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我驱车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出席《苏渊雷文集》首发式。已故苏渊雷先生,是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 国史研究所教授。在众多的与会者之中,我见到一个穿粉红色衬衫、 六十多岁的男子。尽管他已经不用“文化大革命”中如雷贯耳的名字,我曾经采访过他,所以还是认出他。此人便是当年“中央文革小 组”成员戚本禹!
戚本禹已经退休。我最初采访他的时候,他在一家图书馆做整理资料工作。他身体壮实,浓重的山东口音。他原本研究历史,如今重操旧业,不断有新著问世,只是署笔名罢了。1999年4月,东北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来我家约稿,从我家出来,他直奔戚本禹家,因为戚本禹的一本书稿正由这家出版社出版。
戚本禹如今是普通百姓。他忙于自己的专业工作。他希望能够过平静的生活,不愿接受采访。
戚本禹,“文化大革命”的风云人物。“文化大革命”前为《红 旗》杂志社历史组的组长。“文化大革命”初成为“中央文革小组”成 员,后来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直至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代主任,毛泽东、江青的秘书,“王、关、戚”的“戚”。
据关锋说,“王、关、戚”实际上应是“戚、王、关”。戚本禹虽是三人中职务最低,资历最浅,但是,他担任了毛泽东、江青的秘书。当时,就连陈伯达、康生要见毛泽东,都要通过戚本禹。王力与关锋同于1967年8月隔离审查。当时,宣读决定的是戚本禹。四个月后, 戚本禹才倒台。
戚本禹陷得很深,所以王力、关锋比他的罪行轻。
1988年3月初,我在北京与关锋作了长谈。回沪后不久,便准备访问戚本禹。
我查阅了戚本禹审判档案,得知戚本禹生于1932年, 山东威海市人。1968年初因“王、关、戚事件”被隔离审查。1980年7月14日被逮捕。1983年11月2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判处戚本禹有期徒刑十八年,剥夺政治权利四年。因此,他于1986年初刑满释放(刑期自1968年初算起),剥夺政治权利则至1990年初为止。
1988年8月2日,我初次去看望戚本禹。
我跟他单位的领导熟悉,他们向我大致介绍了戚本禹的情况。 按照他们告诉我的戚本禹办公室地址,我来到一幢上了年岁的西式大楼。一间屋子紧闭着房门,虽说那天很热。我敲了敲门,有人答应 “请进”,我就推门进去。那是个偌大的房间,起码有三十平方米样 子。靠窗放着一张书桌。桌旁,有一中年男子在写作,他穿一件白背心,我料定他是戚本禹。
他见到我,放下了手中的笔,指着桌子对面的椅子说:“请坐!”
他神态自若,头发乌黑,很随便地蓬松着,肥瘦适中,身体不错, 只是前额有较深的抬头纹,普通话中略带一点山东口音,不像关锋那样有浓重的山东腔。个子约一米七十,比关锋要高。他正在写作,桌上放着许多手稿。稿纸是无格白纸,用蓝黑墨水写,字并不漂亮。桌上放着一个木质信筐,插着一些信和凌乱的便笺。他便是戚本禹。
他打量着我。他看了我的采访介绍信,立即站了起来,伸过手, 跟我握着,说道:“握,知道,知道。我看过你的不少作品。”
就这样,我与他随便聊着,不作记录,也不作录音,不算正式采访。
我们一口气聊了两个小时,直至中午12时整,有人叫他去吃中饭为止。
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很健谈,思维敏锐,喜欢不时反问,而且看得出,他的消息相当灵通,各种书报都看。 尤其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他见到了,总要细看。
他首先提到了香港报纸的一些报道,认为那是胡吹。他说,一家香港报纸称他是“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等等。他告诉我,他根本没上过大学!
他又提到四川一家杂志上的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据说是“纪实”,实际上违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