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安排的专门联系和照顾陈伯达的单位也经常派人去看望他,帮助他办一些事情。所以,陈伯达生活得很平静。
陈伯达除了受到上述照顾之外,中央有关部门经常派人去征求陈伯达的意见,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没有。陈伯达一向生活俭朴,在生活方面没有什么更多要求。他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读书,二是吃水果。陈伯达保外就医后,中央每月给他一定的生活费。这笔生活费数目不小。但陈伯达总爱买书,特别是新出版的书,他很愿意买。买的书多,花费自然就大。陈伯达每月的生活费几乎全部用来买书,有时还不够用。当生活费不够用时,他就让他儿子买。他的吃和穿很简单,但要满足他的另一个嗜好----吃水果,就很难了。陈伯达吃水果吃得很多。这个习惯他早就有。每天,他早、中、晚都要吃一些水果,别的时间里有时也要吃一些。买书的花销太大,吃水果的开支就没有了。有时干脆吃不上水果。尽管中央经常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没有,他总是说没有任何要求。后来征求意见的次数多了,他才向中央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他一点吃水果的钱。中央当即同意在他的生活费之外,另给他200元钱,供他买水果。这是晚年陈伯达提的惟一一个要求。
研究与写作
陈伯达1981年保外就医后,党和政府除了对陈伯达的生活给予优待外,还曾经请他做一些研究工作。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曾经提出:陈伯达已经保外就医,他学问好,研究能力强,应当发挥他的这个专长,安排他为中央做一点研究工作。我们现在的改革和建设,遇到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让陈伯达搞一点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我们可以参考。当时,中央领导人都赞成这个意见。于是,胡耀邦就对邓力群说:你过去和陈伯达一起工作过,和他较熟,可由你代表中央去和陈伯达谈一谈中央的这个意见,征求一下陈伯达的意见。几天后,邓力群和几个人一起约陈伯达,谈了中央的这个意见。陈伯达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从那以后,陈伯达更关注国内外的一些重大问题了,读的书也多为新近出版的中外政治理论书籍,他思考的重点,也转向了现实问题。陈伯达爱读书,爱研究。此后,他每天吃过早饭后便开始读书、研究资料、写作。他像一架机器一样,又转了起来。陈伯达过去就有思考问题严密、下笔慎重、文笔老到的特点,现在他写作时仍然保持了这个特点。陈伯达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头脑也清晰,研究问题也比较深入。他勤于动笔,把研究的心得写成文字,由工作人员交给中央。中央把这些研究成果印出十几份,有的用8开大纸印,有的用16开纸印,有的标明作者陈伯达的名字,有的没有标作者名字,发给中央领导人作参考。晚年的陈伯达先后提交给中央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试论一下日本的“生产率运动”》、《试说社会主义农业的若干问题》、《美日两国垄断资本的角逐和两国的“精神危机”》、《关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点滴》、《评美国人的两本书——“大趋势”和“第三次浪潮”》、《农业合作化的若干材料》、《“电子学革命”的公开战秘密战》、《黑格尔反对绝对……》等等。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关于“电子学革命”问题,是陈伯达早在1958年就潜心研究的课题。当年,陈伯达曾就这一问题写出了一篇很长的报告稿,他拿这个报告稿,在中国科学院给高级研究专家们作过一次报告,很受欢迎。毛泽东当时也对陈伯达的这个研究成果给予肯定。陈伯达能在1958年就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电子工业将对今后生产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今后人类科技革命时期的主导工业的论断,可见他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先见之明的。20世纪80年代初,当陈伯达又捡起这一课题继续研究时,西方的高科技革命已经发展起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突飞猛进,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陈伯达
|