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唐诗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直接出场的无题诗,抒写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深切的怀想。原题二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看来诗人所怀想的对象可能是一位贵家女子。 开头两句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但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和所爱者相见的那一幕却已经成为亲切而难以追寻的记忆。诗人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只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读者自可意会。“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蝉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 三、四两句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抒写今夕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微妙心理。两句说,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象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彩凤比翼双飞,常用作美满爱情的象征。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示爱情的阻隔,可以说是常语翻新。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实为角质),更增添了神异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略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两句中“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生发,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深刻的痛苦;但身不能接而心则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安。尽管这种契合的欣喜中不免带有苦涩的意味,但它却因身受阻隔而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它不是消极的叹息,而是对美好情愫的积极肯定。将矛盾着的感情的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表现得这样深刻细致而又主次分明,这样富于典型性,确实可见诗人抒写心灵感受的才力。 五、六两句乍读似乎是描绘诗人所经历的实境,实际上是因身受阻隔而激发的对意中人今夕处境的想象。送钩、射覆,都是酒宴上的游戏(前者是传钩于某人手中藏着让对方猜,后者是藏物于巾盂之下让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是分组的意思。在诗人的想象中,对方此刻想必就在画楼桂堂之上参与热闹的宴会。宴席之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气氛该是何等热烈!越是阻隔,渴望会合的感情便越热切,对于相隔的意中人处境的想象便越加鲜明。“春酒暖”、“蜡灯红”,不只是传神地表现了宴会上融怡醉人的气氛,而且倾注了诗人强烈的向往倾慕之情和“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慨。诗人此刻处境的凄清寂寞自见于言外。这就自然引出末联的嗟叹来。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在终宵的追怀思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要到了。可叹的是自己正象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当时诗人正在秘书省任职),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这个结尾,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融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诗,也象他的一些有比兴寓托的无题诗一样,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李商隐的无题往往着重抒写主任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这首诗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起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对比;次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如次句),虚境实写(如颈联)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诗也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了。其实,把它看成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许多困惑和歧解原是不难解决的。(刘学锴)
耿仲琳的不同意见如下:
李商隐公元812年生,公元858年卒,活了四十七岁。如他《寄秘阁旧僚》及《自喜》等诗所述,全身而终,未遭杀戮,还算平安。不存在“走马兰台类转蓬”的遭遇。他三入秘阁,虽然时间都很暂短,但说他做过档案工作是可以成立的。 曾几何时档案界传说李商隐是档案工作者,其根据是李商隐的诗句:“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实他的这句诗是吊潘安的,并非指自己,不好凭为根据。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是“比兴”的“比”句,“星辰”、“风”、“西畔”、“东”,是句中有对,是精美的格律。是赞美李贺的诗,是暗夜中的星和风,无所不照,无所不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是七律的名对。其意为和李贺异身、同心。李贺华美的歌诗,无君论的世界观,令义山倾倒。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是严谨的对仗。是写河阳举县欢送潘岳的场景。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潘岳由河阳去京城赴任兰台郎官,“类转蓬”含诗典:曹植的“吁嗟此转蓬”;含事典:潘家灭门。 这首诗是商隐18岁以笃学李贺的心得,也可说对李贺《河阳歌》的精解。 “染罗衣,秋蓝难着色。不是无心人,为作台卭客。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惜许两少年,潘岳公孙弘,知音好友。抽心似春草。今日见银牌,今夜鸣玉晏。牛头高一尺,隔坐应相见。 月从东方来,酒从东方转。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河阳歌》 这是干什么?李商隐写诗答:李贺不是赏花,不是嫖妓,而是吊潘岳。其诗眼是“走马兰台类转蓬”,这句话李贺没有说,李商隐替他点出。
