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统一,调整措施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整个经济状况仍很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来统一思想,克服困难。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各中央局,中央各部门,省、市、县、重要厂矿的负责干部,解放军的一些负责干部,共7113人。7000多人云集北京,创中国共产党问世以来所开会议之空前规模,于是,人们更习惯称之为“七千人大会”。
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了“书面报告”,并做了重要讲话。刘少奇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甚至不惧怕犯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政治勇气,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三个“不提了”都是毛泽东的主张
刘少奇主持起草了大会的书面报告,第一稿曾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没有看完,但表示赞成“这个方向”,并提出不用交政治局审议,直接发给大会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为了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大会一面延长会期,一面又成立了由21人组成的报告起草委员会,对报告进行全面讨论和修改。
1月25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刘少奇主持召开了有各省市第一书记及中央各部部长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书面报告。会议进行了3个多小时,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子恢、谢觉哉、王震、张鼎丞等人发言,最后,由刘少奇作总结。刘少奇对书面报告的修改作了几点说明。他说:有几件事报告不提了,有些是因为达不到,有些是因为现在还看不清楚。
刘少奇谈到的第一件“不提了”就是关于“赶英超英”的问题。他说:15年赶上英国,超过英国,这个报告上没有讲。我们起草委员会讨论过这个问题,头一次是写上去了,第二次说还是不写好。15年赶上英国,原来是这样提的: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这个口号用不着去改,用不着取消,我们做得好,到15年的时候赶上了,就赶上了,没有赶上,也没有什么不得了,更多一点时间,多几年就是了。
刘少奇讲得很婉转,也很策略。
“15年赶上英国”,是毛泽东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会议上最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有极大的优越性,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此后,“15年赶超英国”,就成了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也成了“大跃进”的助推器。在头脑发热的“大跃进”浪潮中,这个赶超战略又被层层加码,各地各部门竞相施放“卫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则信以为真,不断缩短赶超计划,由15年变为10年,后来又兴奋地缩短到7年,再后来竟缩短到2至3年。
如果说“大跃进”一个突出错误就是高指标的话,那么,“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就是最大的高指标。但是人们放弃这个口号相对较晚,其原因有二:一是检验这口号要等到15年之后;二是这口号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不好轻易改动。所以中央放弃了2年、3年、7年赶上英国的口号,放弃了一些具体产品的高指标,但一直没有放弃10年、15年赶上英国这个口号,就连刘少奇书面报告的第一稿还写进了这一口号,直到21人起草委员会再次讨论修改书面报告时,才对这一战略思想提出质疑。经过算帐,得出的结论是:10到15年内,我们很难赶上英国,更谈不上超过英国了。据此,刘少奇宣布,“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在书面报告里就不提了。
刘少奇这么处理用心良苦:他没有说这个口号是错误的,那样显然有损毛泽东的威望;也没说取消这一赶超战略,那样会引起一场大的争论;而是策略地说“不提了”,但从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