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龚玉和:昔日征战沙场,今日热心公益——访温州瓯海区沙城七甲抗战老兵项延年先生(组图)
2016-08-19 18:01:43
作者:龚玉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16年3月29日,在温州龙湾区沙城街道迎宾街,我们访问了抗战老兵项延年先生(图6)。老人身体硬朗,性情乐观,听说我们的到来,马上健步迎了出来,将大家引进了他的农家书屋,举目望去,书屋分左右二个部分,一部分为图书报刊阅览;另一部分,挂满楹联、诗词、绘画,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同行的人告诉我们,这里仅是项老农家书屋的一部分,他的多数图书已经存放在沙城街道图书室(项氏宗祠)里了。

    不知不觉中,我与项老聊起了他的一生故事,他说,我1921年12月27日出生在温州永嘉县沙城镇的七甲村,父亲是个华侨,早年漂洋过海到日本打工,积了点钱,才能供我读书。

    老人所在的沙城,原是浙南濒海地区的一大片沙滩,为了防御倭寇的侵袭,先人在海岸上筑起了沙墙,“沙城”由此得名。随着岁月的推移,这里开辟成盐场。

    盐场以“灶”为单位,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官府实行“三灶至十灶为一甲”,下横路分设一至九甲,沙城镇辖四至八甲,官府将“甲”作为识别这个区域的符号。只是岁长年久,沙涨潮退,盐场渐渐消失。

    于是,先民将这片盐场开发成农田、村落,不复古貌。而“六甲、七甲、八甲”这样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报考黄埔军校

    我们与项老聊天,谈到年青时的经历,他说,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制造“卢沟桥事变”;

    1938年,日军大举入侵,上海、南京等地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不久,日本军机也飞临温州城里轰炸了,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市民极为愤慨。为了躲避空难,城里装了防空警报,只要警报拉响,百姓四出疏散。

    学校也一样,师生听见警报声,立即停课,疏散到各地去躲避。

    日寇的魔影时刻笼罩在每个人心头,宁静的家园、平静的生活,自此消失。敌人的大举入侵,让我们不能平静地读书,生命与家园随时受到威胁,学校失去了往日的安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声荡漾在每个热血青年心头。

    1938年2月,温州招收“战地工作人员训练班”。同学们闻讯,踊跃报名,我也毫不迟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尽管我是独子,仍报名参加。与我同时被录取的男女青年有一百三十多人,经过六个月的严格训练,被分派到各个地方与部队。

    我与二十多名学员被分配在陆军107师政治部的宣传队工作。

    其时,107师正奉命赶往南昌参战,宣传队也随军上了前线。

    那时,我写了一首诗,题为《赴南昌抗日前线》,表达了心情:

    “寇深危急且忘家,蚱蜢千舟别永嘉;

    百万青年前线去,疆场喋血卫中华。”(1938年11月作)

    宣传队的主要工作是向战士与民众宣传抗战道理,刷写抗日标语,演唱抗日歌曲与表演抗战戏剧,以鼓舞人心与激励士气。

    南昌失守以后,部队转移到江西省铜鼓、万载,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又开赴湖南浏阳、醴陵、汩罗、新市一带布防。

    接着,我们参加了第二次保卫长沙大会战。

    当年,大家情绪激昂,奋勇杀敌。面对着敌寇的凶恶残忍,面对着同胞的苦难遭遇,面对着战场上的失利,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诗,曰:

    “抗日师团卫鄂湘,汩罗争战惨难忘;
    只因棋误三军挫,还使蛇吞四面狂;
    持久终将驱鬼子,齐心必定灭豺狼;
    存亡生死关头别,敌忾同仇拼一场。”(1939年作)

    1940年,奉上级指示,我所在的宣传队解散。

    部队将宣传队的十几个人送到湖南武冈县山门军校(黄埔军校二分校总部)受训,由此,我成为黄埔军校二分校十七期的学员。

    众人登临南岳衡山,举目望去,河山壮丽,草木依旧,却面临着日寇铁蹄的步步紧逼。想到国家进入多事之秋,沪杭相继沦陷,湘汉之战,前景难卜。学员们渴望在此武冈军校集训后,指挥部能运筹帷幄,扭转乾坤,将日寇驱逐于国土之外。大家决心献身民族,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此时此刻,我百感交集,写下了《登南岳衡山感赋》,曰:

    “烽烟南岳偶登临,仰望融峰插太清;
    忆昔沪杭兵有失,感今湘汉势难赢;
    但求帷幄运筹妥,且鼓豪情仗剑行;
    莫道年青刚血性,愿捐一介搏长鲸。”(1940年夏作)

    记得分校总部设在武冈县的一个寺院内,有祠堂、宗庙,建筑宏伟。我们将这些庙堂建筑稍加修理,便成了校舍。不久,举行了新兵入伍仪式,分校主任李明灏、教育处长李亚芬分别在仪式上讲话,并宣读了新生入伍纪律。

    李主任说,学员在武冈县军校必须接受六个月严格军事训练,考试合格才能升入学生队,希望大家努力再努力,学会本领,杀敌报国。

    1942年,我在军校毕业,成绩优秀,被留下担任教官(区队副)。

    接下来,我们接受了下一期(黄埔十八期)学员的训练任务。

    在军校担任教官的那些年,学员除了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与操练以外,主要训练内容是针对日军空中优势的“地对空”战术(防空高射炮技术),以及如何对付日寇地面占优势力量坦克部队的平射炮的作战技术。

    经过六个月的紧张训练,大多数同学被派到缅甸远征军去服役了。

    临行时,我们为学员送行。

    会上,我们祝愿同学们上了战场,奋勇杀敌,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将日寇驱逐于国门之外。可惜的是,那些非常优秀可爱的学员,离开军校后,开始偶尔收到一、二封来信,尔后,便杳无音讯了。

    感慨之余,我又写道:“一旦分离隔万重,最怜灯下忆初衷;

    永修河水南昌月,映照殇魂梦里逢。”(1942年作)

    抗战快要结束时,我父亲病重,于是,我回到了温州,先在一家学校代课了一段时间。抗战胜利后,我参加了浙江保安师团温州支队,成为上尉连长。

    1949年,解放军接近温州时,我所在的部队宣布起义。

    解放后,我们这些人就被遣散了。

    在七甲小学教书

    由此,回到老家瓯海县沙城镇的七甲村,在七甲小学教书。

    不久(1950),上级要我们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集中学习,改造思想,洗脑筋,于是,我参加了学习班。在集中学习时,我交代了所有历史问题,因为表现优秀,被选为“学习积极分子”。

    接下来,我们参加了土改宣传队。因为抗战时我接受过文宣培训,参加过抗日宣传队工作,对于“土改宣传”有点办法。队里的许多事由我操办,况且,我会唱歌、唱戏(京剧),宣传土改政策可说得心应手。

    1951年时,针对乡村学校师资的文化水平较低,上级决定让全区(永强区)在职老师到“永中”(永强中学)去培训。那时高质量的乡村教师不多,由此,我虽在永中学习,其实,还当了大家的语文教师。

    1950年代,七甲小学有一、二十名教师,二、三百个学生,分为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我经常被指派上公开课,全区老师都来旁听、观摩,成为学校的社交主任(负责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不过,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有历史问题(当过国民党军官)。在教书时,工作谨慎,小心翼翼,为人友善,在师生家长中,有口皆碑。

    押送到青海劳改

    1957年反右运动后,接下来,学校又进行了一次“肃清反革命运动”。

    人家说我是“现行反革命分子”。

    我争辩说:“如果你们说我是‘历史反革命’,我承认,因为我在黄埔军校读过书,当过国民党军官(上尉连长)。但是,我的问题已经交代清楚了。说我是‘现行反革命’,我不能接受,没有的事,如果有,请拿出证据来。”

    他们说,你与XXX、XXX(被镇压)有联系,你们在一起搞反革命活动。

    我说:“是的,这二个人是我的军校同学,我们同是温州人,大家认识。但是,我与他们没有联系,怎说我是‘现行反革命’呢?”