14.无题四首(其一)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唐诗鉴赏辞典》:
《无题四首》,包括七律两首,五律、七古各一首。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是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这首无题写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梦为远别”四字是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着“梦”来抒写“远别”之情的。不过它没有按照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然后再将梦中和梦后、实境与幻觉揉合在一起抒写,最后才点明蓬山重隔,归结到远别之恨。这样的构思,不只是为了避免艺术上的平直,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 首句说当初远别时对方曾有重来的期约,结果却徒为“空言”——一去之后便杳无踪影。这句凌空而起,似感突兀,下句宕开写景,更显得若即若离。这要和“梦”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它的韵味。经年远别,会合无缘,夜来入梦,忽得相见。一觉醒来,踪迹杳然,但见朦胧的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也更加强了“来是空言去绝踪”的感受。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笼罩着一片空虚、孤寂、怅惘的氛围,那么第一句就是处在这种氛围中的抒情主人公一声长长的叹息。 颔联出句追溯梦中情景。梦境往往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反映,远别的双方“枕上片时一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得以越过万重蓬山的阻隔而相会;但梦境又毕竟离不开真实的现实,紧接着梦中短暂的欢聚而来的还是难堪的远别和不能自制的悲泣。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心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梦醒之后不假思索而至的第一个冲动,就是给对方写信。强烈的思念驱使着抒情主人公奋笔疾书,倾诉积愫,好象连他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处于一种不由自主的状态,这正是所谓“书被催成”。心情急切,墨未磨浓就写起信来,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如果一般地说墨未浓而草成书信,也未见精彩。但“书被催成墨未浓”却是极真切传神的描写。在急切心情支配下写信的人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未浓”的,只是在“书被催成”之际,才会意外地发现这个事实。这样的细节描写,完全符合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很富生活实感。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黯淡余光半照着用金线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颈联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是实境与幻觉的交融,很富象征暗示色彩。“金翡翠”、“绣芙蓉”,本来就是往昔美好爱情生活的象征,在朦胧的烛光照映下,更笼罩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物融成一片,恍惚中几疑梦境是真实的存在,甚至还仿佛可以闻到飘散在被褥上的余香——日夜思念的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吧?这自然只是一刹那间产生的幻觉。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室空人杳的寂寥和怅惘,往事不可复寻的感慨,“金翡翠”、“绣芙蓉”也就成了离恨的触媒,索寞处境的反衬。 幻梦的彻底消失,使抒情主人公更清醒地意识到会合无缘的现实。末联用刘晨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间阻的主题。细味诗意,似是双方本就阻隔不通,会合良难,后来对方又复远去,会合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这两句本来应该是全篇抒情的出发点,现在却成了它的归宿。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前六句对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的反复描绘渲染,后两句集中抒写的天涯阻隔之恨才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力量。 末联所点出的情事,是可以成为叙事诗的题材的;即使写成抒情诗,在别的诗人笔下,也可能含有较多叙事成分。但在这里,生活原料已经被提炼、升华到只剩下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一切具体情事都消溶得几乎不留痕迹。拿李商隐这类纯粹抒情的爱情诗和元、白的叙事成分很浓的爱情诗略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显著区别。前者由于过分忽略必要的叙事,可能比较费解,但就其“精纯”的程度而言,却远远超过了元、白那些绘形绘色却不免流于艳亵的爱情诗。(刘学锴)
耿仲琳的不同意见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非艳诗也。与“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雷同。不信,您自己去找。在义山、长吉诗中找不到萼绿华、杜兰香的居处。 “月斜楼上五更钟”,是钟声也。是送夜迎昼的晨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照应“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其二》) “书被催成墨未浓”,照应:“宜男生楚巷,栀子发金墉。龟甲开屏涩,鹅毛渗墨浓。《黄庭》留卫灌,绿树养韩冯。”(李贺《恼公》)这些警人的见地,学中国文学的人,怎可不知?一言难尽,请参阅拙著《破解》吧! “蜡照半笼金翡翠”,“翠”是李贺炼出的专有代词——等于无君论。“金翡翠”是义山视之为宝物。“蜡照半笼”好像怕旁人看见,保密,怕人偷走抢走?不是的,是从事地下工作,传阅秘密的文件,怕被特务发现,惹来焚身之祸! “麝熏微度绣芙蓉”,“绣芙蓉”是喻李贺的歌诗。“麝熏微度”是“幽香”,李贺自诩“幽兰露(《苏小小歌》)”可证。 “刘郎已恨蓬山远”,想成神仙不死,是扯淡,“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李贺《苦昼短》) “更隔蓬山一万重!” 您不信,想长生,没门!宣示李贺、李商隐是无神论者,和一切神神道道无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梦,非现实。《李贺小传》说李贺成神(?)那是小说!
