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时报
1935年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全面侵华准备,国民党政府却坚持不抵抗政策。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无法公开出版党的刊物向群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远在莫斯科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创办《救国报》。
《救国报》于1935年5月15日问世,初为半月刊,旋改周刊,编辑部设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外国工人出版社中文部内,印刷和发行所设在巴黎;当时通过陈云的关系从上海商务印书馆搞到一套汉字铜模,由编辑部编、校好文稿,打成纸型搭飞机送往巴黎。不久,《救国报》就发表了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在海内外各阶层人士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国民党当局眼看《救国报》影响愈来愈大,感到坐卧不安,想查禁又鞭长莫及,遂利用外交手段施压。同年10月,《救国报》正要发行第16期,忽接法国政府“停止邮寄”的通知。为此,党派吴玉章到巴黎进行交涉,他后来在《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中说:“为了反抗法国政府这道法令,使报纸继续出版,我去找法国共产党的同志们商量,问他们是否可以通过起诉,争取复刊……他们对我说:‘这不是什么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次令《救国报》停刊,是法国政府为了外交关系由内阁决定的;起诉无用,抗议也无济于事。’并说:‘好在法国政府向来标榜言论、出版自由,如果把报头的汉字和法文稍加修改(保持大意相同),仍可继续出版。’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开展,国内人民和国外华侨纷纷来函订报,各方需要很急,而且报纸的纸版要从莫斯科航空寄来,如不赶快设法,很容易使报纸脱期,从而会引起各方面的疑惧。因此,我急电领导请示,建议改称《救国时报》。在得到回示同意后,我们赶忙把莫斯科寄来的纸版改了报头,使报纸一期也不脱。《救国时报》居然在‘一二·九’那天,又继《救国报》而出版了。把汉字报头增加一个‘时’字,并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法文报头上,却如同新出一家报纸似的,法国政府因此也就不再追问。”同年12月9日,《救国时报》首期在巴黎出版,它实际上就是早已排好的《救国报》第16期。
《救国时报》刚印行时为周刊,很快改成五日刊,对开四版,其宗旨是宣传抗日救亡,辟有时评、社论、文件转载、国内要闻、国际要闻、文艺阵地、华侨生活、读者来信等栏目,内容丰富生动,报道及时迅速。尤值一提,该报从1936年3月起,连载了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其中假托一个被俘国民党军医的口吻,最早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真实历程,同时也有好多细节描述,如“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兵士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兵士,饮食一律平等。赤军军官所穿衣服与兵士相同”、“赤军之作战方法常以出奇制胜”、“毛泽东、朱德非但是人才,而且为不可多得之天才。因为没有如此才干者,不能做这样大的事业”;1936年11月15日,刊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的来信:“我们因为做游击战争,驻地不定,国内消息,非常隔阂。今得读贵报,全军如获至宝,无不争先抢阅。原先以为国内有此好报纸,诚不可多得,事后乃始悉,贵报在法国巴黎出版,且为热心爱国志士等所创办。从前我们原听第四军李军长说过,巴黎有一个《救国报》,不但宣传救国,尤其同情义军。今读《救国时报》不知与《救国报》有何关系?贵报之内容精彩,议论正确,固不必说,而所标出之宗旨为‘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正与敝军之宗旨相合。我们的口号也是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只要是抗日救国的,都一致联合起来。正因为如此,故贵报甚得敝军全体士兵的欢迎。我们应该更感谢贵报的就是你们关于东北义军抗日的消息,登载独多,使我们全体士兵看到,抗日杀贼的意志愈益坚决”(并附按语:“这是很宝贵由东北辗转寄来的一封信,信是杨靖宇将军亲笔,但可惜是用铅笔写的。因辗转传递,字迹已异常模糊,没有方法把这封信制版登了出来。杨军长是现在东北义军中极有威信的抗日民族英雄,谁都知道。当我们意外地收到了这一封从远道寄来的信时,本报同人全体读之,真是感动得要流泪了”);1937年6月13日,发表了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并配有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登了整整一大版;1937年12月20日,率先揭露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寇以空前之兵力进攻南京,肆行残暴。且对居民区域残酷轰炸,以至街市为墟,死伤遍地。我国文化古迹珍藏亦多毁于寇手。据《伦敦每日邮报》南京通讯员称,彼亲见寇军将我军俘虏三百名,一律加以枪毙。沿江一带,尸身狼藉。日军汽车,在街上驰驶,碾过路上男女老少之尸身,血肉模糊,断手刖足,惨不忍睹……”
《救国时报》利用上海《新生》周刊订户名单和地址,广泛邮寄到国内,当时上海和许多地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同中央失去联系,正是从中了解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才开始宣传和工作的。该报的发行数量增长很快,创刊时仅销售5000份,未满一年就猛增至20000份,其中国内约10000份,不仅在北平、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就是西康、新疆等边远地区和若干小县城内也有读者,而且几乎是每份报纸都几经传阅;在国外的发行范围遍及各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600余订户,一张报纸常要“传给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个人看”,直至“破烂不堪、字迹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