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花开时节,我来到岭南,走进了那座古色古香的村落。
这里是广东河源市东源县下屯村。古村已有600多年历史,三面环山,悠悠东江水从村边蜿蜒而过。这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卓越领导人之一、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阮啸仙。
阮啸仙从小志存高远,10岁时,便在自己的墨砚上刻下“挥笔落下如云烟,意志坚强可敌天”的字样。在那个动荡年代,阮啸仙投身革命斗争,用忠诚和担当,在党史上镌刻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1921年,23岁的阮啸仙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早期也是广东最早的党员之一。他积极投身农民运动,是著名的农民运动理论家和领导者。“阮啸仙,阮啸仙,农民见到哈哈笑,地主见到哇哇叫”,这首当时在广州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谣,现在在他的故乡依然有人传唱。
后来,阮啸仙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审计委员会主任。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个温文尔雅、性情温和的人,但做起审计工作来又非常认真严谨,容不得半点瑕疵。
正直勇敢、一心为公、清正廉洁……浏览故居和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我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个“苏区经济卫士”、肃贪“铁算盘”的崇高形象。
阮啸仙一到任,便在审计系统制定了严格的“六不准”工作纪律,要求审计人员:不准偏听偏信,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漏查和作不精确统计,不准徇私用情,不准吃馆子或吃公饭、外出审查一律自带干粮,不准收受被审人员任何物品。这些纪律不仅规范了新生的红色审计工作,也为苏区的廉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对贪污腐化行为零容忍,组织成立肃贪“突击队”和清腐“轻骑队”,处理了杨其兹、谢开松案,在苏区引起极大震动。
我想起此前在收集苏区报刊资料时,看过的一篇报道——在1934年6月19日出版的《红色中华》第三版“自我批评”栏目中,有一封公开信,题目是《把节省的每一个片(意为铜板),为着战争,争取前线上的胜利,提到福建省苏面前》。其作者便是阮啸仙。
1934年6月,中央苏区开展的节省运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一封来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的“申诉”材料,让阮啸仙大动肝火。
原来是福建省的同志在为此前一份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叫屈。那份报告中指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3月份不但没有节省行政经费30%,反而比2月份超支30%以上。面对报告,他们不仅没有吸取教训、积极整改,反而找各种理由进行辩解。阮啸仙立即给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负责同志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阮啸仙措辞严厉。他写道:“这显然是不成理由的理由,正是一幅浪费的图画。这充分暴露了一些同志,自己对苏维埃,对中央命令采取不尊重的态度,当着死亡或者胜利的决战关头,我们没有时间找别的话向省苏(省苏维埃政府)说了,只有把节省的每一个片,为着战争,争取前线上的胜利,提到省苏面前。”
为了指导中央苏区开展的节省运动、发挥警示和教育作用,阮啸仙接受中央审计委员会机关同志的建议,将这封信在《红色中华》上发表,在整个苏区引起很大反响。
英雄牺牲在90年前的春天。
从烈士故乡向北200余公里,翻越几重山,在一方山清水秀之地,便是他牺牲的地方。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阮啸仙奉命留守中央苏区,担任中共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治委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斗争。
1935年3月初,岭上的映山红已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