15、《无题四首•其二》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这里,既隐隐传出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这种“象外之致”,和诗歌语言的富于暗示性有密切关系。东风细雨,会使人自然联想起“梦雨”的典故和“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楚辞•九歌•山鬼》)一类诗句;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用作男女相悦传情之所的代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或许正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成的深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续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正衬托出女子幽居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如南朝乐府《杨叛儿》:“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牛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出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所以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事物,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相”、“思”可以明显看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锁幽闺的索寞,又暗示她内心的情丝在时时被牵动。由于务求深隐,读来不免感到晦涩。和上一联对照,可以看出朦胧之与晦涩,虽然貌似,实际上并不相同。 后幅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颈联出句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椽(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缘;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前后幅之间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是无法抑止的。如果把这两句诗翻成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那就是——春心自共花争发。 末联陡转反接,迸发出内心的郁积与悲愤: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即所谓“春心”),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这里,有幻灭的悲哀,也有强烈的激愤不平。透过“春心莫共花争发”的诗句,读者实际感受到的却是:春心,永远无法抑止,也不会泯灭!诗中的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幽闺少女,所谓“相思”也并不一定有具体的对象,或许竟是杜丽娘式的相思。唯其如此,就更能反映出有形的无形的封建束缚对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禁锢与摧残,女主人公的痛苦呼喊也就更具典型性。这一联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除了感情的强烈和富于典型性外,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则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生出联想,创造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不但化抽象为形象,而且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的被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象本篇和前一首,在蓬山远隔、相思成灰的感慨中,是不是也有可能融入仕途间阻、政治上的追求屡遭挫析的感触呢?(刘学锴)
耿仲琳的不同意见如下:
《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南细雨来”,这是把李贺比作太阳,把李贺的诗比作春雨,这和“东南一望日中乌”(李商隐《东南》)雷同。 “芙蓉塘外有轻雷”,这次纪昀评得好:“从《诗•殷其雷》化来”。我想“芙蓉塘”可解为“国”或“都”。在它的周外殷殷雷鸣。 “金蟾啮锁烧香入”,这句是暗示李贺《宫娃歌》为必读之作:“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梦入家门上沙诸,天河落处长洲路。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李贺这首歌,堪称“细雨轻雷”乎? “玉虎牵丝汲井回”,李贺有“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情水。未盥邵(庐)陵王,瓶中弄长翠。”(李贺《安乐宫》) “瓶中弄长翠”是“汲井回”的水,做标本,来探讨无君论。 “贾氏窥帘韩椽少”照应李贺《恼公》“熏衣避贾充”。 “宓妃留枕魏王才”这句须详解。 【朱注】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予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善曰:宓妃,宓牺氏之女,溺洛水为神。”