香港倒过单板机和微机。
虽然挣钱的诱惑很大,可仅仅当了大半年的 “倒爷”,邬江兴就开始觉得很无聊:“我一个堂堂计算机总体工程师,不能为国家、为军队干点正事,却去倒买倒卖,这叫什么事?不干了!”
已经插上改革开放翅膀的中国,经济渐渐起飞,但作为经济发展基础之一的通信基础设施却十分落后,“装不起电话”“打电话难”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实现国家通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关键之一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程控数字交换机技术和可掌控的产业化能力。
1991年,历时6年多艰苦攻关,邬江兴带领十几名军队科研工作者,成功地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打破了西方国家长达20年的技术封锁,“04机”也被国人骄傲地称为“中华争气机”。
“中国军人打仗不是孬种,搞科研也不是孬种!我们用了不到600万元人民币、一两百人,完成了国外要花几亿美元、几千人做的事情。产品性能相当,制造工艺简捷,可价格只有进口的几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这是靠我们的技术内涵,技术实力,变革性的技术创新,打赢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在自主创新匮乏的中国,邬江兴有理由为这次胜利自豪。
以“04机”为依托,邬江兴担任董事长,国家于1995年组建了中国巨龙通信(集团)公司。此后,随着“04机”等国产程控交换机的量产,国外的程控交换机由最初的每线500美元,一直跌落到不足50美元,最终离开中国。
仿佛是一种巧合,当时中国通信制造领域最好的几家企业: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和华为,头一个字连起来刚好是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巨大中华”——这个名字,一度代表着中国民族通信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三、守卫中国信息边疆
1998年,一项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工作——军队停止经商活动,正式在军队和武警部队实施。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再次“失业”的“邬董事长”带领他的团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从此集中力量转向为军队信息化和国家安全服务。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神经中枢”——核心路由器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为破解这个难题,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邬江兴团队先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Ipv4、Ipv6路由器、大规模汇聚路由器和太比特核心路由器,并自主研发出骨干路由器的核心器件“NDSC架构”的交换芯片,以此宣告了我国以互联网应用为特征的信息通信网络“空心”时代的结束。
本世纪初,第三代移动通信成为世界通信技术争夺的新高地。邬江兴团队再次发起冲锋,不仅掌握了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所有的关键技术,而且在世界上首创了基于全IP的全新体系结构,设备性能比国外提高10多倍,成本却只有三分之一。
四、“守卫国家信息边疆,突破核心技术,只能而且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2013年9月,由邬江兴挂帅,联合国内外十余家单位,聚合500余名研究人员,历时6年潜心研究,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结构动态可变的拟态计算机,并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验收。测试表明,拟态计算机典型应用的能效,比一般计算机可提升十几倍到上百倍。而由“拟态计算”引申出的“拟态安全”概念,在美国斯诺登推开“棱镜门”的今天,将有效地维护我国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
五、“老兵不会死,只是悄然隐去。”
2013年11月20日,星期三,按照军队正军职最高任职年限的规定,年满60岁的邬江兴被免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职务。
那天晚上,邬江兴难得在10点钟前回到家里。老伴劝他,退休了,以后不要再那么累了……他立刻纠正:“我不是退休,是免职。我还要向世人证明,我不仅能当好一名优秀的校长,还能做一名优秀的教授。”顿了顿,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他轻声问:“再有两天就是周末了,放两天假。唉,你说就不能放一天吗?”
那天晚上,20多年来天天要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的他,头一次没有吃药竟然睡着了……
六、走“弓弦”的成功
邬江兴,1953年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863计划”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总体组组长,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巨龙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等职。
1984年以来,邬江兴先后领导研制成功6个型号的程控电话交换机,特别是其中的HJD04型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于1991年底通过了邮电部的鉴定,并荣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邬江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2003年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名单中,共有7人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这7人中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邬江兴年纪最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之时还不到50岁。据悉本次增选以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达663人,平均年龄69.6岁,50岁以下的不足20人。
“站在山头上,只能俯瞰;站在云端上,才能鸟瞰。” 邬江兴说。对于1953年出生的邬江兴这位将军院士来说,人生的至高境界尚未到来。
而邬江兴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正是因为遭遇了人生的三次挫折,才让邬江兴因为有了身处谷底的力量积蓄,最终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跃上谷峰。
1、文革的迷茫
邬江兴陷入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从1967年下半年开始,正当少年的邬江兴突然觉得这一场文化大革命有点不对头。在此之前,在部队大院长大、从小就是“孩子王”的邬江兴还是最有激情的“革命小将”。“国家各种正常的生产秩序全部都改变了,革命群众自己都开打……”邬江兴谈起这些往事至今仍旧唏嘘不已。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邬江兴的父亲邬兰亭也被批斗和审查,这不能不让邬江兴开始质疑这样一场革命的意义了。
邬江兴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世家。父亲邬兰亭是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少将,后来,儿子邬江兴成为了新世纪第一年授衔的少将。邬江兴是金寨人,家乡那是共和国“出产”将军最多的县份之一。邬江兴的爷爷曾任区苏维埃主席,参加过黄麻起义,牺牲于大别山区光山一带。伯父参加红军长征,在腊子口战斗中牺牲。邬江兴的父亲13岁参加红军,母亲1938年入伍,他在1953年9月诞生于军营……父亲以全身上下几十处伤疤告诉他,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军人要敢打大仗、敢打硬仗,抛头颅、洒热血,都要在所不惜。
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军人家庭里,邬江兴的骨子里埋下了坚韧不拔、攻无不摧的意志。正是这种意志的存在,使得邬江兴如同父辈一般,在“技术”的战场上打了胜仗。
对文革已经没有激情只有无奈的邬江兴当起了“逍遥派”。他不再卷入革命小将的“战斗”,而是开始在东西方的古典名著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邬江兴开始读一些一般人都没有兴趣看的哲学书和文学名著,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等。虽然书看得很杂,但沉浸其中的邬江兴却悟通了很多道理。历史小说通常留下了人类对社会进程的认知,同时也折射出很多哲理,邬江兴悟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道理。
对文学和哲学的热爱,让邬江兴的思维变得鲜活和立体,而不容易被局限,这也许是他日后能够研发出国内首台大容量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在思维方式上的原因。
但是,饱读哲学和文学书籍的邬江兴并没有因此而变成社会学家,他的骨子里依然充满了对自然科学的向往。1965年邬江兴考上了浙江杭州一中但没有去读,而是随父母转学到了安徽合肥的一所重点中学。刚读了一年,文革就开始了。但就是在这一年当中邬江兴参加了物理、数学等各种兴趣小组。由于对无线电感兴趣,刚上初中的邬江兴就尝试着装配五灯收音机了。
这个时候的邬江兴发现自己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敢于使用前人的知识,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后来,邬江兴17岁时偶然当上了计算机的纸带穿孔员(即数据录入员),当时的电子管计算机足有一幢楼那么大,只有送纸带时能朝机房里面望一眼,一派幽静之中无数红绿小灯闪闪烁烁,他从此迷上了那个“仙宫幻境”。邬江兴这个年纪的人,极少能如他一般亲睹机械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整个历史系列,从这个角度上说,邬江兴身处那样一个时代又是极其幸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