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城南庄召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和任弼时都出席了会议。这是撤离延安后,“五大书记”第一次在一起参加中央的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讨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和如何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等问题。毛泽东特别提出,中共中央应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著名人士来解放区,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业。正是毛泽东的这个动议,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参政运动。
会议结束没几天,一日拂晓,又熬了一个通宵的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笔,吃过安眠药,上床休息。
正当大家吃早饭时, 城南庄上空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防空警报随即响起。毛泽东的警卫员李银桥听到警报,心里非常焦急,徘徊在屋前,不知该不该叫醒主席。
这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快步赶来:“主席呢?”
李银桥:“主席吃了安眠药,刚睡着。”
聂荣臻:“快叫醒,敌人的轰炸机马上就到,赶快去防空洞。参谋长,快去拿担架!”
李银桥冲进里屋:“主席,醒一醒!敌机!”
毛泽东睁开眼,慢慢坐起来,向李银桥伸出两个手指示意要烟。
李银桥边递烟边劝:“主席,先别抽了,快走吧。”
毛泽东点燃了烟,不慌不忙地说:“投炸弹了?”
这时,警卫排长阎长林也进来了:“炸弹下来就晚了!”
毛泽东又道:“慌么子,就是丢下炸弹,也不见得就专找毛泽东嘛。”说着不紧不慢地穿衣服,仍没有走的意思。
李银桥冲出屋子,向聂荣臻求助:“聂司令,主席他……”
聂荣臻带着担架闯进了屋子:“主席,快上担架,去防空洞!”
此时,敌机的轰鸣声再次隐隐约约地传来。
“快!把毛主席抬上担架,去防空洞。”聂荣臻严肃地命令道。几个人赶紧把毛泽东扶上担架,抬起来就跑,刚跑进防空洞,就听见几声轰响,随后便见小院周围升起了一团团浓烟。
敌机共投下5枚炸弹,其中一枚在小院里爆炸!
5个月后,从缴获的国民党档案里,人们才知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小伙房的司务长刘从文,是潜藏的特务,他向敌机报告了毛泽东的准确位置。
当晚,毛泽东撤离城南庄。5月27日,他到达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西柏坡,与先期来到的周恩来、任弼时等会合。
小山村指挥大决战
在西柏坡,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五大书记”进行了分工,其中,毛泽东在周恩来的协助下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但毛泽东说:“现在到了决战阶段,仗要越打越大,都是关系全国大局的大仗,不要我一个人说了算,重大决策都要集体研究决定。”
1948年9月,许世友指挥部队拿下济南城之后,毛泽东立刻意识到,人民解放军已具备攻打大城市的能力。于是,他迅速组织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命令东北野战军先南下攻打锦州,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当时,林彪对这一作战意图顾虑重重,怕受到锦西和沈阳之敌的合围攻击。为此,毛泽东先后20余次发电报说服林彪。1948年9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到11月2日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紧接着,在黄河以南,毛泽东指挥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所率的两支野战军,硬生生“吃”掉了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实现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就在淮海战役鏖战期间,毛泽东又看准了华北平津一带的战场,指挥刚取得辽沈战役胜利不久的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发起平津战役。为了防止傅作义军团南逃,毛泽东命令即将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大军“做出阻击之势”。最终,傅作义被迫放弃幻想,率军起义,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自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4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通过数百件电报,指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至此,中国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
毛泽东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打过长江去,夺取全国性胜利。
为了防止人民解放军南进,蒋介石在长江沿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号称“固若金汤”。他自恃有美国的支持,料想解放军不敢再往南进攻。
当时,确有一些国际友人劝毛泽东适可而止,不要引发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干涉。但毛泽东等对此并不担心。1964年,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这段历史:“我们同蒋介石打仗,胜利之前,美国有十几万海军陆战队驻扎在上海、青岛、天津、唐山、北京,或者以此作为根据地,或是临时驻扎过。但我们一打这些地方,他们就跑,连接触都不敢接触……”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4月下旬,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毛泽东毫不犹豫地立刻下达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他已经下定决心——即使帝国主义干涉,也要打过去,决不实行南北分治。
北平礼遇民主人士
1949年,毛泽东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筹建新中国上。这项工作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二是通过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
筹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工作,虽然主要由周恩来负责,但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的一把手,在很多事情上仍然亲自出面。
83岁高龄的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要到位于香山南麓半山腰的双清别墅,和毛泽东谈事。毛泽东怕体弱的司徒美堂经不住吉普车的颠簸,就让工作人员准备好担架,到坡底去接。警卫人员找不到担架,毛泽东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藤椅做成一个简易的轿子。司徒美堂被抬上来后,毛泽东双手挽扶他“下轿”,把司徒美堂感动得连连拱手致谢。
新政府应该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外交、民族政策,新中国将用怎样的国号……对于这些问题,毛泽东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比如,关于国号问题,毛泽东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有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时用“中华民主共和国”;党中央的文件则有时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在新政协的一次筹备会上,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简称民建)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而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等则主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毛泽东当时却支持沿用“中华民国”国号,理由是:共产党救中国,而不是亡中国,新中国取代旧中国是新政府取代旧政府,不是新国家取代旧国家,共产党反蒋介石不反孙中山。后来,何香凝解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包涵了“中华民国”这4个字,其实质是一样的;“民国”的“民”就是“人民”;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共和而奋斗,“国”自然就是“共和国”。毛泽东听后觉得有理,就不再坚持。
关于这段历史,曾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后来总结说:“召开政协和拟定建国纲领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派协商精神。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胸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立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亦能本着共同负责的精神,竭智尽虑,为国献策,大胆发表意见,敢于进行争论。这种精神,为我国政治生活留下了一种宝贵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