又曰:“魏东阿王求甄逸女,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黄初中入朝,帝示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寻悟,因令太子留宴,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轩辕,将息洛水上,忽见女子来,自言:‘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嫁时物,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又云:‘岂不欲常见,但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掩面,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耳。’言讫不复见所在。王悲喜不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元稹诗:“班女恩移赵,思王赋感甄。” 以上是李善、元稹污蔑《洛神赋》的脏证。 李商隐曾大骂李善之流污蔑《洛神赋》,他在《可叹》中骂李善之流“水簟且眠金镂枕”,污秽了“用尽陈王八斗才”的历史名篇《洛神赋》。义山是同李贺一致,李贺蔑视李善也蔑视元稹。元稹要见李贺,贺拒绝。李贺《洛妹真珠》是专为《洛神赋》辩诬之作“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风飞绰绰。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挡。兰风桂露洒幽翠,红弦袅云咽深思。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金鹅屏风蜀山梦,莺裾凤带行烟重。八窗笼晃脸差移,日丝繁散曛罗洞。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玉喉窕窕排空光,牵云曳雪留陆郎。” 李商隐“宓妃留枕魏王才”,就是读李贺的诗的心得、赞评。“花袍白马不归来”就是赞曹植才高八斗,并且说他(曹植)的高洁的诗风不再。“金鹅屏风楚山梦”就是李贺扮作“洛神”在陈王榻上睡着了。但是遗憾的是没有梦见。更重要的是,“兰风桂露洒幽翠(无君论),红弦袅云咽深思”。这就是说《洛神赋》开启了无君论。 “春心莫共花争发”,“春心”是曹植、李贺及其思想诗作诗风;“花”就是李善、元稹,就是“市南曲陌”“楚腰卫鬓”之流,李商隐觉得这帮下流,同他们纠缠不清。 “一寸相思一寸灰”,是“想思”得心裂流血,肝肠寸断,为好人被诬,坏人喧器而痛感灰心伤气! 李商隐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他终于把(曹植)这个冤案给翻过来了,详见《破解》。
16.无题四首(其四) 李商隐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唐诗鉴赏辞典》: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这首唯一的七古是别具一格的。 开头两句好象只是描写环境,人物并没有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透露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写法,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现在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轻拂的河边传出,这就生动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按声循踪的情状。《牡丹亭》中伤春的杜丽娘有两句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用来解释这两句诗的意蕴,倒是非常恰切的。 三、四两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可见东家老女之所以嫁不售,只是由于家境贫寒。这两句的句法也很特别,先推出人物,再拉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这幅图景时那种触目心惊的迟暮之感。冯浩说第四句是“神来奇句”,可能正是感到了它的这种奇妙的比兴作用。 五、六两句掉笔写另一人物。历史上的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不过借用这个名号作为贵家女子的代称。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意,夫妇同游。这幅对比鲜明的图景,显示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截然相反的境遇。 结尾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益发触动她的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卧后清宵细细长”,在寂寥的长夜中,该有多少痛苦的回忆、焦急的思虑和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这一切心理过程,都只用“展转到五更”一语轻轻带过,用笔极简。末句以不解人的感情的梁燕犹“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却无人理解与同情,侧面虚点,倍觉隽永而有余味。 以美女的无媒难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士不遇的感慨,屡见于历代诗家的篇什。这首无题从内容到写法,都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曹植的《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兴寓言体作品。不妨再看一下诗人的《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中一段寓意显明的描写: 榆荚乱不整,杨花飞相随。上有白日照,下有东风吹。青楼有美人,颜色如玫瑰。歌声入青云,所痛无良媒。少年苦不久,顾慕良难哉!这段文字,脱胎于曹植的《美女篇》,显系托寓政治上的不遇。“无良媒”的“美人”和这首无题中“嫁不售”的“东家老女”,不正是同一类型的虚拟假托人物吗?所不同的,只是这首无题中设置了一个对衬的“溧阳公主”,在鲜明的对比中更加突出寒士的落拓不遇和贵显子弟的仕宦得意而已。清薛雪说:“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一瓢诗话》),可谓知言。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就寓含在生活场景之中。语言也明朗通俗,富于民歌风味,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显然有别。(刘学锴)
