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毛主席的意见起草的中央决议,毛主席也进行过修改,但毕竟不是毛主席的原著;二是选集中此类文章不少,内容重复,作为附录,文字也嫌太长,喧宾夺主。
三、找不到有关林彪的文章。入选《毛选》五卷的文章初定以后,根据康生等人的意见,李鑫他们感到最大不满的是没有关于林彪的内容。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怎么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文章没有出现呢?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于是他们让我在我保管的所有档案中查找有关材料。但是查来查去,只查到了一封,是衡宝(湘南)战役之后,林彪伤病复发,毛主席让他休息养病的电报。电报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大意是:惊悉你身体有病,甚为惦念,望好生养护。如此而已。这份电报,确实表达了毛主席对林彪的关怀,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的电报选入选集,一是三言五句不成文章;二是产生的效果可能有违选编者的初衷。所以只好作罢。
四、选集中对历史事件的臧否和人物的褒贬,决定于选编者的取舍之间。毛主席的讲话有的篇幅较长,有时为了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他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但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一定的政治目的,选编人员往往根据某个领导的意见,有倾向性地予以取舍,这必然会歪曲事实,片面地误导读者。
当时初定的《毛选》五卷送审本的文章中,有两个现象:一是毛主席的一篇文章,在五卷中分列出几个题目,以几篇文章的面目出现;二是毛主席的几封书信或电报,以集辑“语录”的形式出现在一篇文章里。究其根本,上述理由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另外,毛主席的一些信件,有时不是写给一个人的;对某件事情的批评或表扬,有时也提到好多参与者。在选集中,这些人的名字留谁不留谁,完全由康生等人的主观需要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笔下去,入了毛选的人,受褒者可以上天堂,受贬者一定下地狱。
1970年夏天,李鑫带着丙楼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宪法的修改工作。中央开会之前,他们带着“设国家主席”和“不设国家主席”两套方案上了庐山。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会议不欢而散以后,他们悄悄地回到丙楼,有的激愤不平,有的灰头土脸。据说钟仲挨了康生严厉的批评。没几天,“学部”的同志就离开了。
工作又一次停顿下来。这年秋后,我向钟仲交代了工作,回到离别已经近4年的原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