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学中,葛健豪对学生是很爱护的。据蔡畅的回忆:她母亲开办的这所学校,“是专教贫穷女子以手工和针黹等技艺的学校,再把工艺换来的钱帮助这些贫穷的女子们。”(《续西行漫记》)一九二七年一月,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至汉口,蔡畅从南昌转移武汉时,曾专程回到长沙,在天茂花园住了几天。这时,葛健豪的二儿子蔡麓仙已在广东东征战役中牺牲,组织上发给了她六百元抚恤金。但蔡畅回家时,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她,只把抚恤金交给了母亲。她得到这笔钱后,不顾自己家庭生活的困难,除将钱为学校添置了两部缝纫机外,还救济了部分生活困难的学生。
“马日事变”后,葛健豪在长沙的家被搜查;她办的这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也遭到破坏。由于当时不能再在长沙住下去,她要丈夫带着长女、孙儿回老家永丰去,自己则领着外孙女前往武汉找蔡和森、向警予。到武汉后,党组织把她安排住在一条小巷子里。这时,和森、警予尽管工作繁忙, 隔不了几天就要抽时间去看望她。她一见到儿子和媳妇,总是勉励他们在革命危急关头,既要敢于革命,又要注意安全。不久,由于大革命的失败,蔡和森安排她带着外孙女又回到了老家永丰。
党的“八七”会议后,蔡和森被派去北方局工作。一九二八年春,又从北方局来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这时,蔡畅同李富春也到了上海。为了便于掩护,和森兄妹把母亲、孩子都接到了上海。她虽然已经六十三岁了,又不是共产党员,但她忠于党的事业,一面带小孩,一面做掩护革命同志的工作。一九二八年五月,她得知向警予在武汉壮烈牺牲,为党失去一个好女儿、自己失去一个好儿媳而十分惋惜。
一九二八年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蔡和森受到党内立三路线的排斥,年终,被派驻共产国际。为不加重母亲的负担,和森与妹妹商定,动员母亲回老家去。就这样,葛健豪于一九二八年底又从上海回到了老家永丰。真没有想到,她这次回家后,再也没有外出的机会了,也没有见到儿子蔡和森了。 一九三一年蔡和森在广州牺牲。为不使她悲伤,党组织和她家里的人,都没有将这一消息告诉她。
这时,她永丰的老家一点财产也没有了。只好和丈夫带着长女庆熙、孙子蔡博以及两个外孙女,寄居别人家。她先后在永丰附近佃居过的地方有毛家塘、茶亭子、杨梅子咀等处。一九三二年丈夫蔡林蓉峰去世后,长女蔡庆熙把婆家的财产全部卖掉,将所得的钱交给母亲,在离永丰十多华里的石板冲买了几间破旧的房子定居下来,在这里度过了她清寒的晚年生活。
葛健豪从小在娘家跟母亲、哥哥一起,十分爱好养鱼、种花,栽树。她每住一处,都要设立一个养鱼和种花的池园。定居石板冲后,屋侧有一个小菜园,既是她种菜的园地,也是一个小花果园。每天下午和早晨,她总是带着小孙儿在这里劳动或散步。在石板冲的大门口至今还保留一棵大杨梅树,这就是她当年亲手栽培的。
党对这位革命老人及革命后代非常关怀。抗日战争前后,党曾派人把她的孙儿、孙女从石板冲接出送去苏联。一九三八年,周恩来同叶剑英来到长沙时,还专门派人到石板冲,想把她接出去。但她为不加重组织的负担,坚持要住在乡村。后来,党组织就按月汇给生活费,把她养了起来。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这位革命老人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临终时,她还一直不知道蔡和森已经牺牲,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要他们只管工作,不用挂念家里。她的最后遗言,使我们看到了这颗一生为革命而跳动的母亲的心。
(载革命传统教育丛刊《燎原》第四辑第186—189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