耿仲琳的不同意见如下:
考“何处哀筝随急管”(须读洛神赋) “何处哀筝随急管?”“哀筝”喻曹植,“急管”喻曹王。“樱花永巷垂杨岸”是回答前句提出的“何处”?答说是“魏官‘永巷’也。”“樱花”、“垂杨<即柳>”,是多饶一个问题,告诉你是春天。又说是早春吧,因为樱柳先发。喻“篷莱文章建安骨”,这文坛的早春。“建安骨”的领军人物在李商隐看来则是曹植。“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李商隐《涉洛川》)就是缅怀文坛早春的领军人物曹植的。“遗恨”则是恨曹植的遭遇,兼他的代表作《洛神赋》迄未被读懂。“东家老女嫁不售”这个“东家”就是《东阿土》“东诸侯”“东城”的东,已见前述,皆指曹植。“老女”就是《洛神赋》,《嫁不售》就是没人读懂。“白日当天三月半”是说《洛神赋》像春天的太阳当空高照。与前句为倒装,问为什么“嫁不售”呢?文坛出了什么毛病呢?“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这是对上述两个问号的回答。 这是一段又腥又臭的故事。 梁简文帝要占他叔公梁武帝的皇帝宝座,就勾结侯景(侯瘸子)这个比他年纪还大的军阀,不惜把自己心爱的幼女溧阳公主给侯瘸子蹂蹭;最终帝位也被侯瘸子抢去。这是君主制的一例丑恶史,侯景之乱。李贺《画江潭苑•四首》讽刺了梁武帝衍(参见拙著《李贺歌诗愚解稿》234页)。《梁书》:“溧阳公主,简文帝女也。年十四,有美色,侯景纳而嬖之。大宝元年三月,请简文禊饮于乐游苑。上还宫,景与公主共据御床南面坐。”李商隐上述两句诗勾画的就是这句《梁书》。诗句“清明过后”就是《梁书》“三月”;诗句“同墙看”就是《梁书》“共据御床南面坐”。这中间有“墙”、“床”之差,大概李商隐告诉读者“床”北面是“墙”,暗与李善算账,说李善的附会(《洛神赋》是《感甄赋》)说是曹操、曹丕、曹植共嬖甄后,那就把曹植钉到与侯景的同一个展墙上了,混淆了圣洁与污秽。大概李商隐是骂编制“附会说”的下流文人是苍蝇,是追腥逐臭的苍蝇。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下流文人“附会说”的搅和,使《洛神赋》蒙垢千年! 然而《洛神赋》的实质何在?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格川。”《魏书》记载,曹子建朝京师为黄初四年,这里为什么说是三年?概为三年入京,“还济格川”是四年,是省笔,把四年省略了。但这一年的经历曹子建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那是略不掉的!或是亖字之讹?这个问题不大,可以不求甚解!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开宗明义,明白宣示,这是有感而发。读者应深察,不可浅尝而过。这是重大问题,必考。此时,曹植怀念老友杨修,早年曹植曾给杨修书,那是一篇雄文,是明暸这篇《洛神赋》是有“感”而发的重大证据: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动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论乎!其言之不作,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书不尽怀。 “辞赋小道”,“状夫不为”,说明曹植洞明“辞赋”的缺失。说明他同李贺、李商隐是同志,都讨厌这种“御用文学”。(说清这个问题是一言难尽的。请研究者参阅耿仲琳著《李贺歌诗愚解稿》的21页(恼公•试注》和此书的《读<绿章封事>絮语》,那里有较详细的论述。) 既然如此,为什么曹植还要作赋呢? 那是因为他要“成一家之言”,“辩时俗之得失”!而且决心之大,终生不渝:“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论乎!”写作是为了“成一家之言”,这又是李贺、李商隐的同志。 李贺、李商隐看来,“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曹植明白宣告《洛神赋》是不赞成宋玉赋的思想观点,反对它、对着干、独树一帜,而撰写的一篇雄文! “余从京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轩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夕倾,……” 在李商隐看来,这里面大有文章。尤其是“伊阙”,乃扼阻黄巾的要隘,而剿黄巾又是曹操崭露头角的大业。李商隐句“背阙归藩路欲分”的“背阙”含两义,既是背“京城”,又是背“伊阙”;实是背曹魏,而(“路欲分”)分道扬镳了。”这个举措惊天动地,把曹操嚇断了鬼魂(“西陵魂断夜来人”李商隐《东阿王》)。“日既夕倾”在李商隐看来同“水边风日半西曛”。曹植已认识到丑恶的“君主制”己现出它末日的征兆了。所以说曹植根本未做梦,“感甄”更属荒唐无稽。“荆王枕上元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这个“枉”字应解为“冤枉”;在李商隐看来把《洛神赋》附会成《感甄赋》,太“冤枉”了曹植,实乃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这里还有个“越轩辕”的问题,留到下文再絮。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散思。”这是一下子出了神的描写,并非入梦!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这是曹子建第一章对“洛神”的描述。你说是描写女人也成,你说是描写男人也成。尤其是前文的“骇”字,和这里的“惊”字,和曹植当年惊恐万状的处境相联系,能不说他是在描写自己吗?所以李贺、李商隐都意识到从一定的角度上看,“洛神”也是曹植。 现在,回过头来说“越轩辕”。曹植为什么那样喜欢必宓妃,大概是因她是伏羲的女儿。他不喜欢轩辕以来的封建君主制,并且恨透了,他要“越轩辕”,去找“伏羲”,向往上古无君的社会。 四年前,曹操死!