    他们批斗我,说道:“你必须‘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这样做,就是‘抗拒’!不允许我申辩,如果我说话,就是‘反动’,就要‘抗拒从严’,可以判死刑!”

    那些日子,真是百口莫辩,就这样,我以“现行反革命分子”罪名,被判处十五年刑期,押送青海劳动改造。

    1958年深秋的一个凌晨,由临平监狱起程,在荷枪实弹士兵的押解下,登车西去,前往青海,前景难卜,当时悲愤交加,写了首诗,曰:

    “荷枪实弹送,噤默出牢间;
    鱼贯登西站,囚车列北关;
    晨烟瞑廓邑,冷月惨山湾;
    一步一愁色,欲归惟梦还。(1958年秋作)

    我有五个孩子,老大只有十四岁,被押送青海劳改后,乡里对我的妻子还算照顾,让她养猪去了。妻子靠养猪收入,一个人,将几个小孩拉扯大的。

    那年(1958)老大项学海刚好读到初二,因我这个反革命分子的父亲,被迫辍学,回家种地,后来,烧砖做瓦,今已七十多岁,在沙城开了一家杂货店。

    二儿子项有礼,没有读过书,原来务农,今开了一家小店(阀门零件店)。至于说大女儿项珠香,初小文化。

    我的二女儿叫项联珠,也是个文盲。

    三年自然灾害时,一家几口人实在活不下去,百般无奈之下,妻子只好忍痛将小儿子(项有勤)送人了。

    多年以来,我没有尽一个父亲的责任,更没有尽一个丈夫的义务。

    这个家全靠妻子一个人支撑下来,千辛万苦将儿女拉扯成人。

    此事让我一生都对妻子怀有深深的感激与愧疚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

    在青海劳改农场里,我日夜思念远在七甲的妻儿老小,想到自己受到的冤屈,写过一首诗,题为《忆小儿女》,抒发当年的心情,曰:

    “发为思亲白,泪因冤屈枯;
    尔曹离父幼,知我断肠无?
    床头辗转梦难成,偶一眯眼又睁开;
    长夜思亲愁不寐,矇眬入睡偏天明。”(1959年作)

    到了一九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农场的许多劳改犯粮食不够吃(当年农场分甲、乙、丙三种劳力,甲等一天/一斤面粉,乙等一天/八两,丙等一天/六两),丙等一般是指老弱病残者。人们填不饱肚皮,只能吃树皮野菜才能生存下来,常有人饿死(老弱病残者),他们的尸体就被草草埋葬在荒草堆里。

    那些日子,劳改犯的生命如同风烛残影一样,随时可以霎间消失,我们不知什么药方可以医治“饥饿病”。在狱中,偷偷写了一首诗,略见一斑:

    “两载牢房卧病时,千方服药不医饥;
    常闻瘐死悄安置,惯见荒郊乱葬尸;
    堪叹身同灯火灭,嗟乎命似露瞻吹;
    树皮野菜充空腹,岁月难挨枕上悲。”(1961年作)

    1961年,囚犯们听说政府对受刑人有特赦令,又惊又喜,焦急地期盼着,渴望能逢赦回乡。未料,竟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失落之余,我写了首诗:

    “狱中孤寂使人悲,颁罢赦书仍未施;
    万里关山离故土,一监汉藏作新知;
    寒天青海光阴促,雪野穹庐物色奇;
    阶下囚徒空滴泪,谁怜异已两鬓衰。”(1961年作)

    终于熬到了1969年(15年刑期满了)。

    但是,服刑人仍不能回家,必须留在青海继读劳动。

    因为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间,他们说,你们是牛鬼蛇神,抓都来不及,还让回去!于是,我们只能继续留在农场里劳动,开荒种地。

    我们在劳改农场围墙外面自己造了一些土屋居住。不过,刑满后,虽然继续在劳改农场,但是发给工资,青海工资比南方略高点,有四十块薪水一个月。

    返回故乡七甲

    到了1979年11月(改革开放后),我被释放回家,算起来,在青海总共呆了二十多年。从青海迁归的路上,坐火车需要三天三夜才能到温州。此时,归心似箭,回忆起二十多年的牢狱之灾,恍若一场梦。虽说两鬓添霜,泪不成泣。

