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关锋、戚本禹,人称“王、关、戚”,“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 人物。他们都是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成员。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简称 “中央文革小组”或“中央文革”。这个小组是在1966年《“五·一六”通知》中宣告成立的。 直到1969年4月这个小组的成员们都进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才算结束了这个小组的历史使命。
那时,人们把“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顾问康生、第一副组长江青称为“大三”,而把“王、关、戚”称为“小三”。
为了研究“文化大革命”史,我采访了“大三”中的陈伯达,也采访了“小三”王力、关锋、戚本禹。另外,还采访了曾任“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的刘志坚将军。
我早就听说,“小三”一概拒绝采访,连家门都不让进--他们 在大门上安装了“猫眼”,见了陌生人,任凭你怎么敲门,置之不理。 另外,采访他们,介绍信也不管用,因为他们不接受采访,不管你手持什么样的介绍信。
在三人之中,我首先选择了关锋,从关锋那里首先突破“防线”。
我能够走进关锋家门,是因为得到了关锋的一位老朋友的帮助。 他当年与关锋曾在《红旗》杂志共事。他说服了关锋。1988年3月3日下午,他陪同我一起去看望关锋。这样,关锋终于接受我的采 访。
关锋,这位“文化大革命”风云人物,如今真的“关”起“锋”来。 关锋跟我见面时,头一句话便说:“我现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专做蛀书虫’!”
确实,他只愿埋头研究老子、庄子、孔子,埋头做学问,但求平静。 在他的那间书房兼卧室里堆满了书,桌上是书,桌下也堆着书,我看他坐在那里写东西时,连脚也伸不直。
年逾古稀的他,总喜欢戴一顶干部帽,帽下露出花白的双鬓。他爱穿中山装。个子瘦小,气色不错。
关锋知道我在仔细地研究“文化大革命”史,走访了很多当事 人,也就“破天荒”地跟我谈起了“文化大革命”。
他说:“这几年来,今天我是第一次谈‘文化大革命’,恐怕也是最后一次谈‘文化大革命’。”
我拿出了录音机。起初,他不同意录音。我再三解释,用作资料,录音比笔记更准确。他终于破天荒地允许我录音。
他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跟我聊了起来。我发觉,他非常健谈。谈 着谈着,兴奋起来,摇晃着腿,藤椅发出吱咯吱咯响声。他有时双臂交叉于胸前,有时把袖子抨起来,再放下来,又抨起来,又放下来……
我们聊着,他的妻子周瑛则坐在一侧,静静地听着。偶尔,她插一两句话。她不住地抽烟,烟瘾颇大。关锋原来也是“大烟囱”,后来下决心戒掉了。他居然在妻子天天吞云吐雾面前,毫不动摇,一支烟也不抽,连酒也不沾--在这方面,他向陈伯达“看齐”。
我先是请关锋谈自己的经历。
关锋其实并不姓关。在中共党史上曾有过另一个关锋,那人真名叫贾拓夫。在西安事变时,贾拓夫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做了许多秘密工作,化名关锋。贾拓夫己于1967年去世。这位“中央文革小组”的关锋,本名周玉峰,又名秀山。1919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庆云县,因此他也曾用“庆云”作笔名。他比王力大两岁,是“小三”中最为年长者。
1933年,十四岁的他,加人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担任中共山东乐陵县委书记。1939年起,改名关锋--那“锋”字源于他的原名玉“峰”。
他只上过中学,并未上过大学。1950年出任中共山东分区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处长,两年后成为山东政治学校校长。1955年,中共 中央第四中级党校在山东成立,他担任副校长。
对于关锋来说,1956年借调到北京的中央政治研究室,是关键的一步。
1957年,在“反右派运动”中,他和王力、姚文元等作为左派新秀崭露头角。那时,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