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新一轮元宇宙潮流涌动、蓄势待发之际,臧志彭教授的《元宇宙导论:迈向人类新生存方式的认知框架》以其前瞻性的理论建构和系统性的路径梳理,对元宇宙的认知共识与长期发展,具有召唤与引领作用。
这本书不仅提出了元宇宙文明是数字时代文明新阶段的判断,还通过梳理人类生存方式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元宇宙作为人类新一代生存方式的必然性。该书提出:“元宇宙文明是数字时代文明新阶段”的判断。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技术中性论,将元宇宙定位为文明层级的质变节点,而非单纯的技术叠加。书中通过梳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演进路径,探索了“生产要素—社会组织—价值体系”的三维分析逻辑,指出元宇宙的核心特征在于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分布式网络重构社会组织形态、虚拟与现实共生重塑价值体系。
这一框架与学界既有研究形成对话。区别于技术决定论视角,比如凯文·凯利“失控”理论强调技术对文明的单向塑造,而臧志彭倡导“技术-人文”协同进化论,认为元宇宙文明需在代码规则与人文伦理间建立动态平衡;区别于后现代主义解构,比如福柯“权力话语”聚焦身份流动性,臧志彭则更关注文明存续的本体论问题,提出从数字身份——数字角色+数字资产+数字生命——元宇宙社会+元宇宙经济+元宇宙生态——元宇宙生存方式——元宇宙文明的完整的文明演进逻辑路线。
书中深刻、系统厘清了元宇宙、人工智能(AIGC)、区块链、Web3.0(Web3)等一系列新兴科技之间的内在关系,敏锐关注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给元宇宙带来十大变革趋势,并将推动世界文明融通共同体时代的到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双重支撑下,人类的生产关系将真正从“支配型”生产关系升级价值主导的自主共创型生产关系新时代。
作为“文化元宇宙”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文化元宇宙”也是本书的关键章节,但是,臧志彭却没有将本书命名为《文化元宇宙》,而是采用《元宇宙导论:迈向人类新生存方式的认知框架》,这一选择或许暗含三重考量:首先是学科层级的逻辑自洽。“文化元宇宙”易被狭义理解为文旅、艺术等垂直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而《导论》试图建构元宇宙作为“文明操作系统”的宏大叙事。书中指出,元宇宙不仅包含文化场景,更涉及经济系统、政治治理与伦理规范,为读者呈现了人类文明DNA数字化重构的崭新图景。其次是突破“技术乌托邦”陷阱。当下元宇宙讨论多陷入“技术至上主义”误区,臧志彭则强调“文明批判优先”。他借鉴了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框架,意识到纯粹技术维度的元宇宙将可能成为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因此,将元宇宙定位为“文明形态”而非“技术产品”,旨在唤起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本质”的哲学反思。第三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人文担当。本书让读者感受到元宇宙不应停留于消费主义娱乐的层面,而需承担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
本书提出的理解“元宇宙”概念的共识框架,将元宇宙界定为“人类新一代生存方式”,这一观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从元宇宙的主体及其组织方式、生产与分配方式、栖息与生活方式、文化形成与传承方式四个方面建构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全面理解元宇宙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元宇宙主体及其组织方式上,真人、虚拟数字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体等多元主体并存,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等新型组织方式的兴起,将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社会结构。元宇宙栖息与生活方式的变革,让我们看到未来人类将在虚实融合的世界中享受全新的生活体验,娱乐、社交、旅行等活动将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元宇宙生产与分配方式的创新,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元宇宙空间理论、媒介理论等,将推动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而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方式则深刻指出了文化元宇宙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元宇宙化,更是人类数字文明时代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延续与传承方式的总和。
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元宇宙文明自主觉醒的论述也发人深省。本书提出,中国的元宇宙并非西方“Metaverse”的简单复制,而是中华文明在自主数字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元宇宙的发展阶段论,让我们认识到元宇宙对于中华文明自主演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意义。
尽管当前人们对元宇宙的认知还存在诸多争议,但人类必将迈向元宇宙新一代生存方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包括技术,也包括文化,从而在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孙若风,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全国旅标委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央美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顾问,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