    不过,想到即将见到年迈的母亲,久别的妻儿骨肉,故土的山水乡亲,不由悲喜交加,情难自控,做了一首小诗,聊表心情,曰:

    “海曲西宁青石湾,风驰电掣万寻山;
    廿年蹲狱犹如梦,一旦醒来须发斑;
    日月山高情切发,瓯江水远泪潸潸;
    穷乡僻壤田园静,土墙泥房牛马闲;
    滚滚黄沙塘格木,离离碧草玉门关;
    行程屈指四千里,昼夜奔腾三宿还;
    车速频催乌兔走,归思直上白云间;
    老娘悉解妻儿乐,骨肉重逢露笑颜。”(1979年11月作)

    回到瓯海县(今瓯海区)沙城七甲村,河山依旧,乡音不改,昔日尚未成年的儿女已经拖儿带女了,旧友过来探视,甜酸苦辣,百感交集,不由吟诗一首:

    “塞外归来客,劫余形色惨;
    故人来暗问,促膝夜攀谈;
    枷锁生涯蝴蝶梦,琵琶声泪湿青衫;
    唏嘘复唏嘘,感慨再而三;
    万里生还天照顾,廿年囚禁竟回南。”(1983年作)

    重操教职

    当时,七甲小学正缺教师,师资水平较低(文革时大中专院校停止招生),甚或,有不识字老师(仅因生活困难“照顾”当教师者)。

    乡民都知道,我在县城读过书,黄埔军校毕业,当过教官及学校老师,他们承诺让我回乡在村小教书。到了七甲村,情况又变了,校方对我说:“现在学校教师的名额已满了,你当代课老师罢。”

    他们说,你已经年满六十岁了,不能复职,只能给予居民户口,公家供给粮食一份和公费医疗的退休待遇,作了“退职处理”。

    可是,退职金低微,不能维持生计,由此,我只得到各个小学代课谋生,这是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走上讲台,虽说只是一名代课老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了首小诗,曰:

    “锋镝狱冤随幕过,平生坎坷感伤多;
    救亡投笔兴邦国,抗日参军战倭寇;
    弹雨枪林三进出,课堂野练一严苛;
    鬓霜六十应无悔,几度凉炎仍放歌。”(1980年作)

    虽说我这个代课教师只是临时性的,但是,师生与家长对我反映不错,经常是这个学期代完这个学校的课,下个学期又到另一个学校去代课。

    在七甲一带已小有名气,我在五所小学教过书。

    “落实政策”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看到了前途。我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和政府一定会还给我一个清白,为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平反昭雪。

    于是,我走上了申诉平反之路。

    我向各级政府、法院上访、上诉,我说:“如果你们说我是‘历史反革命’,我没话说。但是,当年我全都交代过了,不是说‘革命不分先后’、‘既往不咎’吗?怎说我是‘现行反革命’呢?我没有任何‘现行反革命’活动。”

    开始时,虽几经反复申诉,仍然不果而回,愤慨之余,写了首诗《屡申平反冤错受阻》,聊以自慰,曰:

    “何必吹牛入幼乡,苍生尺度腹中量;
    目空挑剔汉唐短,世乱横行江闯长;
    《通鉴》新增文武屈,《党章》重改救星殃;
    英雄无例国穷白,枯骨堆前名愧扬。”(1983年作)

    1984年,法院经过核查,宣布给我平反,恢复教职。

    记得第一次每月的基本工资是三十五元。

    我说:“那么多年在劳改农场服役,以前的工资怎办?”

    他们说,现在国家经济困难,平反的人太多,等以后好转了再说。

    不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能够平反,已经谢天谢地了!

    加入黄埔同学会

    瓯海县(今瓯海区)人民法院给我平反后,落实政策在县人民政府教育科。由此,我有了退休金,吃也吃饱了,穿也穿暖了,生活也安定下来了。

    自此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说苦尽甘来,有了一个真正的幸福晚年!

