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新四军第1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展开作战,他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方针,在敌人后方主动出击,有力打击了该地区的日军。1939年11月8日至9日,新四军第1支队在江苏丹阳九里镇一带与“扫荡”的日军展开激战,取得毙敌中队长以下168人、俘3人的重大胜利,被称为“延陵大捷”。九里镇战斗(亦称贺甲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的“扫荡”计划,创下新四军在江南歼敌的新纪录,提高了新四军的威望,极大振奋了江南军民抗战热情。当时上海和江南等地报纸纷纷以“伟大胜利在江南”为标题作了报道,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结合实际,决心主动出击歼敌
1939年10月下旬,新四军第1支队新6团在镇句、镇丹开展破路行动后,当地日军曾两次下乡搜寻,均被新6团及丹阳独立支队予以痛击。日军不甘失败,继续寻找新四军主力,企图通过“扫荡”歼灭新四军有生力量。
11月7日,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1个中队从镇江西南宝堰出发,向丹阳县延陵、九里镇地区进犯。为打破日军“扫荡”计划,第1支队决定在丹阳独立支队配合下,主动出击歼灭日军,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日军刚在杨柳铺取得战果,态度十分傲慢,我军主动出击有利于调转日军,援助友军;另一方面,日军此次出击,意在寻找新四军目标、侦察虚实,为下一步进攻做准备,由于新四军第1支队部署在日军侧翼,敌人所到之处均未发现新四军踪迹,第1支队可乘敌不备,采取急袭,打击日军。
随后,第1支队召开营级干部会,阐释此次战斗的意义和争取胜利的条件,并要求全体政工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群众协助作战,这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伏打击,与日军激战九里镇
11月8日晨,当折返九里镇之数十名日军行至贺甲村附近时,遭到丹阳独立支队设伏打击,当场被毙伤10余人。日军随即占据附近小高地进行顽抗,与丹阳独立支队形成僵持状态。得到情报的新6团团长段焕竞,率第1、第3营前来增援。在猛烈攻势下,日军从小高地向九里镇西北贺甲村退却,我第1营则乘势追击。与此同时,第3营一部从日军左翼进至贺甲村正面小桥,与第1营共同对敌展开攻势。
穷途末路的日军,随即向新四军施放毒气,导致不少官兵中毒。日军趁机以机枪猛烈扫射,造成部分人员伤亡且进攻严重受阻。考虑到周边敌援军可能快速赶到,段焕竞致函第2团团长王必成,请求支援以全歼该股日军。
二团驰援,迫敌撤退固守待援
接到来函后,王必成令第2营掩护电台,自己率第1营、第3营前往贺甲村增援。其中,第1营由王家村出发,经堰坡桥、张庄一线,于午后到达贺甲村西北,第3营则进至南、北雨庄附近。此外,丹阳独立支队一部也在副支队长林胜国带领下,转移至贺甲村附近。随后,王必成、段焕竞与林胜国商议,认为退至贺甲村的日军不到百人,当前我军兵力占据完全优势,可将敌一举歼灭。于是,他们进行了战斗部署:第2团第3营以1个连向村北端进攻,第1营以1个连向村西北端进攻,另1个连向宝堰方向警戒,阻敌增援;新6团第1营向村南端进攻,第3营于九里镇向直溪、珥陵方向警戒,阻敌增援;丹阳独立支队向丹阳、白兔等地警戒,阻敌增援。该部署同时确定当天14时由3股兵力同时发起攻击,力争在敌增援未到之前解决战斗。
14时许,新四军各部对贺甲村之敌展开进攻。第2团第3营强攻村北端一座木桥时,遭敌逆袭,被阻于木桥北侧。第1营从村西北端进攻,因地形开阔,不得不在敌火力下运动,遭敌火力压制,攻击受阻。新6团第1营也因村南端地形开阔遭敌火力覆盖,攻击受阻。加之天降大雨,又有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