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夜闪星光
“渠江两岸春来荒,富人耍死穷人忙。拉梨挖土作牛马,无衣无食苦难当”。这支现在读来令人倍觉酸痛悲辛、流传于20世纪初的岳池县中和镇(黎梓卫)的民谣,就是那个黑暗年代里华蓥山区人民艰苦贫穷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处于这种难难的生存环境,当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华蓥山区时,人们就像长夜里看见了闪烁的星光,佑护着这星星之火,使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熊熊燃烧……
华蓥山早期地下党的活动及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山区革命斗争尤其是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马列主义在华蓥的传播,唤醒了受苦受难的华蓥人民,为革命斗争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1年10月20日,3400余名同盟会起义军攻下广安州城,建立了“大汉蜀北军政府”,有力地声援了辛亥革命。虽然大汉蜀北军政府仅仅存在了9个月,但它却在华蓥山区打响了向封建专制宣战的第一枪,使沉睡的华蓥山有了一次惊醒。
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馆讲解员为游客介绍华蓥英烈人物
革命烈士塈殉难民主人士纪念碑--1951年2月2日,建于华蓥市阳和乡(现阳和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滚滚的革命洪流,震醒了沉睡的华蓥山。在随后的年代里,一批又一批充满理想、充满热情的青年学生在自发和自学中,不断接受新思想的启迪:邓小平、胡伦、尹懋昭、王是华等继告别家乡,远赴重洋,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的征程;《学谭》、《朝阳报》、《岳民泪》等一批刊载进步言论的报纸在岳池、武胜等发行;一些赴上海、武汉念大的学生寄回《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在广安、岳池等县中学的爱国师生中秘密传阅,克思主义和自由、民主、科学的思潮,为严冬的华蓥山区带去丝丝春意。
1924年底,中共党员熊尧蓂(重庆巴县木洞镇人,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来到岳池,以岳池邮政局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通过组织“读书会”、“岳池学生联合会”、创办《学谭》会刊和传阅《唯物史观》、《向导》等进步书刊的形式,在进步师生和工商人士中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并秘密培养建党积极分子,为创建中共岳池地方党组织准备条件。同期,向廷龙〔华蓥市阳和人,于1917年考入岳池县立高等小学,后升入顺庆联中(现南充高中)读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2年考入武昌中山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同年加入学校少共组织(即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郑泽(哲)生、龙文一等旅外学生,利用回家机会在进步人士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此带动了一批岳池、华蓥籍的有志青年外出求学,寻求真理,其中一部分青年在外地加入党的组织后,又返乡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岳池建立党组织后,进一步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华蓥山区的传播,加强了共产党员的培养教育和发展工作,从而为华蓥建立党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6年,在“军团冲突”事件期间,廖玉璧、熊尧冥、刘汉民等地下党员,从川北民军的优秀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起义失败后,党组织挑选了220名党员,加以训练后分编成44个小组,于1927年春分派广安、岳池(包括华蓥所有乡镇)以及武胜、顺庆、合川等县开展农民运动,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列主义,并秘密组织发动农民成立农协会,发展革命力量。1933年2月,共产党员左叟回到阳和,邀唐银安、张殿元、左国诗、丁鹏武、欧林茂、刘朝贵等人,以吃血酒、拜把兄弟等形式,在华蓥市阳和乡偏岩子、三岔河、鸽笼山、丁家坝、阳和、楼房沟、双碑、文庙等村成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发展会员160多人。由于斗争环境恶劣,为便于开展革命活动,避免损失和牺牲,农会组织建立后,均以“生期会”、“农华会”等名义,采取举办农民夜校、读书会的形式培训骨干,再组织骨干挨家挨户宣传土地法大纲,讲解党的土地政策,唤醒和动员民众参加到抗租、抗捐、打土豪、反军阀等革命活动及剪发等新生活运动中来。从1932年到1933年这段时期,以阳和为中心的华蓥山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为团结农友,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陈联诗(中共党员,廖玉璧之妻,解放后先后在脱险同志联络处、重庆市妇联、重庆市文联工作)档案中记述:廖玉璧“根据党的指示,在川北地区积极从事民运工作,在渠河嘉陵江地区之间培训农民武装干部,广泛组织农民协……”,“1930年10月(注:实为1931年秋)即发动震动全川的第二次华云地区武装暴动。”“暴动得势后,即积极执行了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军阀统治,反对苛捐杂税,反对拉丁拦夫,没收土豪恶坝(霸)财产,清算劣绅把持的团款、庙产、祠产(祠堂公产),要求地主增加催工工价,反对加租加押和退佃,反对高利剥削等政策口号……”。华蓥山农会组织的建立发展,团结教育了劳苦大众,孤立了反动势力,积蓄了革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