    这些年来,我在家里读书,打理自己的书屋。

    1986年,瓯海县(今瓯海区)黄埔同学会筹备组成立。有一天,一个黄埔同学跑来找我,见了面,佯装不认识,问道:“你就是项延年吗?”

    虽说隔了几十年没有见面,可是,我一眼就认出了,说道:“你不认识我,我一看就知道,你就是夏春华!”

    自此以后,在黄埔同学会里,我遇到了不少老同学。

    有位同学叫孙润雨,乐清人,那些年,他以绘画书法自娱,与我很投缘,我写了一首小诗送他,曰:

    “空谷佳音诗足珍,悠闲自得返天真;
    八旬应见鬓毛白,鹤发童颜不老身。
    才情横溢薄云天,书画崇徐仰古贤;
    醉卧沙场今耄耆,沧桑历尽庆团圆。”(1986年作)

    在黄埔同学会里,我撰写回忆录,赋诗作词,将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写下了来,这些文章发表在《瓯海县文史资料》、《龙湾诗词》(温州龙湾区诗词学会的会刊)、《夕阳梦》(温州经济开发区文教体刊物)及其他刊物上。媒体也不断过来采访,请我讲述抗战时期及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自小喜爱文学,酷爱诗词,写诗、作文,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2002年,我参加了温州市龙湾诗词学会与龙湾农民诗社。

    次年(2003),我写了首诗,既颂扬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也表达了自己愉悦的心情与晚年的幸福生活:

    “泉山峰峻峭瓯潮涌,结社龙湾采国风;
    冬夏循环苗茁壮,诗词创作果盈丰;
    骋怀共唱抗非曲,放眼欣观改革功;
    雅致浓浓飞彩笔,生机勃勃耀罗乐。
    寒来暑往育诗苗,得赖群贤勤灌浇;
    高唱唐音扬国粹,长吟词曲集民谣;
    修辞觅句追先辈,戛情万种赞今朝。(2003年10月31日作)

    这些年来,我写了二本书,《九十一生诗文录》以及《九十一生诗文录(续)》,自费印刷,将自己这些年来写的诗词以及在抗战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我总结了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聚篇成册,积沙成塔,留给世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龚玉和:一个黄埔老人的幸福晚年——访温州市黄埔同学会会长符丕盛先生(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昔日征战沙场,今日热心公益——访温州瓯海区沙城七甲抗战老兵项延年先生(组图
·龚玉和:早年出生入死尽忠报国,晚年儿孙绕膝福喜临门(组图)
·汤晓晨、王桢涵:抗战老兵响应国家号召,曾辗转多国学习飞行技术——大学生走近抗日英
·特稿:抗战老兵响应国家号召,曾辗转多国学习飞行技术——大学生走近抗日英雄吴鲁泰老
·汤晓晨、许思虹:抗战老兵:我为八一敬个礼(组图)
·特稿:抗战老兵:我为八一敬个礼(组图)
·四川华蓥:志愿者走访慰问抗战老兵(组图)
·杨天军、张长虹:四川华蓥:志愿者走访慰问抗战老兵(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志愿者走访慰问抗战老兵(组图)
·河南理工大学:追忆红色历史,重温峥嵘岁月——河南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习实践队拜访抗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龚玉和:昔日征战沙场,今日热心公益——访温州瓯海
特稿:昔日征战沙场,今日热心公益——访温州瓯海区
龚玉和:一个黄埔老人的幸福晚年——访温州市黄埔同
特稿:一个黄埔老人的幸福晚年——访温州市黄埔同学
特稿:智慧的回响 祖先的创新——《叙说中国古代不止
龚玉和:早年出生入死尽忠报国,晚年儿孙绕膝福喜临
特稿:早年出生入死尽忠报国,晚年儿孙绕膝福喜临门
刘洪:抗日老英雄卜从宝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组图)
特稿:抗日老英雄卜从宝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组图)
周凯培:浙江海洋大学东科学生会“心系老党员”(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四野后代在建党94周年之际举办文化交流促进会筹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