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7时,在给蒋介石发完最后一封电报,给妻子写好遗书后,张灵甫与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等人自杀身亡。当解放军攻上主峰时,通往74师指挥部的山谷,尸体堆了近7米高,山岩被染红……
张灵甫遗照
张居礼深情地看着父亲的照片 记者 潘京 摄
在人们的记忆中,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印象仅止于电影《红日》中那个自负狂妄的反动将领。然而,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还有着异乎寻常的血性与真诚———在惨烈的八年抗战中,他打击日寇,功勋卓著。
-核心提示
翻开尘封的历史,总有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八年抗战,有多少英雄儿女化作了飞烟,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留给了岁月。抚今追昔,令人感怀思奋。
张灵甫,一个从关中道走出的青年,一个抗日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内战中的败将,在走过了一段模糊的历史浓雾之后,再次来到了人们眼前……
在人们的记忆中,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印象仅止于电影《红日》中那个自负狂妄的反动将领。然而,半个世纪后,重温历史,人们会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还有着异乎寻常的血性与真情——在惨烈的八年抗战中,他打击日寇,功勋卓著。
2005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张灵甫的后人、长子张居礼光荣地得到了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纪念章。
当张居礼回忆往事的时候,依然不能从父亲被长期脸谱化的历史情绪中走出来。对他来说,父亲就是父亲,他更愿意回忆那个曾名列“国军十大抗日名将”的父亲。
长安才子入黄埔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村是张灵甫的老家,距西安城南10公里,全村有上千人口。在村里问起张灵甫,几乎无人不知,但又知之甚少。即便是张灵甫的叔伯、兄弟一辈,也大多去世,讲不了多少关于张灵甫的掌故了。不过,在村办的养老院里,还是有一些老人至今记得当年那个身材高大,个性爽朗的大个子——张灵甫。年过九旬的村民刘玉勤老人说:“听老人说,张宗灵小时候聪明得很,学习好,字也写得好,逢年过节常给村里人写对子。”
张灵甫生于1903年8月,原名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其父张鸿恩,个子超过一米九,比一米八几的张灵甫还高上一截,被村里人称为“张大汉”。张家几代务农,据说张鸿恩非常勤快,常常是全村第一个起早拾粪的人。张灵甫很小的时候,也常帮着家里干农活。
少年张灵甫痴迷书法,在长安中学念书时常步行十余里到西安文庙研习。那时的张灵甫最喜欢书写《正气歌》、《满江红》,常常贴得一屋子都是。有一次他在碑林习字,不想巧遇正在关中书院授课的于右任,于右任看过张灵甫的字,深为喜爱,连称人才难得。而这次相识,也为张灵甫日后入黄埔,进而成为蒋介石嫡系将领,埋下了伏笔。
村里的老人讲,东大村原有一个孤魂庙,庙前有一个孤魂潭,两处之间有一道龙脉,原本是要出皇帝的,后来当朝皇上派人来挖断了龙脉,才好几百年不出人。不过有一年一位算命先生来到此地,看了孤魂潭后预言,村里将要出三个人,结果就出了个张灵甫。
传说权当笑谈。但青年时期的张灵甫的确算是村中难得的隽才。毕业后,年仅20岁的张灵甫回乡当了几个月小学老师。由于关心国事,又酷爱历史,他很快顺利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
要入学的时候,不想却被昂贵的学费挡住了。据张居礼回忆,那时父亲不断写信向家里要钱,但张鸿恩却始终没有把钱寄给他。因为在那个年代,一年的大学费用相当于二十多亩良田的价格,张家权衡再三,没有舍得。
眼看钱寄不来,张灵甫也没办法。在京滞留期间,衣食无着的他依然热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看到学生手无寸铁,难有起色,他便有了“大丈夫当拨乱反正,旋乾转坤,措国家于磐石之安,登斯民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