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队先后在大连、海拉尔、拉古、克山、密山、鸡西等地建立了支队,侧重研究在野外大量使用各种细菌和烈性毒药大规模杀害牲畜和人的方法及其效果,其试验范围南到广东,西到西安及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城市;近及长春市内及其周围地区;北至满州里、内蒙古与苏联的边界及至西伯利亚地区。
3、建立在南京的荣第1644部队。于1939年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对外的公开名称是“中支那防疫给水部”,或“多摩部队”。这是石井四郎建立的第三个主要的“杀人工厂”。石井四郎选中增田知贞为南京新建细菌部队的代理部长,增田知贞1926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院并同时投身日本陆军,1931年获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37年9月,他担任了石井四郎细菌部队的一个下属机构大连临时防疫所的负责人,并成为石井四郎的高级助手。
荣第1644部队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的一所原6层楼高的中国医院内,其司令部的司令官的办公室和各个行政管理办公室即在大楼中。有一座处理实验动物和人的遗体的焚尸炉。营区内的另一座4层楼房是副楼,它是1644部队的核心“秘密”所在,里边是各个研究设施和关押细菌实验用“犯人”的囚室。其中,一楼是研究实验室,主要生产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菌。二楼是饲养和繁殖大量虱子、跳蚤、小鼠、大鼠、地松鼠等各种实验动物。三楼主要是各个研究实验室。四楼囚室可容纳100名“犯人”,用于细菌、毒气实验之用。荣第1644部队所辖人数最多时有1500人。
荣第1644部队与第731部队一样,研究已知的所有疾病,但主要侧重于研究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另加蛇毒、河豚毒、氢化物和砷。荣第1644部队在规模上比731部队和100部队都要小,但却有巨大的细菌生产能力,它的主要细菌培养室拥有2个自闭筒,有200个石井式培养器,60个科哈式锅炉和100只繁殖跳蚤的汽油桶,一个生产周期能生产10公斤细菌。从1941年起,荣第1644部队与设在神奈县川崎市的日本陆军第九研究所合作,进行各种各样人体实验毒素的研究,“九研”派来一名技术科长带着7名技术专家乘船来到南京,并增加毒气、化学武器实验。此外,荣第1644部队还承担每年培养300名胜任细菌战的细菌专家。据原第1644部队参加过人体实验的几位“军医”供认:每星期都有10—20人被用来做毒剂、细菌和各种毒气实验,进去的就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的。那么,从1939年4月到1945年8月,荣第1644部队共抓捕6,080人被用来做毒剂、细菌和各种毒气实验,而后身亡。
4、建立在北京的甲第1855部队。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侵占了北平市天坛西门的原国民党政府中央防疫处,建立了“北支那防疫给水部”,直属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九技术研究所(登户研究所),直接受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部领导。部队长初为黑江,继为菊池。1939年10月,西村英二上任,“北平甲第1855部队”正式命名,成为日军在北平、南京、广州和新加坡组建的四支新的细菌战部队之一。
第1855部队总部及3个直属分遣队驻扎在天坛公园内的神乐署和原中央防疫处,编制兵员1500人。总部下辖13个支部和办事处,分布于天津、塘沽、海南、青岛、石家庄、太原、运城、郑州、开封、新乡、确山、郾城等地。日军华北派遣军所属野战师团、独立旅团设有防疫给水班,编制十几人至20人左右。
第1855部队主要下辖第一、二、三课。第一课(原为防疫课、第一分遣队)下设事务室、卫生材料室、血清室、理化检验室、原虫室、培养基室等。第二课(原为细菌课)下辖第一细菌生产室、(又称第一疫苗室)、第二细菌生产室(又称第二疫苗室)、血清室检索室等。第三课(原为卫生研究课、第二分遣队)下公园西南门建起病房7栋、工作室100多间,小动物室70多间、地下冷库(储存各种病毒菌种)192立方米。它主要研制和生产鼠疫、伤寒、霍乱、痢疾、黑热病、疟疾等细菌和原虫,并饲养大批老鼠和跳蚤。1942年春在冀中被捕获的日本特务机关长大本清招供:“日本在华北的北平、天津、大同等地都有制造细菌的场所,日军部队经常配有携带大量鼠疫、霍乱、伤寒等病菌的专门人员,只要上级下达命令就可以施放”。1944年夏,第1855部队把丰台中国俘虏收容所的19名中国人进行人体细菌病毒试验。日本投降前夕,第1855部队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销毁全部文件和器材。因此,它们究竟杀害多少华北民众,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