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 张振鑫 从军照片
抗战老兵 张振鑫 和他的老伴儿
抗战老兵 张振鑫
抗战老兵 张振鑫一家在翻看抗战图片,讲述抗战故事
媒体采访抗战老兵 张振鑫
父亲的“三不准”原则牢记在心
“我们三弟兄,我哥比我大,本来是抓我哥的,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实际上抓到哪个算哪个。抓起走的时候,我才16岁,父母都哭了,我也很难过。”今年88岁的张振鑫,回忆起1943年农历8月被抓壮丁时离别父母的一幕,仍然清晰地记在心头。
1927年农历冬月初九,张振鑫出生在桐梓县天坪镇水辽村付家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张振鑫家有三弟兄,他是老二,现在,他哥和弟都去世了,只有一个侄儿还住在老家。张振鑫退休后,和77岁的老伴住在贵州省清镇市115地质队。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均在115地质队工作,三儿子在清镇市民宗局工作,女儿在贵阳金化中学教书。是一个幸福之家。
张振鑫一米八的个子,虽然88岁高龄,但身体硬朗,腰不弯,背不驼,每餐还可以吃两碗饭,说话声音洪亮,精神饱满,性格开朗。只是眼睛有点老年白内障,耳朵听力不好,牙齿掉光了,安的假牙。
听说老家的记者要去采访他,他非常高兴,早早地就在115地质队路口迎接我们。那天下午阳光灿烂,他胸前佩满了抗战勋章,头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令人肃然起敬。
“拉兵拉到桐梓,过了几天,我父亲来桐梓看我,临走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三句话——不准嫖,不准赌,不准抢老百姓的东西。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张振鑫的父亲虽然是黔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农民,但他有远见,三个儿子都送到私塾读书,读了两年,来了一个外省教师,张振鑫的父亲和当地人一起,筹资修建了一所木架房子作为学校,40多个学生,六个年级,复式教育,转圈教学,教的是新学。张振鑫就在那里读到六年级,而且成绩优秀。
张振鑫在部队,个子小,没力气,但文化高。所以,他一到部队就担任炮兵记录手,隶属第八军直属三炮营三连。
从1943年拉兵入伍到1956年退伍,张振鑫在国民党当兵、被解放军俘虏后参加解放军、后来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兵,无论在哪里,他都没有忘记父亲临别时给他定下的“三不准”原则。至今甚至作为传家宝教育儿孙。
亲历“三战龙陵”第三次总攻战役
1944年农历10月,张振鑫随部队奔赴云南龙陵,刚进去就上阵地。张振鑫因为有文化,被选作炮兵记录手。刚开始一起工作的那个炮兵记录手是遵义人,老兵,两个人配合起来工作。后来,那个老兵在战场上负伤走了,记录的工作就由他一个人做。
炮兵的作战程序是,先由连长在前沿观测所向营指挥所报告敌情和具体方位,营长决定予以炮击后,由他和计算手在地图上标明位置,然后计算出射击诸元:包括方位(以基准射向左右为准),标尺(距离,一个标尺50公尺),高低(炮阵地至射击目标的高低角度),炮弹信管(一般用瞬发信管,一触目标物即爆炸),几号装药(按射击距离确定弹药包数)。下达射击命令时,还要经过基准炮(二号炮)的试射,一、三号两门炮,按照二号炮按同一射击诸元修正,前方观测所观测弹着点的误差,电话传到营部计算员,进行计算校正,直至命中目标,全连射击,歼灭敌人,停止射击,结束战斗,记录射击诸元,如在附近再发现目标,即按照记录的射击诸元,进行修正后立即将炮弹射向新的目标。
张振鑫所在的远征军是“三战龙陵”的第三次总攻。当时副总司令黄杰将军对围攻龙陵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一面进袭龙陵至芒市之间的交通阵地防止敌兵增援,一面集中了10个师的强大兵力,于10月29日向龙陵城区发动了第三次总攻。经过为期5天的激烈战斗,终于在11月3日将据守龙陵的日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紧接其后,远征军派出第88师沿途追剿向芒市方向逃窜的残敌,连续攻克团坡、张金坡、南天门、放马桥一线的日军阵地,到了11月11日,龙陵全境均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据资料记载,滇西抗日反攻战役中,我军共投入兵力16个师16.2万人,其中,龙陵为12个师11.5万人,占71%。全役历经236天,其中,龙陵156天。全役我军伤亡官兵50474人,其中,龙陵伤亡29803人,占59%。全役毙敌25393人,其中,龙陵13200人,占52%。
龙陵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反击攻坚战,同属于滇西缅北大会战的一个重要战役,该战役的胜利基本将在中国滇西的日军歼灭,成功收复滇西4万平方公里土地,并为打通中印国际交通线创造了条件,更好地支援了华中华南的战场。
张振鑫就参加了这次龙陵反攻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