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林从没为毛泽东拍过照。然而,这位新中国缔造者的标准照,却无一没有经过他的修饰。陈石林的位置在暗房,专为国家领导人的照片修版。
由他制作的毛泽东标准照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政治视觉符号:从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到百姓使用的百元人民币。
78岁的陈石林,已然在暗房经历了长长的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毛泽东在庄稼地里的照片
“你知道那张毛主席戴草帽在庄稼地里的照片吧?那里面其实还有一个人,后来修掉了。”陈石林在北京的家中说。
“站在毛主席背后的人是刘少奇。照片是1957年拍摄的,照片里刘少奇低着头,当时觉得不能用了,丢在档案馆里,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好了,修掉的部分我画上了麦苗,用来制作大批宣传画。”
1944年,15岁的陈石林考进扬州中学,却因为学不好日文,被日本人开除。他随后到一家照相馆学习照片制作。两年后,父亲从扬州调到南京工作,他也到了南京一家大照相馆,其间接触了著名画家张大千以及杨延修等大量民主进步人士。
“我每天跟他们住在一起,帮他们做了很多事情,为共产党送信、送各种东西。我的父亲和哥哥也都是做地下工作的。”陈石林回忆说。
从1948年到1950年,他曾在香港、台湾工作过,主要为香港大光明电影公司工作。“当时接触了欧阳予倩、夏衍等民主进步人士。”“这些事工作后我一直没提过,所以‘文革’中,一张针对我的大字报都没有。”陈石林说。被问及其中的原因,他说重要的是“不要沾政治的光”。
1950年,他从香港回到了内地,在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凭借照片加工技术,他成为解放初期大陆照片制作的领军人物。
毛泽东标准照有的来自合影
陈石林修了四版毛泽东的标准照。陈石林说:“第一张照片是从1950年毛主席与劳模的合影中剪出来的。我用刀片把后面的人修掉,再补上背景。这也成为第一张官方正式公布的毛主席标准像。”这一形象可从现在流通的百元人民币上看到。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不可能让主席专门过来拍照,这样那样摆姿势。”陈石林说,“而且,1949年,有关单位曾派4名摄影师去给毛主席拍照,但由于种种原因,照片出来后,都不能用,只能从以前的集体照中选。”
“第二张标准照也是不久后从集体照中抠出来的。曾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样本,一直挂到1959年,但只有“五一”和国庆期间才会挂出来,所以印象不深刻。之前,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是延安时期郑景康拍摄的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
陈石林修版的工具相当简单。“当时,是用钟表的发条做成刀片刮的。这个我对别人都没说过。大夫用的手术刀,也可以用来刮照片。当时,我把发条磨得很细,来刮。但刮得太细了,头发就有点假。”同时他还用特殊的水彩、毛笔、处理相片底片的化学药品等。
他小小的书桌上摆着这些水彩和毛笔,至今陈石林仍在用传统办法修照片。
第三、四张标准照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的第一、二张标准照片都是在照片上加工的,然后翻拍。从第三张标准照片起,陈石林开始在底片或者复制的底片上修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959年9月,离国庆只剩下几天了,还没有主席像,中央的人急得不得了,派了新华社两位摄影师去,当晚两个胶卷冲出来,由于各种原因效果并不好,有的后面的灯罩都露出来了。”陈石林回忆说,“最后找了一张,但是阴影很浓,墙反射光很浓,衣服上的褶皱也很多,灯罩很明显。因此,一定要在底片或复制的底片上修版,不能在照片上修,这样才能使翻版效果好。强烈的反光、强烈的阴影部分,要把它修柔和。你看,衣服上的扣子都修过。”
“因为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包括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