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淄博烧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火。一群围着小炉子吃烧烤的大学生,在以往旅游模式之外另起炉灶,引发一场以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为特征、弥漫各地的“烟火气”。
自此,现象级旅游热潮一发不可收。2023年夏天,榕江村超热度飙升;冬天,哈尔滨以“尔滨”的亲切称呼强势出圈。进入2024年,天水麻辣烫火遍全网,李子柒回归短视频掀起热潮,在海河跳水的天津大爷借助短视频走红;郑州大学生如潮水般骑车涌向开封;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隰县等地旅游;李娟作品《我的阿勒泰》引发当地旅游热潮;还有王婆说媒、郭有才唱歌、李晓华理发等。2025年,有春晚助推的广东英歌舞,外国网红甲亢哥等。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通过“蹭流量”成功出圈的重庆荣昌卤鹅哥,“剧情”跌宕起伏,从流量暴涨,到流量反噬,又到流量进入新的高位,一次次反转,一次次柳岸花明,堪称教科书级案例。这些现象级旅游事件此起彼伏,潮起潮落,有的在成为“网红”后仍保持着高光状态,有的则如昙花一现。

始于淄博市井街巷的逆袭,已经重构了中国旅游版图,其引发的涟漪效应远超想象。不论喜欢与否,该发生的终将发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即便不是淄博,也必然会有其他地方成为“破局者”,这是由当前旅游发展的必然逻辑所决定的。其一,旅游意识觉醒,社会性、大众化的旅游需求集中爆发,人们对新鲜、独特旅游体验的渴望愈发强烈;其二,社交媒体传播力发挥关键作用,算法推荐实现精准推送,热门话题迅速发酵,用户分享的真实体验大幅增强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其三,社会共情强化,旅游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能够引发大众共鸣,如李子柒视频展现的宁静田园文化,《黑神话·悟空》呈现的中国神话魅力和工匠精神;其四,城市营销创新,淄博政府提供贴心服务保障,哈尔滨文旅部门和企业通过创意“整活”出圈,各地相关部门也加强联动。
现象级旅游被形象地称为“泼天富贵”,那些成功抓住机遇的城市或地区因此受益,旅游收入显著提升,有力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还迅速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营造出良好的营商和创业环境。现象级旅游也带来了旅游服务和城市管理压力,生态承载压力明显增大。不过,总体而言,市场秩序良好,天津大爷跳水、郭有才唱歌、郑州大学生骑行等活动,虽未发展成稳定的旅游模式,但也未造成大的混乱,充分反映了各地城乡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了市民村民对家乡的呵护以及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
不是每个地方都要争当“现象级”,条条道路通罗马,条条道路通向诗和远方。但要认识到,淄博等城市逆袭为各地旅游相关方带来了新的启示,让他们看到了旅游发展的新门道和契机——这才是最重要的。
各地政府和业主看到了本地发展旅游的可能。现象级旅游证明,非典型旅游城市、乡村同样具备发展旅游的潜力。中国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每个县域都蕴藏着待激活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具体体现为对家乡文化、乡土文化的自信。当传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被“情感价值指数”取代,意味着每个地方都有凭借独特魅力吸引游客的机会。
游客看到了共创共享的可能。游客与生产经营者、在场旅友与在线网友之间的互动合作愈发重要。游客不再只是旅游产品的消费者,还能通过分享旅游体验和创意,为旅游产品创新提供灵感;生产经营者需更关注游客需求,与游客共同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在场旅友与在线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见闻,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现象级旅游的本质,是大众文化自觉的集中爆发。
当地居民看到了以旅游建设家乡的可能。旅游业从依靠“老天爷”(自然条件)、“老祖宗”(文化条件)的“二老”模式,转变为“三老”模式,新增的“老百姓”作为当地文化的传承者和生活的参与者,他们的热情好客、文明素养以及对家乡的宣传推广,都为旅游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现象级旅游带来了旅游领域的拓展与转型——
在旅游拓展方面:其一,从典型景区向非典型景区延伸。传统旅游聚焦于名山大川、著名历史遗迹等知名景区,而现象级旅游让原本不被关注的非典型景区进入大众视野,这些地方开发成本低,更能保留真实风貌和生活气息,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其二,从风光游向生活游转变。过去旅游以欣赏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为主,游客多为旁观者,如今现象级旅游注重生活游,让游客深入当地生活场景,获得更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也促进了当地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发展;其三,从精英游向全民游拓展。以往旅游常被视为精英阶层或有钱有闲者的专属,现象级旅游打破了这一局限,降低了旅游门槛,实现了全民参与。
在旅游转型方面:其一,边界泛化。旅游变得更加大众化、日常化,不仅名山大川、品牌景点值得体验,小景点甚至非景点区域也别有风景,旅游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方式;其二,主体青年化。青年成为旅游主体,引领旅游潮流,带动旅游大众化发展,即便针对银发群体的旅游,也需兼顾其便利安全需求与对“年轻态”的追求;其三,业态多元化。文旅产业与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学文旅等业态蓬勃发展,“无边界融合”趋势显著;其四,重心基层化。旅游向基层下沉,推动城乡融合、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人文与经济融合,夜经济、休闲经济、冰雪经济成为旅游新载体,各地更加注重小切口、小故事、小细节,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项目;其五,工具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分析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旅游推荐,助力旅游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算法推荐、实时互动、数字原住民等因素深刻影响着旅游市场;其六,主客共享化。“体验式旅游”备受青睐,游客从单纯“看景”转向“入景”体验,各地创新文旅评价体系,将居民生活元素纳入其中,推动构建全民共享的文旅生态圈,北京、杭州等地积极探索主客共享的旅游模式。
同时,现象级旅游还带来了旅游发展和治理范式的创新。一是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文旅融合找到了新突破口和发展路径,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和旅游建设;二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关部委和地方部门加强联动配合,建立“文旅+”协作机制,实现数据互通和客流精准调控;三是改进治理体系,形成有效的响应机制,策工具箱不断迭代,部分地方探索“柔性执法指引”。
或许,现象级旅游以及产生的涟漪效应,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文化价值。它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在旅游业的生动体现,顺应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趋势,展现了文旅业包容式发展的时代特征。这种包容性打破了诸多固有认知,特别是打破了几个“只能”。
——不相信“只能”是哪些地方可做旅游。没有哪类地方注定不能发展旅游,每个地方都可以有所作为;
——不相信“只能”按哪个方法做旅游。根本不存在绝对标准的旅游,完全应该依据自身特色探索创新;
——不相信“只能”是哪些人可以旅游。旅游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不是“有钱有闲人”才配旅游,全民都能参与其中;
——不相信“只能”用某种研究套路说旅游。哪有什么定于一尊的旅游表达,对各种意见兼收并蓄才是正常生态。必须摒弃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对基层创新不要吹毛求疵。对年轻人的表达和网络语言不要爹味十足地指责,让人感觉完全不在一个频道。要开展健康的旅游批评,不要随意上纲上线、杀人诛心,不要乱打棍子、乱扣帽子。
图片来自网络

孙若风,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顾问,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艺术顾问,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教育部)共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幸福与创造重点实验室特约高级研究员,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职教授,中国散文学会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