曹植犹豫,不敢奔丧;曹王命令许褚带兵,连夜赶往临淄,把曹植、丁仪、丁廙抓到邺城。曹丕下令杀了丁仪、丁廙和两家的全部男子。卞夫人(曹操妻)替曹植说情,曹丕逼曹植七步成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曹丕才免了曹植的“死罪”,给他一个安乡侯,不封王,减少了封地。曹植“惊”“骇”,他多么想从这丑恶的现实中逃避出去哟! 曹子建用大量的文墨描刻了一个少女之美,然后加入了自己:“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这话译成白话是否就是说:“我被她的美感动倾倒,心跳动得受不了啦!”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这里“父母之命”无,根本不在曹植眼里。“媒妁之言”也等待不了了。干脆“托微波而通辞”。就是“眉目传情”,用眼睛说话了。这可犯了孔丘的“非礼勿视”之忌。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这是最纯洁的传情( “诚素” )表达。把“玉佩”择给她,这个“玉佩”是曹植最心爱之物,几千年后,曹雪芹给贾宝玉掛到脖子上的就可能是这块玉。 “若佳人已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余兮,指潜渊而为期。”两情相通,两情相好,已经说定了。而曹植这时还“惧斯灵之我期”、“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孤疑”(心里悬着没落底)。然而“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就是说自己矜持着,摆出正人君子(“礼防”)的样子。 但是,这种感情被女方察觉了。 “于是洛灵感焉……”她恼了不顾一切了:“超长吟以永慕,声哀厉而弥长。”白译:“我永远爱你,你怎能不相信我?”“声哀厉”是她气哭了。 这是陈王曹植在千年前给我们写的婚姻法:“自由恋爱”,“男女平等”。这中间没有“男尊女卑”,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没有如“铜雀台”那样把“佳人”当成曹操的性奴隶,曹操死后还要守着他,那种种罪恶了! 这里边还藏着一个学术问题:曹植以“习礼明《诗》”与宋玉们的“守礼扬《诗》”相对立。在曹植看来,《诗经》上的《桑问》《濮上》诸篇是讴歌自由恋爱的,因之,自由恋爱是合法的。而在宋玉们(加上毛苌)看来,《桑问》《濮上》是“刺淫奔”的,自由恋爱是非法的。李贺赞同曹植而反对宋玉和毛苌。我们在试解李贺《恼公》中曾有详细的讨论,研究者可去查考,这里不赘述了。 “洛灵”气恼,这一厉声呼喊,触动了她的伙伴,一下子都聚拢来了。“从南湘之二妃,指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咏牵牛之独知……”下面有很多的文字,好像一场舞会,都来培“洛神”玩耍。其中“南湘二妃”即娥黄、女英。舜死,她俩不侍候禹,而投了湘江。牛郎是专一爱织女,说明曹植重贞节,专一。但他不赞成独身主义,所以“叹匏瓜(星)之无匹”。“咏牵牛之独知。”牛、女虽阻天河、一年才能相会一次(七夕),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千古不衰。 “华容婀娜,令我忘食”。陈王幽默,令人捧腹!大概是孔夫子说的:“饮食男女,人生之大欲。”陈王曹植和孔丘开了开玩笑?孔子可能说:“当然是吃饭重要,因为我说饮食男女,是把饮食放在前面呀!”“食色性也,也是以‘食’当先嘛!”曹植讥笑地说:“我看你把俩者并列,有点庸俗。食是生理的需求,爱,是生理的需求又加精神上的需求,为何可以相提并论?所以,你老先生不懂什么叫爱情!你的《论语》上就没有这个概念!”“仁者爱人”和恋爱无涉。“巧言令色鲜矣仁,”“仁”和“巧”“色”相排斥你不懂美学! “还有,你处处‘矫言伪行’;就以‘食’为例吧,谁不知道“民以食为天”?可是你,樊须问稼圃,你不懂,反诬他是‘小人哉!’你、你……”曹植大声申斥孔丘。 他们结婚了!“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帮助他们成婚的都是史前的众神。其中的“女娲”,是第一部婚姻法的创造者,她禁止兄弟姐妹通婚,这可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绝顶大事!“老头,你说结婚了是否武断?”“鸣王鸾以偕逝……载云车之容裔。‘载云车’‘偕逝’,是两人偎傍着坐车走了,不是结婚是干什么?” “入洞房没有?” “入了!” “何以证明?” “‘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非入洞房,怎可有这样的场景?” 这里陈王同孔丘又开了一通玩笑。孔丘说“男女交接之大纲”是“授受不亲!?”陈王曰“否,恰相反,是‘亲’,是爱!我说你不懂爱情嘛,你觉得委屈吗?” “恨人神之道殊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这是“人”“神”无奈的“别离”。这个“别”比李商隐“相逢时难别亦难”的“别”,更加“难”上加“难”! 赘说一句:后来,李贺在《洛姝真珠》中写下的“高楼唱月敲悬珰”,“敲”的可能就是这块“江南之明珰”,可能(在李贺看来)它永远“悬”挂在陈王府矣(?) 李商隐吊古“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这个“春”字如《燕台•四首》《春》所涵意义,则是表述了陈王厌恶他所处的君主社会而向往无君社会。 因而李贺、李商隐又视曹植为同志了。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霖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手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这是尾声,是曹植思念宓妃,是真情实感。“沾繁霖”的“霖”,可视为他的“泪”,其中充满他的心血是血泪。“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霖而至曙。”同《诗经》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李商隐《无题四首之四》“归来展转到五更”,大概就是化用了曹植的此时的心情与境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