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时报》先后由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等主编,张报、于辛超、邱静山、赵毅敏、欧阳新等都参加过编辑工作;设在巴黎的印刷和发行所,则相继由吴玉章、吴克坚负责。当时办报条件极艰苦,但大家都废寝忘食地工作,如张报曾这样回忆李立三:“他负责《救国时报》编辑工作的时候,真是困难脚下踩,艰苦肩上挑,日以继夜,毫无怨言。他为着推敲一篇社论,有时工作到凌晨;为着把报纸纸型及时交到赴巴黎的班机,他中断了莫斯科大戏院的观剧;为着修改标题或报中的一两个字,他曾于深夜亲自跑到印刷厂;为着保证报纸的质量和出版速度,他经常在星期天和假日加班工作。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有的同志曾经给立三同志以‘坦克车’的称号,意思是说,他坚强有力,不怕艰苦,勇往直前。”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内已有条件公开出版抗敌刊物,《救国时报》原定的使命完成了。因此,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1938年2月将《救国时报》迁到美国纽约,作为以华侨为对象的刊物继续出版。至1939年10月,《救国时报》刊登《启事》宣布:因编辑人员“将全体回国参战”,“暂时停刊清理”。该报虽然仅存在短短数年时间,但它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它又是中共在战争年代创办于海外的著名报纸,因而无论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还是在我国新闻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