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重要的革命老区,兴化在抗战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今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中,“兴化部队”战旗作为荣誉旗帜之一通过天安门广场,其背后承载着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1团收复兴化城的英雄壮举。这片曾诞生过三垛河口伏击战等经典战例的红色土地,如今正以鲜活的方式延续着红色基因——土生土长的兴化人杨如忠,身为盐城市收藏家协会会员、盐城市红色委员会成员、盐城雷锋文献馆兴化分馆长,正以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近期,为筹备“藏往知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收藏展,他主动计划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抗战老瓷器、老军用品,为这场承载红色记忆的展会贡献力量。这位在建材生意中奔波的收藏家,始终将守护红色文脉视为使命,其行为与兴化作为革命老区的精神内核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7月 24日,杨如忠接到展会筹备通知,得知 7月31 日盐城将召开首轮会议确定展品方向。彼时他正在昆山打理建材生意,却第一时间郑重记下会议日程,丝毫没有因事务繁忙推脱。7月30日傍晚,处理完昆山的紧急工作后,他匆匆吃过晚饭便独自驱车近300公里赶回盐城,往返的油费、住宿等开销从未放在心上,满脑子都是如何为展会出好主意,不辜负手中那些能“讲述”历史的老物件。

7月31日首轮研讨会上,杨如忠结合多年收藏经验,细致分享了老瓷器、老军用品如何从不同角度反映抗战时期军民的生活与精神风貌;他还和参会者一同探讨藏品筛选标准,反复核实藏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性,提出的“老物件分类展示”建议,因贴合主题、实操性强,当场获得大家认可。8月15日,展会筹备进入细节阶段,第二轮会议需敲定展品清单与送展要求,杨如忠再次调整生意行程准时参会,不仅协助细化藏品品类,还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藏品保存技巧,并建议不同类型老物件搭配展陈,为后续送展、布展提供了关键参考。

8月15日会议结束后,杨如忠立刻返回位于兴化的个人红藏馆-一这里收藏着他过去十几年从各地寻访、精心收购的红色藏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他对红色文化的珍视。他顾不上休息,直奔储藏室,用软布轻轻擦去藏品上的浮尘,逐件对照标准筛选,耗时近3小时,最终确定了数十件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真品。为避免藏品受损,他用泡沫层层包裹易碎的老瓷器,将老军用品擦拭干净后放进棉布袋,随后按要求及时将藏品送到指定地点。

8月23日布展期间,虽因生意繁忙无法亲临现场,他仍多次打电话给工作人员,仔细询问藏品摆放是否稳妥、是否需要补充背景说明;8月27日展会开幕,看到工作人员发来的展品陈列照片,他真切地感到这份付出很有意义。

在当下不少人计较个人得失的环境中,杨如忠的选择尤为难能可贵。从接到通知心系展会,到两次调整行程参会,再到筛选藏品、关注布展,他始终不图名、不图利,甘愿放下手头的生意、承担所有开销,只为让红色藏品“活”起来、把红色记忆传下去。展会同期开展“99怀念”纪念毛主席活动时,他还主动提供了两面印有毛主席头像的大型红旗--旗帜尺寸远超普通规格,以鲜明的视觉语言传递着对革命领袖的深切缅怀。“这些老物件不是我个人的,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得给它们找好‘展示的舞台",杨如忠常这样说。展览期间,参观者纷纷感慨,触摸老物件就像触摸历史,而杨如忠这份默默付出的精神,本身就是最动人的“隐形展品”。这位兴化人的赤诚,不仅为盐城的抗战纪念展注入了厚重温度,更照亮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之路,让更多人看到了平凡人守护民族精神根脉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